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強
一
我們常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靠生動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支撐的,真實是作品的生命,否則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理由。當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真實的復制,它需要提煉和濃縮。《靜靜的桑干河》這部作品正是濃縮了生活,才使得書中那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有了更真實的存在感,人物也才能真實地活躍在讀者面前。在那些生動的文字面前,我的心隨著書中的故事向前鋪展,情緒隨著書中人物的命運變化而起伏著……
小小的王家灣養(yǎng)路工區(qū),也就是茫茫大山中的一個褶皺,在那里,一群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鐵路職工,無怨無悔地甘愿作一顆道釘,一根枕木,堅守著自己的承諾,確保著那條大動脈的暢通。吳道普、孟書記、陳八斤、王志剛、老班長……每一個人物在我的腦海中都是那樣清晰,真實,揮之不去。在風雪中,在隨道里,他們挺直腰桿兒站在大秦線上,肩上扛著責任,心里裝著承諾,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鐵路工人。他們長得結實,健康,不畸形,他們可親、可敬、可愛,他們長年堅守在桑干河畔,用雙手、汗水、甚至生命托舉著這條中國最重要的黃金運煤通道……書中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愛,舉手投足,喜怒哀樂,真實自然,親切感人,形象地反映出大秦鐵路職工們艱苦奮斗、忍辱負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整部作品文字流暢生動,人物栩栩如生,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反映鐵路職工工作、生活、情感的一部好小說。
一部作品的細節(jié)是一個作家獨有、非憑空杜撰的。在《靜靜的桑干河》這部作品中,我們不但能看到作者塑造的鐵路職工有血有肉,更能看到只屬于那個群體的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那是不屬于任何一部其他作品的。在這部作品中,大量的鐵路工人生存、生活的狀態(tài)以及那些獨有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讓讀者心生感動。
我曾長期從事鐵路文聯(lián)工作,也曾多次到過大秦鐵路,和那里的鐵路職工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這部作品描寫的那些人物,有些我認識,有些我不認識,他們就是那樣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場景的描寫同樣如此,食堂里的大咸菜缸,隧道里飛揚的煤灰,凍僵在山路上的養(yǎng)路工……“黃色馬夾上的反光條,在幾盞臨時架起的燈光下,一閃一閃發(fā)著亮光……一趟列車從他們眼前經過,一股巨大的風,把四個人的黃馬夾吹得嘩嘩響,他們趕忙扶住線路旁的柵欄,生怕被風卷進車輪下……隧道中,火車與鋼軌,車廂與車廂碰撞后發(fā)出的聲音震耳欲聾,列車以排山倒海之勢由西向東駛去,黑色的粉末像密集的雨點一樣打在人們身上,發(fā)出“啪啪啪啪”的響聲……”
這樣的場景我曾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大秦鐵路職工們生活的艱苦我身有體會。小說再次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過去,讓我想那些往事。在讀這篇小說時,我的眼前似乎正有大列的運煤重載列車經過,腳下的大地在震顫,耳邊有沉穩(wěn)濃重的笛聲迴響,嗓子眼兒能感覺到嗆人的煤煙味兒……
我不止一次想:大秦鐵路與桑干河結伴而行,那一列列萬噸級的重載列車日夜流淌,川流不息,它又何嘗不是一條河流?靜靜的桑干河水滋養(yǎng)著晉北的人民,轟轟烈烈的大秦鐵路滋養(yǎng)著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它們夜以繼日,并肩前行,不正像一對親兄弟嗎?巍巍太行山是桑干河的脊梁,那些長年奮戰(zhàn)在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不就是大秦鐵路的脊梁?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輸送著共和國經濟建設賴以生存的能源和動力,他們是多么值得我們歌頌?。?/p>
山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楊占平在《靜靜的桑干河》序中寫到:作品中反映的現實,實際上已經融合了作家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已經是比生活真實更完善的文學真實,是能夠代表社會變革某些本質方面和發(fā)展趨向的真實。
作品的真實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毫無疑問又高于生活本身,正是因為有了文學的提煉和濃縮,文藝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感動人。在這本小說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紛繁復雜生活提煉、濃縮以及審美的能力。
二
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靜靜的桑干河》這部作品中,讀者認識了許多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欣賞他們高尚情操的同時,也在拷問著每一個讀者的靈魂。所謂工程師,就是要塑造人類的靈魂,修補人類靈魂的缺失,如果這個工程師的靈魂是骯臟的,不完整的,他又怎能去塑造和修補別人的靈魂?
