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生/ 文
廈門著名小食“土筍凍”,是由一種海產(chǎn)加工而成的凍品。這種海產(chǎn)俗名“土筍”。明屠本唆《閩中海錯疏》泥筍條記載:“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筍?!彼^其形與筍相似其實與蚯蚓更相似但不似蚯蚓細長。它生長在海泥中,所以廈門人又叫它“土蚯”。
土筍制凍,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乾隆《泉州府志·物產(chǎn)》就說它類似沙蠶,不過是紫色的,同安人叫做“泥虬”,可以作凍。清初,河南周亮工在福建為官,得以屢嘗土筍凍的滋味。其所著《閩小記》中提到:“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边@是順治年間的事,距今已三百年了。
土筍能做成凍,是由于它含有膠質(zhì)。它是一種環(huán)節(jié)動物,正名叫做“星蟲”,身長只有 6~7 cm,卻有腸、腎等腑臟,還有心臟器官。經(jīng)過熬煮,所含膠質(zhì)溶入水中,冷卻后可以凝結(jié)成凍。
閩南各地海濱,盛產(chǎn)土筍,廈門和海澄出產(chǎn)者尤為肥美。壓破洗凈熬煮成凍后,其肉清脆,凍亦甘鮮。盛凍的器皿,廈門慣用小酒盞,制成小圓凍塊,一塊恰合一口。從秋涼到夏至以前,為土筍凍供應(yīng)時節(jié),出售土筍凍的擔販,活躍街頭,五香鹵肉攤上亦有土筍凍應(yīng)市。玻璃小食擔中,放著大盤晶潤的土筍凍,那配料除了上好醬油、北醋、甜醬和辣椒醬外,芥辣、蒜茸、海蜇等無所不備,又有翠綠的芫荽、雪般的酸蘿卜、猩紅的辣椒、淡紅的番茄等等。土筍凍著上這些配料,裝點得五彩繽紛,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振。久別祖國的閩南華僑,一回到故里,尤其喜歡這一家鄉(xiāng)風味,不減江南人“莼羹鱸膾”之思。
“蠔仔煎”,顧名思義,它的主要原料自然是“蠔”?!跋枴笔且环N海產(chǎn),就是“牡蠣”,也名“海蠣子”。
關(guān)于“牡蠣”,宋代的蘇頌有一段記載比較具體。蘇頌是同安人,宋代元佑年位居丞相,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說“牡蠣”,“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閩中尤多。皆附石而生,磊相連如房,呼為蠣房,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只如拳石,四面漸長至一二丈,嶄巖如山,俗稱蠔山。每房內(nèi)有肉一塊,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諸房皆開,有小蟲入,挑取其肉當食品,其味好更有益用也,海族為最貴?!?/p>
廈門出產(chǎn)的牡蠣,是一種僧帽牡蠣,體積小,殼呈長形或三角形,表面鱗層較少。取出的肉,肉白鰓黑,每只2 cm左右,肉粒均勻,俗稱“珠蠔”。珠蠔味特別美,是烹制“蠔仔煎”的上等原料。
原來,具有獨特風味的廈門“蠔仔煎”,不但要選用珠蠔當原料,還要求沒有用水浸泡過的蠔肉,才不失甘鮮。其他配料,則常用鮮大蒜,切成0.5 cm長的蒜段,并將雞蛋打入上等番薯粉糊調(diào)勻,然后將蒜段及蠔肉一并拌入糊內(nèi)備用。烹制“蠔仔煎”最好用豬油,如用花生油,就要用煉過的熟油。煎時,鍋燒后放油并使之沾滿鍋面;等到一面煎酥后再翻煎另一面,這時應(yīng)酌量加點熱油。待兩面酥黃,里邊熟透,便可起鍋趁熱食用。
臨食時,可再配些佐料,例如芥辣醬或辣椒醬,又可配上翠綠的芫荽,吃來更加可口。但為什么“蠔仔煎”使人可口,就因為兩面油煎,外酥內(nèi)軟,香脆細膩,而蠔肉夾在粉中燜熟,極為鮮嫩,甘汁都包含在蠔肉體內(nèi),吃時蠔香撲鼻;又因加了鮮蒜,除去蠔肉腥味。綜合這些特點,廈門“蠔仔煎”成了膾炙人口的小吃。
