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銳鋒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南洛陽 471009
Petzold等[1]提出,SIP將導致腦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明顯增加,國內(nèi)有研究顯示顱內(nèi)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和復發(fā)最主要的病因[2-4];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素導致腦梗死的主要作用靶點之一仍是腦血管,而判斷腦血管狹窄的客觀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莫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該研究整群選取該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09年9月—2012年9月間住院治療的329例SIP患者為治療組,同時收集同期非SIP的329例為對照組,開展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頭顱MRA的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在該研究設計中,參照2003年第6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確定的診斷標準,進展性卒中標準參考李建章的《對進展性卒中的幾點意見》,整群選取該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09年9月—2012年9月間住院治療的329例SIP患者為治療組,同時收集同期非SIP的329例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144例,女185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138例,年齡在43~86歲之間,平均(67.2±8.5)歲;治療組中男154例,女175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136例,年齡在 46~87 歲之間,平均(66.2±9.6)歲。
對于進入觀察的患者,觀察人員詳細詢問病史并詳細查體,行頭顱DWI、MRI檢查確定梗死的部位,通過MRA確定血管狹窄的部位及狹窄程度,并通過對比MRA與DWI、MRI圖像確定有無責任灶。根據(jù)以上標準,剔除不符合條件病例后填寫病例觀察表,一周內(nèi)完善病例觀察表并結束觀察。
根據(jù)以上標準,對研究對象的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腦血管狹窄部位、腦血管狹窄程度、梗死部位等結果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并與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相對比。
以上所有統(tǒng)計結果均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用χ2檢驗,按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有計學意義。
①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比較的研究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比較[n(%)]
2組患者的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②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腦血管狹窄部位比較的研究結果,見表 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腦血管狹窄部位比較[n(%)]
2組患者的腦血管狹窄部位比較在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腦卒中發(fā)病后,由于腦血栓形成過程在繼續(xù),發(fā)病后血管閉塞不完全或側支循環(huán)代償充足,只表現(xiàn)出閉塞血管的遠端癥狀,由于卒中之后纖溶系統(tǒng)活性降低、高凝狀態(tài)仍存在,血管閉塞進一步向近心端發(fā)展,從而破壞了缺血半暗帶的側支循環(huán),使閉塞的腦動脈范圍擴大,部分尚存活的中心區(qū)壞死,半暗帶區(qū)擴大外移,使原有狹窄的血管閉塞,癥狀短暫穩(wěn)定后又逐漸發(fā)展,癥狀遞進式加重,出現(xiàn)新的癥狀和體征。
有研究顯示:進展性卒中發(fā)生在大血管病變中居多[5],其同時所致的腦動脈粥樣硬化也相對越重,血管狹窄在進展性卒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該研究顯示二組患者的腦血管狹窄部位比較在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有顯著性差異,進展組55例患者頸內(nèi)動脈系狹窄,而非進展組僅有 12例,P=0.011<0.05,與汪飛等[6]的報道一致,同時二組患者的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69>0.05,表明與腦血管狹窄個數(shù)沒有關系;此外Bang等人發(fā)現(xiàn)嚴重大腦中動脈狹窄是韓國患者卒中進展的重要預測因素。王霆等[7]等通過研究認為側腦室體旁梗死常預示有進展的可能。程麗妞等[8]認為進展性腦卒中分水嶺梗死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非進展性腦卒中組,迄今為止,SIP病因仍未完全搞清,SIP是多種因素、多種機制作用的結果,在其相關的多種危因素中,既有患者本身的因素。也有多種其他因素?;诖?,對于腦卒中患者,當合并腦內(nèi)大動脈狹窄時,狹窄血管的血液供應區(qū)域,尤其是位于供血交界的分水嶺區(qū)腦組織最容易出現(xiàn)低灌注狀態(tài),故對于提示合并腦內(nèi)主要動脈狹窄的進展性卒中患者首先應積極予以擴容治療,以增加缺血區(qū)域腦灌注。
[1]Petzold S,Kapellen T,Siekmeyer M,et al.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xtra pontine myelinolysis in children with new onse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 Diabetes,2011,12(5):513-517.
[2]Jeng JS,Tang SC.Liu,HM.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 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1423-1432.
[3]Yang F,Liu L,Li M,et al.Pattern of cerebrovascula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stroke[J].Clin Neurosci,2013(20):979-983.
[4]Wang Y,Zhao X,Liu L,et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 herosclerosis(CICA S)Study[J].Stroke,2014(45):663-669.
[5]Cuadrado-Godia E,Jimena S,Ois A,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arge-vessel carotid strokes[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84):305-309.
[6]汪飛,倪初源.進展性腦梗死與穩(wěn)定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的對比分析[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20(3):181-184.
[7]王霆,蔣純新,江宏杰,等.進展性腦梗死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21(2):101-103.
[8]程麗妞,白樹風,杜敢琴,等.基于 CISS分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與影像學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