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放權難,卸責易。簡政放權改革最易跑偏之處,無不是因為推責攬權之故。
云南、江西、山東等多省份近期相繼推出簡政放權新政。此前于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講三個故事,一個是至今仍是網(wǎng)絡熱議話題的“證明你媽是你媽”,一個是全國勞模在報送材料階段被要求蓋8個章,還有一個是臺商產品被“山寨”,找政府沒人解決。毋庸諱言,簡政放權改革仍待深化,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共識。
新一屆政府承諾的行政審批事項削減預定目標已經(jīng)提前兩年完成,在此節(jié)點觀察,當前簡政放權的改革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一方面,改革的數(shù)量頗為可觀,另一方面,改革的質量仍待提高;一方面,群眾熱切關注的某些行政審批事項仍需進一步放開,另一方面,市場健康發(fā)展所需要的監(jiān)管還不夠到位。這些都提醒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必須用辯證的思維去發(fā)現(xiàn)、認識和解決更為復雜的深層次問題。
簡政放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改革成功與否,科學的方法論頗為關鍵。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就巨大的輝煌,關鍵就在于對唯物辯證法的深刻認識和科學運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簡政放權的歷史。但是,這一過程從來不是簡單的一簡了之、一放了之。在過往的改革中,正是因為基本上做到了對改革力度、發(fā)展速度和社會承受度等一系列辯證關系的統(tǒng)籌協(xié)調,才得以避免陷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厘清當前簡政放權改革中的各項復雜關系,仍需堅持辯證思維,做到張弛有度。
簡政放權需要認清“收”和“放”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放權是大勢所趨,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夠一“放”了之。當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范圍廣、進度快,在一些地方,基層政府能力跟不上的情況值得高度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團審議時強調,行政審批改革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體”不行,該管的事沒人管了不行。另一方面,“收”有“收”的邏輯。基層大量開展的一站式服務改革,很多就同時包括上級政府權力的下放和下級部門權力的上收。對一些基層無力承擔的行政服務,通過流程統(tǒng)籌和資源整合適當上收,是實現(xiàn)服務優(yōu)化的道路之一。
“收”“放”關系的本質,反映的是“權”與“責”的辯證關系。權力的另一面是責任,放權難,卸責易。簡政放權改革最易跑偏之處,無不是因為推責攬權之故。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甚至有人魚目混珠,以放權之名,行推脫逃避責任之實。簡政放權改革重在減免事前審批,其意在使政府從“運動員”的角色中解脫出來,但是,政府不能就此“退賽”,而應強化事中和事后的監(jiān)管責任,承擔起“裁判”的角色。因此,落實放權應與落實監(jiān)管責任兩者齊頭并進,既防止放不到位,又防止監(jiān)管真空。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既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能使政府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由此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
事實上,不能正確把握權力與責任的辯證關系,往往恰好是權力濫用的重要原因。簡政放權的進一步深化,正是需要通過改革的頂層設計,以權責對等原則,通過對諸多行政事項進行源頭清理和流程再造,最終實現(xiàn)各級政府的權責匹配。權責匹配,既是善治的前提,亦是善治的當然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