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直面問題自身:反思、批判、預設的中國價值哲學

      2015-06-16 11:40:15晏輝
      桂海論叢 2015年3期
      關鍵詞:反思

      晏輝

      摘 要:價值哲學不但思著思的對象,而且思著思本身。而不論是思的對象還是思本身,價值哲學都必須直面問題自身,通過反思思本身,借以保證致思方式的正確性;在哲學的高度上把握當下的價值問題,以求研究的客觀性。就中國價值哲學所應把握的問題域而言,乃轉型中國遭遇到的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問題;就實踐旨歸來說,價值哲學要指明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是怎樣可能的;若欲達此目的,中國價值哲學就必須對致思方式和價值問題進行反思、批判和預設。

      關鍵詞:中國價值哲學;反思;致思方式;問題域;好生活

      一、反思致思方式:價值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價值哲學已經(jīng)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是隨著中國的社會轉型而一同發(fā)展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價值哲學的問題意識和致思方式一度滲透到了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了歷史價值論、宗教價值論、文化價值論、道德價值論、審美價值論等,一時間,價值哲學大有成為顯學之勢。然而,面對如火如荼的改革、風云變幻的世界、層出不窮的問題,價值哲學似有失語的癥候。這不僅使人懷疑價值哲學研究的合法性地位和合理性訴求,更懷疑致思方式的正確性問題。

      (一)執(zhí)迷于定義:學科要求還是個人偏好?

      在價值哲學興起的初始階段,對價值哲學基本范疇的界定乃是學科要求,是研究價值問題的理論前提。然而30年后的今天,一些學者依然熱衷甚至癡迷于關系說、主體說、客體說、效用說、意義說及其爭論。這是一種失當?shù)难芯糠绞?。價值哲學不是元哲學,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內(nèi)含著鮮明的價值訴求。當概念群的界定及其邏輯關系被澄明之后,必須轉入對社會重大價值問題的研究。

      (二)致思方式的優(yōu)先性問題

      在價值哲學走過的近30年的心路歷程中,人們似乎從未認真對待過致思方式問題。價值哲學與其說是一門學科,不如說是一種立場和致思方式。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對象,沒有確定的領域。比較而言,社會哲學、經(jīng)濟哲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等都有明晰的邊界、確定的對象。如果說價值哲學的對象是價值事實或價值現(xiàn)象,那么這種事實或現(xiàn)象從未獨立存在過,它們產(chǎn)生于、滲透于、表現(xiàn)于、實現(xiàn)于人們的生產(chǎn)、交往與生活中,價值不過是人們的觀念與行動的一種關系、一種性質(zhì)、一種效應。離開了人類具體的思與行,價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價值哲學的使命在于揭示人類價值思維和價值行動的原始發(fā)生及其運行規(guī)律,指明什么樣的價值才是人類真正追求的,什么樣的價值能使人們過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只有澄明了于整個人類而言“是其所是”的那個東西,價值哲學的存在才有意義。為著這一目的,價值哲學在致思范式上或許應該有屬于其自身的方面。其中,有兩種致思范式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其一,現(xiàn)象學的致思范式?,F(xiàn)象學方法的要義之一就是“直面問題本身”。懸置主觀意見、成見、偏見,去掉臆想與幻想,直擊歷史可能性空間。人類創(chuàng)造價值和享用價值都是在歷史的可能性空間中完成的,必須充分顧及自然的限制和人性的限度。人類面臨的三大哲學問題,“我知者何”、“我應當者何”、“我想望者何”都必須在上述限制和限度內(nèi)被思考和實踐。其二,哲學人類學。價值哲學不僅僅是對價值現(xiàn)象的哲學沉思,更重要的則是指明人之成為人的道路。哲學人類學指明給人的恰恰是這種道路自身。而在通往人之成為人的道路上,沉思是極為重要的元素。海德格爾說,踏上一條由事實本身出發(fā)而選擇的征途叫“沉思”。沉思的本質(zhì)在于:探討意義。這意味著比單純意識到某物更多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有意識,那么我們還沒有在沉思。沉思比這更多。它是對可問之物的泰然處之。對價值的追問叫沉思,對價值的定義叫意識,只有意識,沒有追問,便沒有沉思。沒有追問和沉思,就必然把人降低為與動植物相等同的水平上:價值是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然而,人之成為人的根據(jù)不應該到“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中去尋找,而必須到“人格”那里去尋找。只有尊重自己為人,更尊重他人為人,進言之,每個人不但在觀念上更在行動上踐行先天法則,即具有道德,才會獲得做人的“資格”。只有超越物質(zhì)主義、功利主義、效用主義的致思范式,才能真正超越價值而達于意義。只有哲學人類學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三)從“不偏不倚的觀察者”到“社會正義”的倡導者