作家不是思想家,但作家決不能沒有思想。一個思想道德情操不高的作家,很難寫出高雅的文學作品,也決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作家。
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是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群體,正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堅守,才有了這條年運量突破四億噸、全世界最著名的重載鐵路。大秦線職工們的生活和工作是艱苦的,孤獨而單調,然而,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們又是幸福的,雖然地處深山,他們卻有著一顆顆金子般的心,他們處處為別人、為集體、為國家著想,就像大秦鐵路一樣,具有鋼鐵一樣的品質。大秦鐵路不缺鐵,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同樣不缺鐵。雖然他們也有苦悶,也有牢騷,但只要拿起工具,他們就成了一群硬漢,成了一群保衛(wèi)大秦鐵路暢通的守護神。沒有他們,大秦線就不可能完成那樣繁重的運輸任務,他們用實際行動拷問著那些靈魂缺失人的靈魂。
在大秦人的心里珍藏著一份承諾:為了共和國經濟早日騰飛,再苦再累也值得!那是大秦人的莊嚴承諾。在大秦人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矯情,看不到一絲一豪的軟弱,盡管有些人倒下了,但他們的靈魂將永遠站立。
在《靜靜的桑干河》這部作品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個正在進行靈魂救贖的人,她叫趙春秀。
趙春秀曾經是一個靈魂迷失的人,因為價值觀的問題,她任性地將自己的靈魂放飛到一個花花世界中去了。盡管她找“苦”吃是一種被動和無奈,但上帝卻讓她親眼看到了大秦人的那種堅忍和奉獻,她的靈魂受到一次次拷問。在大秦人精神的感召下,她的靈魂最終得到了救贖。趙春秀這個人物雖然只是書中的一個配角,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個人物被作者寫得很活,一個曾經充當“二奶”的人,卻不讓人覺得可恨可憎,反倒有幾分可愛,糾其原因,是因為她的靈魂還沒有完全泯滅,我以為,趙春秀這個人物在現實中隨處可見,在作品中同樣不可或缺。
三
從作品后記中我們得知,《靜靜的桑干河》的作者之一林小靜本身就是個記者,她長年工作在鐵路報社,她熟悉鐵路,曾不止一次深入大秦線,與那里的職工朝夕相處,建立起一種深厚的情誼。她在后記中這樣寫到:“第一次去王家灣養(yǎng)路工區(qū)是個初冬,到達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正趕上吃飯……一個叫布秉升的養(yǎng)路工端著半碗咸菜。我問他為什么不吃菜,他說喜歡吃咸菜。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想把自己那碗燴菜讓給其他干重活兒的同事……養(yǎng)路工們換鋼軌、換石枕、肩上要擔起四五百斤的分量……在大山深處,蔬菜匱乏,交通不便,一碗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燴菜卻讓我感動……”
作者熟悉大秦線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對那里的鐵路職工了解更深,她曾一次次被那里的職工們感動。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生活積累,她才能讓每一個情節(jié)和細節(jié)符合大秦鐵路那一個特定的時空和環(huán)境,才能讓她完成這部作品。書中的每一個人就活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不寫好他們,她覺得有愧于那些弟兄。
作者林小靜說:“城市的繁華與大秦鐵路的艱苦,從那一刻起,一直像兩個同樣重量的砝碼,在許多個白天和黑夜,撞擊著我的內心?!?/p>
可以肯定,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召喚她一定要寫好這部作品,不是別人要她寫,是她自己非要寫,她和那里的職工們情同手足,相濡以沫,她的身上同樣有著一個鐵路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鐵路發(fā)展到今天,早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有世界上年運量高達4億5千萬噸的大秦重載,我們還有排在全世界首位的、運輸里程達1.6萬公里的高速鐵路,一重一高,世界上獨一無二。這是幾代鐵路人的夢想,更是幾百萬鐵路職工日夜奮戰(zhàn)、努力拼搏的結果,我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我們希望有更多反映鐵路生活的好作品問世。同時,也希望《靜靜的桑干河》的兩位作者繼續(xù)努力,深入生活,貼近現實,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造詣,創(chuàng)作出更多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鐵路職工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