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琳
新課改實施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雖然整體上做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觀,然而在實踐教學中,仍有較多不足問題的出現(xiàn),使得學生在學習時處于被動狀態(tài)。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需要在課堂教學時做到對課堂結(jié)構(gòu)的不斷優(yōu)化,進而實現(xiàn)增效減負的效果。本文在對增效減負在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意義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與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對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策略加以探究。
新課改及素質(zhì)教育都強調(diào)了把學生當作為教育主體,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對于小學語文來說,這是屬于一門對母語進行學習的學科,然而受到應試教育造成的影響,使得教師及家長目光更偏向于學生的得分技能,而不是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大量練習及訓練的背后,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因而,課堂教學上的增效減負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十分有必要。
一、增效減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所在
1. 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增效減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能夠打破原先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況,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當中做到師生互動、相互交流,并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在教學當中充當引導者,有利于教學負擔的減輕,學生課堂發(fā)言與自主學習的增進,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內(nèi)完成學習任務,做到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增效減負。
2. 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觀念的形成。增效減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能夠使教師做到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及獨立思想習慣,從而使小學生正確的自主學習觀念得以形成,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1. 課堂形式單一乏味。雖然新課改已經(jīng)實施相當一段時間,但仍存在一些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從而造成課堂形式較為單一乏味,難以讓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體會到趣味所在,給學生學習造成過大的壓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一個對世界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年齡階段,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做到對其內(nèi)心世界的滿足,從而使其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無法做到對語文教學知識的全面吸收。
2. 過于關(guān)注新課標要求。與仍采取傳統(tǒng)方式教學的教師不同,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對于新課標的要求過于關(guān)注,從而在對教學目標制定時,有著過高的要求,從而造成知識培養(yǎng)上去了,而能力培養(yǎng)得不到提升,讀寫能力上去了,實際應用能力卻有所忽視,從而造成在課堂教學時,給學生增添更多的負擔,使學生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做到對語文學習中樂趣的享受,無法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
3. 受考試及升學壓力的影響。無論是新課改之前還是新課改之后,學校在教學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考試及升學所帶來壓力的影響。對于學校來說,升學率的高低,與學校發(fā)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處于啟蒙教育的小學階段,很多父母在選擇學校時,更愿意將孩子送到那些名校當中,從而保證孩子在升學時能夠上一所好的初中。然而,對于一些名校來說,其往往都是通過大量學習及大量練習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考試能力,從而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
1. 找準切入點,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精準的切入點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進而由此展開教學,帶入其它內(nèi)容的講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尋找切入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對于文章來說,可以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對于詩歌來說,可以從詩歌的詩眼進行切入,從而做到對文章與詩歌含義的快速領(lǐng)會,把握其中存在的內(nèi)涵。對于文章來說,往往充當點睛之筆的題眼便是文章的題目。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對文章整體思路及內(nèi)涵的概括,在抓住題目之后,只要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便能夠?qū)ξ恼碌慕Y(jié)構(gòu)與內(nèi)容做到有效把握,從而達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效果。其次,文章切入點的尋找,還從中心句下手。一篇文章的中心句,往往能夠?qū)ξ恼轮饕獌?nèi)容及主旨進行反應,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展現(xiàn)出來。因此,找準中心句往往就能夠使學生做到對課文大意及主旨的有效把握,便于學生提升文章理解能力。最后,還可以通過對課文中出現(xiàn)一些線索的尋找,跟著這些線索做到對全文的探索。例如在講述小學語文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在整個游覽當中,作者一直提到的內(nèi)容有哪些?”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做到對文中出現(xiàn)“溪水”一詞的把握,進而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便能夠做到文中暗線的找出。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對切入點進行有效尋找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據(jù)教學要求來進行選擇,只要能夠找對切入點,課堂教學便會變得高效、輕松。