      價值哲學從來就不是無立場的,盡管在現(xiàn)象學“直面事物自身”的意義上堅持客觀因果性原則,但在理論旨趣上,則一定是有立場的。這種立場不是個人的怨氣、怨恨、憤怒、仇恨,而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那個“是其所是”的東西,即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黑格爾說:“公共輿論中有一切種類的錯誤和真理,找出其中的真理乃是偉大人物的事。誰道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意志,把它告訴他那個時代并使之實現(xiàn),他就是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他所做的是時代的內(nèi)心東西和本質(zhì),他使時代現(xiàn)實化”[1]。在發(fā)現(xiàn)時代意志、體悟時代精神的意義上,我們理應充分領會并借鑒馬克思的致思范式:科學態(tài)度與倫理動機的有機統(tǒng)一??茖W態(tài)度要求于我們的是分析的功夫,一如現(xiàn)代性那樣,無論是全身心地擁抱,還是情緒性的全面拒斥,現(xiàn)代性都以其自身的客觀邏輯義無反顧地向我們走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視它、重視它,探討現(xiàn)代性之原始發(fā)生的動因、道路及其后果。倫理動機要求于我們的是,對現(xiàn)代性做正當意義上的引領和矯正。因為現(xiàn)代性既沒有把人引入天堂,更沒有把人打入地獄,而是留在人間。即是說,如同一塊銀幣的兩面,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為創(chuàng)價與代價并存,希望與風險共生的樣態(tài)。價值哲學就是要站在哲學人類學的高度沉思現(xiàn)代性的復雜性、歷史性,指明一種相對為好的解決方案。然而,30年后的中國價值哲學并未在方法論上創(chuàng)建出一條屬于其自身的道路,其后果必然是,在諸多現(xiàn)代價值問題面前裹足不前,無甚作為。

      二、直面價值世界:價值哲學研究的問題域

      方法論解決的是怎樣研究的問題,對象論回答的是研究什么的問題。雖然方法論問題具有優(yōu)先性,但其自身并不是目的,其主旨在于保證研究自身的自恰性和正確性。中國價值哲學的肇起、壯大、式微,集中反映了價值哲學研究自身存在的問題,除了在方法論從未進行認真反思與建構之外,更為根本的則是在研究對象上模糊不清、霧里看花。只有走近現(xiàn)代性、進入現(xiàn)代性,再走出現(xiàn)代性,價值哲學才真正成為了價值人類學。事實上,包括西方在內(nèi),價值哲學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建構而逐漸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在古代和中世紀并無價值哲學這個稱呼,更沒有這門學科。但這絕不意味著古代、中世紀乃至近代沒有價值問題,沒有價值哲學研究,只是以別的方式、別的名稱出現(xiàn)而已。以此觀之,價值哲學的使命和命運就注定要和現(xiàn)代性問題糾結在一起。任何時代的人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創(chuàng)造著價值,享用著價值;也以各自的方式生成著屬于各自的問題,又以其各自的智慧解決著各自的問題。人們只能提出他們生存于其中的那個社會能夠向他們提出的問題,他們也只能用他們自己的智慧解決這些問題。價值哲學必須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這是反思與批判的品質(zhì)所內(nèi)在要求的事項。endprint

