張紅玲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已經(jīng)逐漸在返璞歸真,教師們都努力脫去課堂華麗的外衣,求實求真。但在這過程中,閱讀教學 “牽”、“灌”、“塞”等教學現(xiàn)象時有看到:教學過程中教師牽起一條線,拉學生跟著線走;或把文本中的教育思想等灌下去;或硬把自己解讀到的,感悟到的塞給學生。教育的藝術在于引,在于激?!盁o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讓教師盡可能地做到“有教”而“無痕”。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的語文課文就如一朵朵美麗的花,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自己不去好好讀書。一篇課文走馬觀花,不駐足,不留意,不在乎花開花落,有“花”卻不帶領學生賞“花色”;有“花”卻不讓學生聆聽花開的聲音;有“花”卻不引導學生聞“花香”。其實,語文姓“語”又姓“文”,每一篇課文都如花,有的開得爛漫,有的開的熱烈,有的無花卻有果……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用心地駐足,貪心地欣賞,滿心地眷戀,感覺到其中的春意,享受到其中的愉悅,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踩著花瓣,享受著花的芬芳,讓學生“馬蹄品香,馬蹄含香,馬蹄戀香”。以至達到“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境界。這就是我們閱讀教學應該追求的。
一、聆聽花開的聲音,一“字”一“詞”品韻味
以前,對于字詞的教學,大致有以下類型:第一個類型是對字詞的知覺學習。即在視覺與聽覺上,對字詞做出辨別。第二個類型是概念的學習。對(字)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做出辨別。第三個類型是應用的學習。其實,學生最終把握字詞,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等實際應用的環(huán)節(jié),有人認為,一個詞由理解到會用以致用得恰當,需要反復使用幾十遍。而今,我們不孤立地為教詞而教詞,為教字而教字,我們設法融三位于一體,融視覺聽覺,意義語感,甚至運用渾然一體。在語境中感悟,品味,以致一“字”一“詞”皆韻味。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帶領學生體味字詞呢?
(一)一字一詞滲文化
有位老師在教學《搭石》一課的“伏”字時,先為學生分析了“伏”字的結(jié)構(gòu),然后認真地說:“‘犬在古代是一個受人崇拜的象征,在民間觀念中,狗是地的守護神,人伏在他面前很虔誠、很心甘情愿。”不足一分鐘的教學,就體現(xiàn)了從語言文字入手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理念。學生對這些補充的訓詁學、文字學的知識很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
(二)一字一詞抓內(nèi)涵
《觸摸春天》一文中,盲女孩安靜神奇地攏住了一只蝴蝶。在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文中的安靜在春天的深處,張開手指,讓蝴蝶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安靜是個盲女孩,她能“張望”嗎?她會張望到什么?這是她對新景象的一種張望,是對新生活的一種向往,一種追求。這“張望”所包含的內(nèi)容多么深刻,意義多么深重。于是,我以“張望”為抓手,在品味了她多姿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之后,我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在春天的深處,在細細的春光中,安靜張開手指,讓蝴蝶飛走了,安靜抬起頭來張望,她仿佛張望到了什么?讓學生拿起筆寫下來。在美妙的意境中,學生走進了安靜的心靈。
二、撥開綠葉聞花香,一“空”一“白”融貫通
“從無字句處讀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空白,只是需要發(fā)現(xiàn),挖掘。教學時,我們可以讓空白處活起來,滿起來。讓學生通過想象,透過表面在頭腦中出現(xiàn)廣闊的空間、動態(tài)的情景,誘發(fā)孩子們說話的欲望,對文字情景進行“再造”,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教材。
《筍芽兒》一課教學中,嬌嫩的筍芽兒由于媽媽的寵愛,盡管春雨姑娘深情地呼喚,但她還是害怕出來。于是,雷公公又用粗重的嗓音呼喚了,那么雷公公會怎么呼喚呢?我抓住這一空白,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課文上下文說一說。
學生是聰明的,頓時像開了鍋似的,小手紛紛舉了起來。
生:筍芽兒,出來吧,看你四周黑洞洞的,悶不悶呀,快出來吧!
生:筍芽兒,出來吧,外面春雨姐姐沙沙沙地在彈琴,可好聽了,快出來吧。
生:筍芽兒,外面好美呀,小草弟弟會跳舞呢,快出來吧。
我看到學生只停留在上文的提示,不能聯(lián)系下文展開思考,發(fā)揮聯(lián)想。于是,我故作嬌滴地說:“可是,我怕寒冷呀,寒風會把我吹壞的?!痹诶蠋煹奶嵝严拢瑢W生頓時得到了點撥,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有許多話要說”,“我有許多話要說”。我不知請誰,干脆讓學生寫下來,也不失一次練筆的好機會。
三、在乎花開和花落,一“探”一“究”出真知
《鸕鶿》一文中“一抹”的詩意教學可謂家喻戶曉。我們也正學習這篇優(yōu)美的文章,隨著教學流程的展開,讀著讀著,一個聲音響亮地冒出來:“老師,我覺得文中的‘甩跟上文的‘抹反差太大,我覺得漁人太狠?!薄耙皇て鹎永?。”是呀,用“甩”可以嗎?恰當嗎?我隨即把問題拋還給學生,馬上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教室里頓時嘰嘰喳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匯報上來的結(jié)果真讓我耳目一新:
生1:用“甩”表示動作更熟練,更快。因為此時已是黃昏了。
生2:用“甩”可以,因為漁人身邊的鸕鶿很多,不甩出遠一點,鸕鶿都擠不下了。
師:是嗎?你從哪里讀出來?
生2(繼續(xù)說):因為下文說“鸕鶿不斷地跳上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
(他用重音強調(diào)了“不斷地”和“忙不過來”兩個詞。)
生3:用“甩”是漁人想讓鸕鶿捕捉到更多的魚,因為近處的魚可能被它們捉了,甩得遠就會捉到更多的魚。
師:有道理,這是你們的推理。
生4:“甩”跟前文的“悠閑”很相配,都表示漁人很輕松。
師:好家伙,你真會讀書呀,竟讀出意境來了!
……
欣慰學生有“學者不怕羞”的精神,能于疑處存疑;還能通過讀書,結(jié)合身邊的科學,生活的經(jīng)驗,結(jié)合文中的字、詞、意境感悟到這么多,感悟得這么透。我覺得我收獲了一個“真問題——真探究——真感悟”的過程。
一本本書,一篇篇課文,其實就像美妙的“語言大觀園”,老師不需要教給孩子太多的知識,但需要不斷點撥,引導,帶領學生自由自在地暢游,觀賞和探索,播撒情感的種子。讓學生喜歡每一朵小花,會用身,用心,留心去采擷每一束花,攝取花中的營養(yǎng),讓學生“馬蹄品香,馬蹄含香,馬蹄戀香”,達到“踏花歸去馬蹄香”,甚至是“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仍有“馬蹄香”的境界。這是我們追求的。
參考文獻
[1] 黃濟等. 小學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2] 任長松.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江蘇教育出版社.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