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燕萍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長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如今的社會中年輕的父母面臨工作壓力、社會競爭等多種因素,隔代教育已經(jīng)成為家庭教育中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但是父輩們教育出現(xiàn)了一些弊端。
關鍵詞:教育背景;弊端;隔代教育
一、案例與分析
案例一:一天下午區(qū)域活動后,有部分孩子還在整理區(qū)域內(nèi)的物品,可是放學時間到了,涵涵(化名)奶奶看見自己的孫子還在整理,走進教室便說:“你怎么這么笨,別人都回家了你還在弄啊,好了好了不要弄了?!币话牙叱鼋淌摇?/p>
分析:案例中整理玩具、做手工都是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機會。案例中的奶奶眼中就看到自己的孫子在整理,心里覺得吃虧了,她沒有看到別的孩子也在整理。奶奶的意識中認為孩子不用做這些事情,在家里全都由大人做的。
案例二:家訪中了解到,浩天(化名)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總是哭,奶奶在一旁觀察認為自己的孫子受委屈了,因此奶奶就不讓浩天和同伴一起玩了,孩子每天在家和奶奶一起,或者一個人玩電腦,因此孩子玩“植物大戰(zhàn)僵尸”的游戲很精通;奶奶寵愛孩子,包辦代替,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服、洗臉等事情,而且吃飯時要一邊玩游戲一邊吃飯;孩子由于一直是一個人玩,所以孩子喜歡用樹枝挖泥、抓魚等游戲。
分析:浩天上了幼兒園自理能力很弱,不會自己吃飯,要老師喂,而且挑食;午睡時不會自己穿脫衣服,需要老師幫忙;當我們一起游戲時,孩子孤立、不合群,缺乏同伴合作意識;家長怕自己孩子吃虧,而剝奪了孩子與同伴交流、交往、合作游戲的機會,這樣保護了孩子,卻剝奪了孩子的某些機會。孩子長期和奶奶在一起,導致孩子的性格軟弱,沒有陽剛之氣,遇到一點事情就哭。
……
以上案例只是我們生活中簡單的幾個場景,但是卻發(fā)生在大多數(shù)的老人和孩子身上,案例中孩子是老人的心頭肉,事事小心對待,吃飯要喂,走路要抱,而且對待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毫無原則地順從,導致我們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同時老人的管束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因為老人的愛,反而輸在了起跑線上。
二、隔代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弊端
(一)以“自我為中心”,阻礙幼兒自我成長
大部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非常溺愛孩子,他們把所有的愛都放在孫輩身上,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們都會毫無原則地滿足和縱容,比如孩子有任何要求,要買什么就一定會滿足;孩子要吃什么菜,就給孩子做什么菜,膳食營養(yǎng)不均衡;對于孩子的錯誤和缺點,不能及時給予教育和糾正。在老人心中孩子就是寶貝,事事依著孩子,總讓孩子處于說一不二的地位,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過度的“自我中心”意識,容易造成任性、自私、依賴性強的性格,影響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二)影響幼兒性格、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老人們精心照顧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凍著,因此包辦代替孩子的所有事情。比如說:老人們?yōu)楹⒆诱硗婢?;孩子已?jīng)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還要抱著、背著孩子上幼兒園;吃飯時,怕孩子吃得慢、怕孩子吃得很臟,所以就一口一口喂。這種行為讓孩子覺得什么事情家長會替自己做的。孩子上了幼兒園要自己吃飯、獨自面對困難時,孩子第一反應是找大人幫忙,當沒有人可以幫助時,缺乏勇氣和自信,會退縮,不知所措。孩子自理能力弱,適應能力差,膽小、缺乏自信,將來在社會上生存能力比較差。
(三)阻礙幼兒個性發(fā)展
老人們在思想、教育觀念上比較落后,他們認為他們怎么說孩子怎么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他們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在無形中把孩子捆綁住,導致孩子缺乏探索、創(chuàng)新意識。老人們用傳統(tǒng)、死板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會約束孩子,阻礙孩子的個性發(fā)展。長期下去,對孩子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四)影響幼兒智力發(fā)展
老人們喜歡安靜,有的老人在家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肩負著做家務的重擔,為了管好孩子又能做自己的事情,有時讓孩子玩積木、看電視、吃東西,就是不準孩子離開自己的身邊,這樣孩子就缺乏交流的對象,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也影響孩子思維智力的開發(fā)。
三、正確認識隔代教育
(一)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不少老人退休后有充足的時間,他們喜歡陪孩子在一起講講話、玩玩具;他們覺得這是在享受晚年生活,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聽到孩子的歡聲笑語,他們愿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二)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
老人們退休在家,沒有工作上帶來的壓力,沒有激烈的社會競爭意識,他們就在家里過著平靜、安詳?shù)纳?,在家燒飯、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鍛煉身體。所以老人的心態(tài)是平和的,因此他們會更有耐心去照顧、教育孩子。
(三)豐富的育兒經(jīng)驗
老人們雖然思想落后,教育觀念停留在他們那個年代,但他們在撫養(yǎng)和教育小孩上生活經(jīng)驗豐富,這樣他們能比年輕父母更準確地了解孩子各階段的發(fā)展特點,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四)為年輕父母減輕負擔
老人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都無法取代的,他們有時對孩子的愛是溺愛,但他們卻是全心全意在照顧孩子,這樣就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心理支持,可以為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有了老人們的加入,可以減輕年輕父母的負擔,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
四、隔代教育的作用
(一)成功隔代家庭教育的對策
老人們要以理智控制感情。一定要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兩代人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年輕的父母要端正態(tài)度,不管自己有又忙,都要抽時間陪陪孩子,給孩子講講故事,和孩子做游戲,帶孩子出去玩玩,讓自己多了解孩子一點,讓孩子多感受父母的愛。不要為了忙于工作或自己輕松些,而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是對孩子極為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祖輩和父輩要經(jīng)常溝通,教育觀念要統(tǒng)一,分工合作。在家庭生活中,祖輩負責孩子的衣食起居,培養(yǎng)孩子自己吃飯、穿脫衣服的能力;父輩負責孩子的教育,引導孩子自信、堅強、勇敢,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雙方共同努力,共同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教師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師是溝通者
家訪時,我把孩子在園的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孩子不是不要吃飯,而是懶惰不愿意自己吃,在家里大人喂慣了,在學校就不適應了。孩子總要有個適應的過程,只要家長堅持一段時間,慢慢來,吃得慢,吃得臟沒關系,希望家長放手讓他自己吃飯,相信孩子會有很大改變。
2.教師是指導者
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喜好進行餐前誘導。孩子喜歡玩“植物大戰(zhàn)僵尸”的游戲,在吃飯時必玩,家長如何慢慢改變孩子的這一習慣??梢詮牟说念伾⑿螤钌蠈⒂螒蚵?lián)系在一起,激發(fā)孩子的食欲。也可以故事誘導,講關于吃飯的故事,如《漏嘴巴的大公雞》,讓孩子感受故事內(nèi)容,激發(fā)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觀察、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向家長溝通、家園欄幼兒成長手冊、家訪等多種方式,引導、指導家長逐步改善孩子的行為,給出合理建議,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薛靜華,歐陽文珍.隔代養(yǎng)育利弊的心理學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02).
[2]黃祥祥.論隔代教育與兒童心理的發(fā)展[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04).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