      寬泛地說,問題有認識論的和存在論的兩種。認識論的問題表現(xiàn)為疑惑、疑問,是對某一領域的事情不知或知之甚少,其旨趣在于明白某事或某物是什么和怎么樣,實質(zhì)是某些知識的缺乏。存在論的問題則同人的感覺和體悟能力有關,是人對某些矛盾、沖突、境域的困惑。在此意義上,問題就不再是疑惑、疑問,因為他對事物、事情是什么、怎么樣是清楚明了的,而是因其價值理念和生活旨趣無法實現(xiàn)甚至嚴重缺失所得到的苦惱,是痛苦的體驗;問題不再是問題而是難題,難題是與人的情感、意志和意義直接相關的,因此難題是生活形態(tài)的,是人的生活的豐富性的對象化之缺失。一旦人的生活豐富性的對象化的通道被堵塞或失去對象,難題和苦惱就在所難免。問題表現(xiàn)為疑問,難題呈現(xiàn)為追問,但難題常常又以知識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是由于我們知道得太少而極欲知道得太多;一個難題的產(chǎn)生是由于我們知道得太多,而各種知識卻相互矛盾沖突。問題是好奇心的產(chǎn)物,難題則反映了知識的困境。關于問題與難題的關系,美籍猶太哲學家赫舍爾進一步精辟地指出,提出一個問題(question)是一種理智的活動;而面對一個難題(problem)涉及整個人身的一種處境。一個問題是渴求知識的產(chǎn)物;而一個難題則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惱的狀態(tài)。一個問題尋求的是答案,一個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沒有哪一個真正的難題是從純粹的尋根究底中產(chǎn)生的。難題是處境的產(chǎn)物。它是在處境艱難、理智困窘的時刻產(chǎn)生的,是在經(jīng)歷到不安、矛盾、沖突時產(chǎn)生的。

      在價值哲學的視域內(nèi),下列問題一定是基礎式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我們可以簡約地稱之為兩個背景問題、五個核心問題。之所以如此,乃出于兩個理由或兩個根據(jù)。一個根據(jù)是,這些問題乃是現(xiàn)代性本身“是其所是”的根本方面,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的最為本質(zhì)的方面;另一個根據(jù)是,價值哲學把握事物“是其所是”的東西的方式必須滿足三個要求:是與應當?shù)慕y(tǒng)一、創(chuàng)價與代價的并存、客觀因果性陳述與意義妥當性陳述的一致。而上述問題恰好具有這些內(nèi)在特征,符合價值哲學研究的學科要求。

      (一)基礎問題

      1. 資本的世界運行邏輯及其人類后果。馬克思說,資本是集體的產(chǎn)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被運用起來。對資本運行邏輯的哲學沉思是價值哲學把握現(xiàn)代性的方式之一。資本是人類能夠找到的借以創(chuàng)造價值和享用價值的方式,作為一種流動的貨幣,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設置,資本乃是悖論式的存在,在給人類帶來極大財富,從根本上拓展了人們的交往領域和生活空間的同時,又造成了諸多價值問題。資本的宿命就是增值,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于是,一種物質(zhì)主義、效用主義、后果主義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滲透到政策、制度以及日常行為中。惟其資本是超越于物之上的一般等價物,才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沖破民族藩籬,在世界范圍內(nèi)通行有效。然而,資本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神奇功效,可以抹平文化差異的特異功能,極有可能使現(xiàn)代化的上游國家對后發(fā)和不發(fā)達國家進行經(jīng)濟操控、政治同化和文化殖民。而這一切通常是在自愿和半自愿的經(jīng)濟合作和政治互信中完成的[2]。

