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濤
在近代文明來臨之前,國與國之間交往,會送牛羊、送女人、送奇珍異寶;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與外邦交往的時候都送些什么禮物呢?人家又送我們什么呢?對收到的禮物,如何處理的呢?
“外交無小事,送禮有學問”。在外交部前禮賓司代司長魯培新看來,各國間如何互贈禮物,雖然看似國家交往中的小事,但卻有著大智慧。甚至,國禮的吸引力還被視為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
從土特產(chǎn)到“中國智造”
中國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各種手工藝品巧奪天工,成為最初國禮的首選。陶瓷、景泰藍等工藝品是禮單中的???絲織和陶瓷的領袖像也時常被列入。
新中國送出去的第一件大禮,是給斯大林的70壽禮。禮品送出的時間是1949年12月,距新中國成立僅80來天。禮品政治規(guī)格之高,估計在我國外交史上絕無僅有:分別以黨、政、軍的名義一起給一位外國元首送壽禮。其中黨中央的禮品是大元帥絲織像、景泰藍茶具等,外加祁門紅茶、上等綠茶和龍井茶;政府的禮品除大元帥陶瓷盤外,還有“中國農(nóng)民所獻蔬菜果品”———山東膠東和濟南產(chǎn)的白菜、萊陽梨等;軍方的禮品是大元帥絲繡像1幀和大元帥陶瓷像1對。
論禮物之貴重,“國寶”大熊貓更不遜色。從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間,中國共贈送給9個國家23只大熊貓。有意思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寶”的去處反映了與別國關系的冷熱:和蘇聯(lián)關系親密的1950年代,中國向蘇聯(lián)贈送了兩只熊貓;在1960年代,除了向朝鮮贈送之外,沒有向任何其他國家贈送。到了中美關系解凍的1970年代,美國、法國、英國、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繼獲贈大熊貓,這一段歷史被稱為“熊貓外交”。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禮的結(jié)構開始多元化,除了昂貴的“土特產(chǎn)”之外,出現(xiàn)了很多“務實”的禮品,而且政治色彩淡了,經(jīng)濟、文化的味道越來越濃,禮品的科技含量也在提升。
2013年1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李克強總理贈送給他的禮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高鐵模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于君認為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好,“中國高鐵正在快速發(fā)展,這個禮物給世界傳遞出了非常強的信號。有了領導人的推動,高鐵的國際市場更容易打開。”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鐵外交”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過去中國領導人與發(fā)達國家領導人互訪是“買得多賣得少”,花上百億美元從歐洲進口飛機,大宗買入美國農(nóng)產(chǎn)品,而現(xiàn)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2014年9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向與會者送出的禮物是國產(chǎn)的中興手機,這是第一次。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一禮物的選擇并不讓人意外:中國智能手機正在國際市場占據(jù)越來越高的份額,也已經(jīng)成為展示中國科技制造實力的一張名片。
中國領導人送出的“中國智造”,除了展示中國形象外,其中的廣告效應不可忽視。這些“國貨”中不少正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領導人將其作為國禮送出,也算是扮演了一回“推銷員”。
送國禮因“國”而異
從“熊貓外交”到“高鐵外交”,是一種縱向上的變化;那么,給不同的國家送禮,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講究?
1992年4月,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日本。這次活動意義重大,在準備贈禮方案時,考慮到不少老一代日本政治家對中國文化造詣頗高,魯培新等相關人員向部領導建議,一是請我國一些著名國畫家畫些國畫;二是請篆刻家為每位日方領導人刻一枚印章。兩件禮品既貴重,又高雅。在隨后的訪問中,江澤民與福田赳夫、鈴木善幸等6位日本前首相共進早餐時,向各位前首相贈送了畫和印章,印章上刻著的是首相們的中文名字。這些特意準備的精心之作,讓前首相們興奮不已,贊嘆其藝術價值甚高。
再譬如,2009年奧巴馬總統(tǒng)來訪,中方贈送給他的國禮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沈繡精品《奧巴馬總統(tǒng)合家歡》。胡錦濤主席用十多分鐘的時間,向奧巴馬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藝術特色。繡像栩栩如生,工藝巧奪天工,令奧巴馬非常感動,驚嘆不已。這些“私人訂制”的國禮,有一個共同特點:價值在于象征意味,并不實用。當然,不實用,是因為大國不差錢。
還有一份量身定做的國禮值得玩味,就是給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的壽禮。2011年2月,金正日70歲生日,中國送去的禮物是奇巖怪石、陶瓷壽桃和4張DVD。其中,怪石是按照平壤萬景峰的樣子雕刻的;壽桃是長壽的象征;4張DVD應該是為電影迷金正日準備的中國電影。北京的一位專家說:“金正日的健康直接關系到北韓的穩(wěn)定,禮物或許含有這方面意思?!?/p>
如果是給非洲國家送禮,就更適合送一些實用的東西,比如送給第三世界國家一些電器。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向古巴、委內(nèi)瑞拉、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送過中國自產(chǎn)的電腦等數(shù)碼產(chǎn)品,一些輕工產(chǎn)品如襯衫、手表等也很受歡迎。
給大國送禮重“內(nèi)涵”,給窮國送禮重“實用”,這算是國禮中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一個靈活運用。
國禮去哪兒了
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的外交更重視跟大國的關系,而大國們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也頗具心意。
奧巴馬訪華期間,拿出一副圍棋作為禮物送給胡錦濤。這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只有了解中國人、尊重中國文化,才會送出這樣的禮物。
2013年3月,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12位俄羅斯?jié)h學家送了他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本習仲勛當年訪問蘇聯(lián)時的圖片冊??芍^用心良苦。
這年的12月初,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他送給習近平的是英格蘭男子足球隊的球衣,送給彭麗媛的是英國品牌邁寶瑞手套,還送給李克強一把網(wǎng)球拍,以及一系列英國書籍。這些禮物都是由隨行的英國公司提供的。對于這些希望與中國做生意的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國家層面的“推銷”。
那么,國禮究竟是怎么個收法,而這些禮物,最終又去哪兒了?
魯培新介紹說,禮品最早都是由雙方國家領導人當面交換,后來變成事先在釣魚臺國賓館的一個客廳里,由雙方的禮賓人員負責交換。我方收到禮品后,就給禮品受贈對象(一般是國家領導人)電話報告一下。后來禮品交接手續(xù)越來越簡化,外國贈送的禮品,禮賓司只有極為簡單的記錄。實際上很多禮品,領導人都沒有看過。
國禮會被送到專門的收藏機構。國家友誼博物館的一個主要職能,就是收藏來自全世界的“國禮”。博物館會定期更換藏品,讓更多人通過國禮了解中國的外交。到20世紀末90年代初,日本、韓國等國家會送一些音響器材、電視機等電子產(chǎn)品,國家領導人一般會轉(zhuǎn)送給學校。
國禮除了贈送給國家領導人,隨團訪問的工作人員也會得到禮品相贈。外交部對此有明確規(guī)定,接受的禮品無論價值大小一律上交。“除非是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工藝品上刻著受禮人的名字,還有一些小巧的手工藝品,不值什么錢,才會讓人當場領走?!濒斉嘈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