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
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對備課的理解可概括為“精神三變”:從駱駝變?yōu)楠{子,直至成為嬰兒?!榜橊劇奔绰爮闹笇?,傳承前人的經(jīng)驗和文化,“獅子”意味著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嬰兒”代表最后精神重新回到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原點。王老師在備36字的《長相思》時,賞讀了1萬多字的鑒賞文字,再讀成1493字的自我感悟、發(fā)現(xiàn)、鑒賞,后來在《詩論》和《說詩》中得到啟發(fā),如獅子一樣作出決定: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尋求和解。最后在尚未形成完整、連貫的思路中,執(zhí)教了《長相思》,思路悄然流淌,成為王老師的扛鼎之作。
“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是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的至理名言。然而,我們不少老師將對文本的解讀片面地理解為閱讀教參和各種教案,絲毫沒有讓自己潛下心來,沉入詞句,涵詠文本,品味語言的藝術(shù),發(fā)掘文本的核心價值。
葉圣陶曾告誡老師“教參是鴉片”,它會導致我們對文本缺乏獨立的有深度的思考,滋生思維的惰性。在我們的教學中,也經(jīng)常遇到由于解讀文本不充分而出現(xiàn)尷尬的事情,或許我們一時間可以用“這個問題以后我們再來研究”“你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來搪塞,但這些所謂的教學機智,久而久之,或許就成為我們不去細讀文本的借口。
在觀摩了一位老師的公開課后,我更加堅信了一定要細讀文本。這位老師在執(zhí)教《埃及的金字塔》時,緊扣“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來展開教學。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自讀文章第3自然段,思考:哪些語句寫的是金字塔的宏偉?哪些語句寫的是金字塔的精巧?學生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一位學生認為從“10萬人”“30年”體會到了金字塔的精巧。學生回答后,老師立即引導,“‘10萬人‘30年說明這工程量多大?。‖F(xiàn)在你認為這寫的是精巧還是宏偉?”可這位學生一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樣兒:“我還是認為寫的是精巧?!崩蠋熞苍S沒想到學生如此冥頑不靈,一時語塞。在沉寂了5秒后,才揮手讓學生坐下。跳過此環(huán)節(jié),繼續(xù)教學?!?0萬人”“30年”其實說是精巧,也未嘗不可,這么多人干了這么長時間,慢工出細活!我想:這也許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敗筆,這敗筆源于老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夠,過度迷信教參。
一周之后,我閱讀《小學語文教學》時,看到江蘇省特級教師黃桂林校長刊登在雜志上的《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學實錄,黃校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深入淺出,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帶領(lǐng)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
“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干活兒。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時間?!秉S校長是這樣處理的:
在學生朗讀后,想象描述: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在學生交流“我仿佛看到了在炎炎烈日之下,許多奴隸光著膀子,奮力抬起沉重的石塊一步一步地挪動著腳步”后,老師當起了記者, “真是不幸!”走近學生,現(xiàn)場采訪:“這位小伙子,看你一臉沉重的樣子,難道你不愿意來建金字塔?”“老人家,您看,您的胡子都白了,為什么到這里來?。俊薄澳銈冎绬??你們也許會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為什么還一臉不高興呢?”最后,師總結(jié):金字塔值得贊嘆的是人民的智慧,值得哀嘆的是人民的不幸!
老師的解讀突破了“唯書”“唯上”的束縛,充分凸顯了解讀教材的主題意識,學生解讀語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10萬人”“30年”,簡簡單單的兩個數(shù)量給兩位老師帶來的分別是冷場的尷尬和別樣的精彩,這其實取決于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
倘若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生命驛站,老師就要去細讀文本,蹲下身來,和學生站在一樣的高度,思學生之所思,解答他們的疑惑,感受他們的感受,快樂他們的快樂。如此,學生方會在我們的肩頭欣賞到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