      2. 社會正義問題。資本的運行邏輯為每一個有理性存在者提供了自由進入市場的條件和機會,但事實上,只有那些預先擁有資本的人群才可以自由進入。當原始資本的積累和資本的原始積累基本完成以后,一種非對等的雙向流動就開始了。一種是社會資源快速流向資本擁有者,而被積累起來的資本又使得資本擁有者把身份、地位、休閑、高雅、優(yōu)雅壟斷在自己手里,獲得為其他社會成員所不具有的優(yōu)先性和優(yōu)益性,繼而通過自我防御和自我修復能力把這種優(yōu)先、優(yōu)益性固化起來,堵塞弱勢人群和邊緣人群通往富裕、優(yōu)雅、高雅、尊嚴的道路。于是,起于階層但卻達于階級的社會事實就會被構造出來。而階級、壓迫、剝削、主奴關系是與社會主義精神相違背的。另一種是風險與代價向邊緣和弱勢群體流動。除了那些不得不共同承擔的風險,如環(huán)境污染、草原沙化、耕地退化等之外,資本擁有者還會轉移、轉嫁風險于他者。于是,一種全面的不正義就會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一種是代內(nèi)公正,一種是代際公正。

      如果說,資本的運行邏輯所造成的不公正構成了現(xiàn)代性的基礎性問題,那么根本性的問題則是關涉于人的哲學問題,它們共同構成了價值哲學的問題域。

      (二)核心問題

      1. 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黑格爾說,如果稍微更仔細地考察精神,那我們就發(fā)現(xiàn)精神的最初和最簡單的規(guī)定就是:精神是自我。自我是一個完全簡單的東西、普遍的東西。當我們說自我時,我們想到的大致是一個個別的東西;但因為每個人都是自我,從而我們只是說出了某種完全普遍的東西。市場社會的最大功效之一,就是把每個人從以往的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存在論、觀念論和價值論意義上的自我。每個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他自己的存在,感受到的是自己的需要與欲望,他要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自知自己需要什么和想望什么,他不同地強化同一個信念:要對得起自己。于是,每個人在觀念上都視自己為最重要,是自己所思所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自我意識的生成與強化,使得每個人在價值論上都視自己為最重要。然而,這種存在論、觀念論與價值論三位一體意義上的“自我”,僅是向“我”而言、向“我”而行的事情,尚未得到他者的確證和認同,尚未在各種“自我”間性中得到認可,因此此時的“自我”必定是主觀的、孤獨的,甚至是任性的。然而,每個人如欲生活得好,就必須消滅任性,走出孤獨、孤傲于他者中,被普遍性約束了的個別性才是合理的。

      2. 在“自律”與“他律”之間。在道德哲學的意義上,按照康德理解,以追求行為的正當性為直接目的的行為才是道德的,是定言命令;把行為作為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則是非道德的,是假言命令。而在我們的日常理解中,“自律”是行動者自愿做應當做的事情,而“他律”則是出于對外在的譴責和懲戒的恐懼才去做或不做。對每個人和社會而言重要的是,行動者只有出于對先天實踐法則的意識,在善良意志的促發(fā)下,在實踐理性的支撐下,一種“應當”的行為才是可能的,也才可能是必然的。endprint

      3. 在“德性之美”與“城邦之善”之間。每個人的德性構成良序社會的必要條件,由無德之人構成的社會一定是失序或無序的,但由有德之人卻未必構成一個良序的社會。從“德性之美”到“城邦之善”,尚需諸多環(huán)節(jié),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合理的制度與體制,以及對制度的操行。無德,毀掉的是一個人,而壞的制度和體制,會毀掉所有人,繼而毀掉整個社會。在一個反復交往人群中,即家庭、家族和村社中,境遇倫理和情感倫理是主要的倫理范型,而在現(xiàn)代交往中,當超越了熟人社會的邊界而進入由每個人有理性的人組成的社會中,固然需要境遇倫理和情感倫理,但更需要用以追求公共善和享用公共善所需要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會的主要特征,其目標是共同的善。公共理性在三個方面是公共的:作為公民的理性它是公眾的理性;它的目標是共同的善和基本正義問題;它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是公共的,因為它是由社會的政治正義概念所賦予的理想和原則,并且對那種以此為基礎的觀點持開放態(tài)度。