廈門的“面線糊”是有名的小吃之一,風味之獨特,一如福州之“鍋邊糊”,很受人們喜愛。
面線糊,名副其實,是用面線煮成的糊。面線又稱線面,是廈門著名土產(chǎn),是用上等面粉制成的,質(zhì)地潔白纖細,猶如萬縷銀絲。面線煮成后,根根不亂,柔軟而富彈性,配以佐料,即成“豬蹄面線”或“肚湯面線”等,味道都很雋永。
廈門面線糊又別具一格,既要把面線煮得爛熟,又要根根清楚,不能一團漿糊,也就是要糊而不亂,糊得清楚。
面線糊,主要依靠湯頭的滋味。廈門海產(chǎn)很多,有蝦、蚵、蟶、淡菜等等。這些海產(chǎn)品,味美質(zhì)鮮,熬湯制成面線糊,風味特佳。配料或用蝦仁、蚵肉、蟶羹,或用蜩、魷、鰻等魚肉丁都無不可,且按季節(jié)更替選用,食來口味常新。面線糊中,除海鮮以外,還常加鴨血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入面線糊中煮燉,使油膩融渾其中,大腸也爛熟好吃,再配上油條、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diào)味,氣味就更加濃郁了。
春餅,廈門叫薄餅。相傳明朝同安人蔡復(fù)一,總督云貴湖廣軍務(wù),每值羽書旁午,整日批閱公文,忙得無暇吃飯。蔡夫人很擔心丈夫枵腹終日,累壞身體,便想出一個辦法:用面皮包著菜肴,讓蔡公右手執(zhí)筆,左手取食,邊吃邊寫,十分方便。這種吃法,流傳開來,在閩南便成了家常的名品了。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有食春餅的習慣,特別是清明節(jié)尤為普遍。
閩南各地的春餅,各有特點。廈門春餅,頗負盛名,佐料主要是筍、豌豆、豆芽、蛋絲、豆干、魚、蝦、肉丁等。豆干切絲,越細越佳,然后用油炸過,能吸收魚、蝦、肉類津液,使薄如蟬翼的春餅皮不致被餡子的湯弄濕碰破,據(jù)說這就是個中秘訣。至若諸般佐料,則酌量搭配,但很重視用扁魚干油酥調(diào)味?,F(xiàn)在廈門各飲食店大都有春餅應(yīng)市,味甚可口,它和“蠔仔煎”一樣,都是本地市民和外地客人喜愛的小吃。
花生酥是廈門著名的中式糕點,又名“貢糖”,傳說是向皇帝進貢的貢品,但也有人說,廈門方言“打搗”就叫“貢”,“貢糖”是以其制作特點而得名的。
廈門花生酥確是夠酥的,酥到一觸即碎,到口消溶。有經(jīng)驗的人買到包裝精美的花生酥,總是小心翼翼地剝?nèi)グb紙,輕輕地放進口中,然后一合口,那一塊金錠似的花生酥,就化為滿口的美味甜漿,香徹齒頰。
這種花生酥甜味較濃,嗜好飲茶的人大都喜歡拿它當品茗佳品。另一種食法是作為面點的夾心,例如:用鹽光餅夾貢糖就很有特色。光餅原是戚繼光剿倭時為便利行軍食用而創(chuàng)制的干糧。它用面粉烘制,外脆里軟,用它夾以花生酥并加辣醬、蒜茸等配料,吃起來,甜咸香辣,集諸味于一餅,實在別具一格。
廈門花生酥為什么這樣可口?主要是有一套特殊的制作技術(shù)。先要將花生仁炒好去掉皮,和糖煮過,然后搗打成酥,軋拉成形。但是,按這套方法做,能否做好,還要看制作的工夫。花生仁要精選珍珠形的品種,炒時不能過火,又要香酥到頂;炒后,花生仁和砂糖的比例、砂糖和飴糖的比例都要適當,煮時火候又大有考究。煮成后,要趁熱搗打,而且只能靠人工拿筒形的木棒小量分批在石砧上搗打,搗打不夠不成酥,搗打過分花生會出油。這許多關(guān)鍵掌握得好,成品才香酥可口,不會粘牙。否則,或韌而不酥,或粗細不勻,大失風味。過去,廈門大同路的“金蘭香”“義順興”兩家老餅鋪,以做花生酥著稱?,F(xiàn)在廈門中式糖果廠繼承了這種優(yōu)秀的技法,所制花生酥不但香酥味美,而且裝潢精致講究,可以久藏,遠銷國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