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育之我見
畢康平
(甘肅省康縣第二中學 ?甘肅 ?康縣 ?746500)
【摘要】作文教學是基礎教育中的一大難題,而且在分數決定一切的情況下這種難題愈演愈烈,筆者認為要做好作文教學就應該從被動轉向主動,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作用,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 ?寫作觀念 ? 寫作成就感 ?互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81-01
在現在的中學教育過程中作文教學無疑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且作文教學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升學考試。
一、讓學生有一種良好的寫作觀念
我們都知道作文教學是一個和實踐教學,閱讀理解教學,古詩詞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一脈相承卻又高于這些教學方法的一個范疇,所以要聯系實際而又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有一種藝術的修飾,那么培養(yǎng)學生這種良好的寫作觀念就顯的十分重要。要想學生有一種良好的寫作觀就要有一種好的對待作文的寫作態(tài)度,哲人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培養(yǎng)這種寫作觀念有以下幾種方法:1.不能急功近利,老師只是給學生說作文的重要性,作文在各類升學考試中占有多大的分值,卻忽略了作文的藝術感和作文教學需要帶給學生的人生價值和修養(yǎng)。所以老師要做的就是循序漸進,要讓學生理解作文是一種人文文化的體現。2.中國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而這些就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寫作的觀念的前提。在實際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可以要求學生的學好教材上應有的名篇佳句的基礎上,多多閱讀和背誦課本之外的優(yōu)秀作品,要求學生每個周末上交著一周內讀書的心得體會,并且仔細檢查,給出合理的建議和批評,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1]如果學生從七年級開始這樣做,我想九年級畢業(yè)之時不但作文水平很高,而且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會很高。3.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空閑時間觀看優(yōu)秀的文獻紀錄片,諸如:百家講壇,探索發(fā)現,等節(jié)目,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學生的知識儲備在不斷的提升,老師在稍加引導,多寫、多練作文不就寫好了嗎。經過這樣一系列的過程,學生知識水平有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形成了自然是事半功倍。
一、樹立寫作成就感
寫作是一種藝術天賦,更是一種技術,對于技術而言,要確切的掌握它反復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寫作中僅僅把它當做一種技術去訓練是遠遠不夠的,試想一下,許多學生已經很討厭作文了,再讓他每天都寫作文,背方法,我想時間一久學生連上學都開始討厭了。鑒于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喜歡作文,樹立一種寫作成就感?,F在的網絡和各類雜志都特別發(fā)達,筆者認為讓學生樹立寫作成就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選班上好學生的作文在諸如學生天地等學生刊物推薦其文章,而且現在各種學生征文比賽多的數不勝數,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不斷參加。試想一個學生的作文在學生天地被發(fā)表,并且拿到幾十塊錢的稿費在買零食吃,別的同學該是羨慕嫉妒恨吧。老師在煽風點火似的激勵其他學生,這樣不就形成好的寫作成就感了嗎。而且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要做到這些也是很容易的,有了這樣的成就感,學生肯定會一個追一個,當形成這種風氣后老師開始引導作文的具體寫作方法,何愁作文教學不成功。
二、建立學生互助批改小組
在許多學校都存在有學生小組,也有學生一對一互幫小組,這是老師的聰明體現,實際上在作文中應用這種方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們可以以老師所帶兩個班的同學互相閱對方班級的作文,在實行和運用這種方法前老師對學生先做一個簡單的培訓,從錯別字到具體的標準,這樣學生又積累了小知識也覺得自己有主動性了,對于寫作提高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其次,我們可以讓這種互評方式長期化規(guī)?;?,這樣做的好處并不是可以在一兩次作文批改當中體現出來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去讀別的學生的作文,看看別的學生是如何寫作文的,還可以在課間由老師或同學去朗讀寫的好的作文,再一次作文批改結束后再將全部的作文交給老師在重新批閱一次,這樣雙重把關,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寫到:能使他們“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盵2]多方位的訓練將是喚醒學生的途徑,體驗到作文的樂趣。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空話,說套話”。這就是說寫作文是沒有實際技巧的,就是我們要在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讓學生明白這個簡單道理,變難為簡單。
應該利用學生愛被人夸的特點,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滿足感,給予鼓勵和批評,《感恩的心》作者唐曉龍在一個講座上說“我以前的作文寫得特別差,但是有一次我的老師在我一篇作文的批改評語中寫下‘此子必成大器從那以后我就愛上了寫作文”??梢娺m當的表揚對于作文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3]葉圣陶著,李曉明主編《葉圣陶文集》[M] 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5-1
[2]杜殿坤編譯,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