      4. 在“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任一社會的發(fā)展與完善都必須以正確的社會理論和社會觀念為指導。理論理性的使命即在于構建一個自足、自恰的理論體系,而這個思想邏輯必須是歷史邏輯的哲學把握方式。理論理性作為沉思,指明給人們的是一個事物“是其所是”的東西。對此,亞里士多德指出,就其自身的思想,是關于就其自身為最善的東西而思想,最高層次的思想,是以至善為對象的思想。社會主義“是其所是”的東西恰是那種其自身即為最善的東西。理論理性的目的即在于澄明這種至善并指明給人們看。然而把這種澄明和指明變成現(xiàn)實的運動,必須依靠實踐理性。實踐理性所能做的,即是那種因我們的行動而成的事情。社會主義會依靠我們的行動而成為至善的事物。如果說理論理性的旨趣在于追問,那么實踐理性的使命則在于追求,追求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2]。

      三、朝向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價值哲學的價值訴求

      學科上的高度和問題上的深度是價值哲學的兩大優(yōu)勢,若把這種優(yōu)勢變成現(xiàn)實,就必須沉思轉型中國的哲學問題,并在建設性的意義上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轉型中國遭遇到的問題具有典型性,有些是與西方國家相同的,而有些則是我們特有的。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道路上,只有依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才能解決中國人自己的問題,中國的改革經(jīng)驗具有世界意義。作為理論把握世界的方式,價值哲學具有不可推卸的學術使命和歷史責任。

      (一)核心價值與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的建構、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對社會主義運動具有戰(zhàn)略意義。依照主體分類,可有個人、企業(yè)、組織、政黨或政府的核心價值觀,而政黨的核心價值觀才是最為根本的,它從根本上決定著改革的方向,也決定著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不應該以某個人的利益、某個組織的追求為基礎,而應以那個本真的即價值的“原型世界”為藍本。而這個被陳述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則是這個藍本的摹本,可稱為“副本”?!八{本”先行于“副本”而存在。那個價值的“原型世界”就是人類社會的事實邏輯和價值邏輯,即馬克思所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于是在可能性的意義上,作為價值“原型世界”就在邏輯體系上分為終極價值、核心價值和基礎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非是這個“原型價值世界”的觀念表達形式。人們不是在尋找核心價值,而不過是使“是其所是”的“原型價值世界”亮出它的光芒,呈現(xiàn)其自身而已。終極價值解決的是為誰服務的問題,它構成一切行為的法則,它是唯一的,類似于康德的先天實踐法則。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這個法則從未消失過?!盀槿嗣穹铡?、“以人為本”、“民生為本”都是這個法則的不同表達方式。在價值哲學的視域內(nèi),這個法則可以表述為“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在嚴格的意義上,只有可普遍化的價值訴求才可以成為法則?!懊總€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正是這種法則,其哲學證明在于: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自在地作為目的而實存著,他不單純是這個或那個意志所隨意使用的工具。這是作為客觀規(guī)律而實存著的,把這個規(guī)律用命令式表達出來就是:不論是誰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為著實現(xiàn)這個價值理想,兌現(xiàn)這個法則,必須以核心價值為基礎。這些核心價值表現(xiàn)為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規(guī)范體系,自由、平等、正義是這個規(guī)范體系的主要方面。法則是一,規(guī)范是多,規(guī)范是法則的展開形式,規(guī)范必須體現(xiàn)、再現(xiàn)法則。這些規(guī)范不是目的,而是為著法則的,一如核心價值那樣,它也不是目的,它是為著終極價值的。在理論討論和改革實踐中,把核心價值和規(guī)范體系視為終極目的,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局面。自由是每個有理性存在者成其為人的內(nèi)在要求、主體條件。它是行動者按照對規(guī)律的觀念,也就是按照原則而行動的能力,亦即實踐理性。只有使每個有理性存在著既感受到自己更感覺到他者,并按照對任何一個有理性存在著都有效的法則去行動,“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法則才能實現(xiàn)。一個相對為好的社會,就是使每個人更自覺、更自愿,只有既感受到自己更意識到他者,一個人才既是自由的又是負責人的人?;诖?,人和人之間才是平等的。平等所指涉的乃是“人格”自身??档抡f,目的王國中的一切,或者有價值,或者有尊嚴。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替代,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替代,才是尊嚴。每個人在人格和尊嚴上是平等的。然而,每個人在人格與尊嚴的平等是依靠著正義來保證和實現(xiàn)的。正義通常是指向物的世界,關涉的是財富和資源的分配。按照羅爾斯的說法,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體系一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nèi)绾斡行屎桶才庞行?,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社會主義作為最能為每個人謀幸福的社會運動和社會安排,也必定是最接近正義理念的事情。在具體事項上,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不但需要形式正義,更需要實質(zhì)正義。實質(zhì)正義所追求的是,每個人在把握同等機會上擁有接近的能力體系。