2. 完善課堂設計,使學生能夠有效提問。學生課堂提問的順利開展與進行,能夠使教師做到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接收,并做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做到有效提問是相當有必要的。
首先,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能夠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是教學的輔導者及引導者。因此,當問題產(chǎn)生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來探索解法,而不是向?qū)W生和盤托出。其次,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需要設置教學情境,并將問題融入的這些情境當中,這樣學生在解答時,便能夠體會到解題的趣味。最后,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能夠讓學生找到成就感。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可能里面有很多都是學生此前無法解答的,然而,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之后,最終解答問題,學生便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在心靈上收獲極大的滿足,進而使學生有更大的動力去解答其它問題。另外,在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進行設計時,也需要有所突破,一是要能夠根據(jù)課文重點設置問題,從而在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同時,幫助教學目標的完成。二是要能夠從難題入手,對學生在閱讀時思維的啟發(fā),讓學生轉(zhuǎn)變固有思維,做到對出現(xiàn)難題的探索。三是要通過連續(xù)性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小學語文教學是在學生原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做到對新知識的學習。因而,在教學時,需要教師把握新老知識點之間的交叉內(nèi)容,并據(jù)此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將學生引入到同一個知識經(jīng)驗域中,在對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做到對新知識的學習。四是要能夠通過矛盾問題來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訓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半截蠟燭》中:“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薄皬娜荨笔鞘裁矗繉W生可能理解為“好像什么事都沒有”或者為“淡定,不緊張”,然而,這與課文前面提及到的“臉色蒼白”又形成了對比。因此,根據(jù)這一矛盾,教師便可以提問:“既然‘臉色蒼白?為什么會顯得‘從容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在對問題探索時,便能夠明白“臉色蒼白”是因為孩子為了秘密會被發(fā)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緊張原因所導致的,然而之所以變現(xiàn)出“從容”,是因為孩子看到燭臺被中尉奪了回去,因此,這是即便內(nèi)心十分緊張,也需要在臉上表現(xiàn)出不緊張的樣子出來,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大大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第五,教師在提問時,需要留白。正如作者在構(gòu)思文章中為了謀篇布局所故意省略的內(nèi)容一樣,教師在問題提問時,也需要以留白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做到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做到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鍛煉。
3. 加強課本解讀,對語文課堂結(jié)構(gòu)進行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根本的依據(jù)依舊是課本,缺少了課本,教師在上課時,便會顯得內(nèi)容空洞,沒有依據(jù)可言。對于一名教師來說,若是在教學時,不能做到對課本的通徹了解,便無法以課文為基礎,來做到對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時,需要做到對課文的進一步開發(fā)及利用。例如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睂τ谶@種詩,很多老師將后兩句理解成:“孤單單的一葉小船漸漸離去,并逐漸消失在碧海藍天之間,只能看到長江水波濤湖涌般的向天邊流淌去”。但是仔細想來,三月的江南里,在江面上就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這一葉扁舟嗎?很明顯不是的。因此,對于這句詩,便可以理解成雖然江面上的船很多,然而在詩人的眼里,只有孟浩然一人,因此所看到的也只有孟浩然所遠行的船。所以“孤帆遠影碧空盡”中的“孤帆”,應當將其理解成詩人心中的“孤帆”,從而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友人離去時,心中存在的不舍之情,這樣一分析,本詩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來。在教師教學當中,每節(jié)課都有特定目標,要想增效減負的完成這一目標,便需做到對課文的深刻把握與解讀,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來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處理。文本重組一是能夠?qū)?nèi)容進行分劃、集中,并做到對情感內(nèi)容的深層次挖掘;二是可以讓創(chuàng)作手法融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和特點。三是可以讓課文的主題立意更加鮮明、獨特。只有這樣,語文課才會更具有風味,才會達到增效減負的效果。
總之,新課改的實施,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以素質(zhì)教育為目標,來做到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采取增效減負的教育方式,在對課堂價值有效創(chuàng)造的同時,將其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及實踐探究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因此,對于增效減負這種教育方式來說,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