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摘 要:從借景抒情、環(huán)境描寫、修辭手法和人物描寫等藝術(shù)手法中感知文中的“自我”,體會郁達夫在文章里的真摯情感,進而提高學(xué)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關(guān)鍵詞:散文教學(xué);藝術(shù)手法;自我;情感
郁達夫《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散文的佳作。20世紀(jì)30年代的舊中國,內(nèi)憂外患,日寇入侵,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益加重,民生凋敝。郁達夫為了謀生,離開故都,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于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34年7月,杭州酷熱難耐,郁達夫攜同家眷去青島避暑一個月,隨后又去了故都北平,而此時的北平已處于整個華北即將淪陷的前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郁達夫在8月應(yīng)《人世間》雜志社的索稿寫下此文。作者熱愛故都,又為它的前途命運擔(dān)憂,艱難的生活處境帶給他無法排遣的愁苦,自幼形成的敏感性格又無法改變。作者正是帶著這些主觀情感重游故都。《故都的秋》極富個人色彩,折射出一個獨特的“自我”。從藝術(shù)手法的鑒賞中感知“自我”,體會真摯的情感。
一、從以情馭景、借景抒情中感知“自我”,體會情感
文章開頭:“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倍识嫉那镂蹲髡咭严却_定為“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黑格爾曾說:“作為心靈的外在形狀,自然的東西之所以是自然的,并不僅因為它是直接存在的,而是因為只有心靈才能把自己體現(xiàn)于身體。自然的東西在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顯現(xiàn)為心靈的表現(xiàn)——因而也就是顯現(xiàn)為經(jīng)過觀念的東西?!弊匀恢罢欠献髡咝撵`、心境之景,作者借助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來體現(xiàn)自我、抒發(fā)真情。作者著重描寫了牽牛花,贊美“藍白為佳”,這種冷色調(diào)正好適于表現(xiàn)作者當(dāng)時憂郁、悲涼、傷感的情懷。而秋草也是疏疏落落的,秋蟬的衰弱的殘聲,都市閑人在秋雨過后微嘆的互答,無不透露著故都秋味之悲涼,而這種悲涼正是作者悲傷憂慮情緒的體現(xiàn)。本文中的“自我”首先是一個對故都充滿熱愛之情而又感時傷世的文人,所抒之情也就極為真摯了。
二、從細膩的環(huán)境描寫中感知“自我”,體會情感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細膩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這無不與作者的童年生活密切相關(guān)。郁達夫出生于浙江富陽?!案魂?,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縣城,它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可謂山明水秀,風(fēng)景綺麗,優(yōu)美的山水,無疑會使郁達夫從小就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惫舾侵赋觯骸斑_夫是生在這樣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詩文清麗是受了這種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奔亦l(xiāng)的山水雖美,但郁達夫的家境卻是落魄的書香之家,尤其是父親的早逝,母親獨自支撐家庭,童年時期的郁達夫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當(dāng)時兄長在外讀書,祖母心系佛經(jīng),母親忙于生計,只有侍女翠花時而照顧他,郁達夫的童年是寂寞孤獨的,這種生活使得他的情感極為豐富細膩,創(chuàng)作關(guān)注自然之景,詩文清麗。且看文章:“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喇叭似的牽牛花的骨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边@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氨眹幕睒?,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边@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這里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萬千情感都凝聚在這寂靜中感受自然之美,作者對自然之美有著特別敏銳而獨特的感受。
三、從對比手法中感知“自我”,體會情感
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到江南之秋,并用比喻和排比進行描寫,突出江南之秋的特點。文章第三自然段列舉北京的名勝和作者所寫之景進行對比,文章結(jié)尾處又以南國之秋的特異之景和北國之秋對比。這些對比固然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的特點和作者對其喜愛之情,但同時也反映出作者擁有廣博的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能夠?qū)⒉煌貐^(qū)相類似的景物加以比較,增強了散文的開闊感。同時也使我們感受到作者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文人,抒發(fā)的是對北國之秋的喜愛。
四、從熟悉的人物描寫中感知“自我”,體會情感
郁達夫關(guān)注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這些人的生活不是很繁忙,有閑暇到戶外活動,他們對天氣的感受最切近、準(zhǔn)確,發(fā)出了“一層秋雨一層涼啦”的微嘆。而作者寫他們是因為感到他們最可親近,這和作者早年的生活處境有關(guān)。郁達夫在富陽縣立小學(xué)讀書時,雖然年齡最小,但由于聰敏好學(xué),成績優(yōu)異跳了兩級,年幼的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有一雙皮鞋配自己的制服,“才能夠壓服許多比我大一半年齡的同學(xué)的心?!钡赣H除了學(xué)費已無力支付皮鞋的兩塊大洋,母親去自己認識的鞋店賒時被無情拒絕,當(dāng)母親撿了一大包衣服要去當(dāng)鋪時,被郁達夫拖住。皮鞋風(fēng)波的打擊,使他以后不但不穿皮鞋,而且不想更新衣服和用具,同時,他更是拼命地用功讀書,只愿和窮苦同學(xué)來往,一生在感情上遠離豪門巨富,同情病苦柔弱的人們,關(guān)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作者是一個具有平民意識的文人,表現(xiàn)的是對普通百姓的關(guān)注。
精美的散文能讓我們在享受散文美的同時感知作者人性的光芒,體會真摯的情感,陶冶學(xué)生的情操,提高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李中豪.淺析《美學(xué)》中美的個性及理想對自然的關(guān)系[J].劍南文學(xué),2014(0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