      (二)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問題

      廣義的社會乃指人的思與行所指涉的所有空間;而狹義的社會則指介于國和家之間的廣闊空間。在傳統(tǒng)社會,狹義的社會是不發(fā)達的,家國同構的運轉模式不可能生發(fā)出公共理性來。市場社會的重要成果就是構建了一個既區(qū)分又聯(lián)結家與國的廣闊社會空間。因此,能否構建一個具有足夠自行調(diào)節(jié)和自我修復能力的社會,乃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一個自由、平等的有理性存在者,只有自愿、自由退出“社會”這個廣闊空間,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目的王國”才能建構出來。當社會的機會和資源被壟斷在某個組織、某個階層、某個人手里,指望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就根本不可能。由于所有的終極價值和操作價值都必須在社會這個廣闊空間里實現(xiàn),對價值哲學而言,構建一個具有自組織能力的社會并構建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倫理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心靈秩序”與“好生活”

      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既相關于一個良序的社會,更相關于個人的健康人格和價值追求。健康人格由兩個和諧的組合構成。從元素說,健康人格由信、知、情、意四個元素組成;從要素說,健康人格表現(xiàn)為靈魂的和諧:在構成靈魂的三個要素:理智、情感、欲望中,其間有三種組合模型:理智—情感—欲望;情感—欲望—理智;欲望—情感—理智。健康的人格表現(xiàn)為理智—情感—欲望。而在生活實踐的意義上,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乃是擁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夠正確處理如下幾種關系:三種善之間的關系。身體之善是基礎,外在之善是條件,靈魂之善是根本。財富與幸福的關系,創(chuàng)造財富是能力,體驗幸福更是能力。為己與利他的關系。只有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只有每個人身心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有可能。在呈現(xiàn)歷史邏輯的基礎上指明一種實現(xiàn)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的價值邏輯,永遠是價值哲學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34.

      [2]晏 輝.價值哲學研究的問題域[N].光明日報,2014-04-16.endprint

      猜你喜歡
      反思
      寧養(yǎng)社會工作服務中的倫理困境及反思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19:52
      由GS地產(chǎn)服務質(zhì)量事件反思電力工程管理
      思維導圖軟件輔助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應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長
      淺議縣域經(jīng)濟在招商引資中面臨挑戰(zhàn)和機遇之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7:57
      后現(xiàn)代視域下的網(wǎng)絡綜藝節(jié)目及其反思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5:29
      高職《園林規(guī)劃設計》示范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1:45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
      澄迈县| 滕州市| 资溪县| 涪陵区| 白玉县| 南澳县| 黄大仙区| 廊坊市| 台湾省| 清丰县| 太原市| 临夏县| 亳州市| 浦北县| 大渡口区| 嘉鱼县| 四会市| 华容县| 虎林市| 融水| 巴楚县| 寿宁县| 双桥区| 内乡县| 增城市| 绥阳县| 洮南市| 庆阳市| 朔州市| 台中市| 莎车县| 莒南县| 邢台县| 六盘水市| 肇庆市| 北安市| 青河县| 晴隆县| 嘉黎县| 九江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