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豐
摘 要 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認為貨幣國際化除了受經濟影響因素之外,還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中有關國際貨幣的分類以及政治因素影響貨幣國際化使用的兩種方式,為探討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分析框架。根據協(xié)商貨幣定義中涉及到的外交協(xié)商、自愿激勵和區(qū)域政治經濟影響力三方面對人民幣國際化展開分析。中國政府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時,通過外交協(xié)商與合作、獲得外國政府和外國私人部門自愿支持以及發(fā)揮區(qū)域政治經濟影響力為人民幣在境外使用搭建平臺。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化;政治經濟學;協(xié)商貨幣
[中圖分類號]F8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6-0001-05
一、引 言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以減少對外經貿往來中對美元的依賴。通過跨境人民幣計價結算、中國香港地區(qū)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安排等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動人民幣成為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貨幣??傮w來說,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下人民幣使用以及外匯市場人民幣交易量都取得迅速而持續(xù)地增長。一方面,2013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累計為4.63萬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貨物貿易進出口人民幣結算占比達11.7%;另一方面,2013年人民幣跨境直接投資結算業(yè)務為5 337.4億元,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結算額為856.1億元,同比增長1.8倍;外商直接投資結算額為4 481.3億元,同比增長76.7%①。同時,人民幣交易在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占比從2010年的0.9%上升到2.2%,位列交易最活躍貨幣的第九名②。
那么,人民幣國際化到底是市場力量自發(fā)選擇的結果,還是一國政策推動的產物?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認為貨幣國際化除了受到貨幣信譽、金融市場流動性和交易網絡規(guī)模經濟③三方面經濟影響因素之外,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即貨幣國際化既是經濟學問題同時又是政治經濟學問題。目前,國內對貨幣國際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這一課題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明顯不足。在已有的文獻中,曹勇選取政治與經濟雙重視角分析人民幣國際化[1];還有是用貨幣國際化的政治邏輯來解釋美元危機與德國馬克的崛起[2];以及從貨幣盟友的角度來解釋央行貨幣互換外交,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盟友體系,為人民幣成長為國際貨幣夯實政治基礎[3]。本文以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理論為分析框架,圍繞協(xié)商貨幣定義中涉及的外交協(xié)商、自愿激勵以及區(qū)域影響力三方面剖析政治因素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穩(wěn)步推進提供理論參考。
二、國際貨幣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一)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起源
蘇姍·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1971) 是研究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的先驅,她認為國際貨幣的形成除受經濟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國家和政治因素的影響。根據政治與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國際貨幣的使用,Strange將國際貨幣分成四類[4]:“宗主國貨幣”(Master money)、“頂級貨幣”(Top currency)、“協(xié)商貨幣”(Negotiated currency )以及“中性貨幣”(Neutral currency)。下面文中對四種貨幣的內涵進行進一步闡述。
宗主國貨幣指霸權國或帝國主義國家迫使其他國家使用本國貨幣,即貨幣的發(fā)行國通過政治統(tǒng)治對附屬國家或者殖民地使用該國貨幣施加影響。20世紀30年代英鎊區(qū)的英鎊以及二戰(zhàn)后法郎區(qū)的法郎是宗主國貨幣的典型代表。頂級貨幣指的國際貨幣地位主要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貨幣發(fā)行國在世界經濟中擁有絕對領先的經濟優(yōu)勢,以20世紀50年代的美元為代表。協(xié)商貨幣指主權國家不是因為武力而是因自愿的原因支持外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其中“自愿的原因”指的是除了相關貨幣信譽、流動性和交易網絡經濟因素之外,同時還受到貨幣發(fā)行國提供的援助(aid packages)、市場準入承諾或者軍事保護的影響。正是由于外國對貨幣發(fā)行國存在經濟和軍事上的依賴,使這些國家傾向于通過提升對該貨幣的使用產生自愿激勵(voluntary incentives)以增強這一關系。20世紀初期,由于與法國或德國存在緊密的經貿往來和金融聯(lián)系,使得法國法郎或德國馬克在區(qū)域內國家和地區(qū)得到廣泛使用。中性貨幣指貨幣的國際使用根本上源自強大的但不是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實力,并且中性貨幣發(fā)行國缺乏促進該國貨幣國際化使用的偏好。例如,瑞士法郎和戰(zhàn)后時期的德國馬克就屬于中性貨幣。同時,四種國際貨幣分類并不是相互獨立的(Strange,1971)。比如,英鎊在成為頂級貨幣的同時,也是英鎊區(qū)的宗主國貨幣;縱觀英鎊國際貨幣地位的興衰,英鎊經歷了從頂級貨幣、宗主國貨幣到協(xié)商貨幣的歷史變遷。
Catherine Schenk's (2010) 以二戰(zhàn)后日漸衰落的英鎊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強化了Strange的整體分析。Schenk的分析表明英鎊衰落這一進程的時機以及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過程所決定,這推翻了Schenk先前認為英鎊衰落是由經濟慣性相聯(lián)系的網絡外部性或 “看不見的手”所決定的認識。英國通過展開雙邊外交協(xié)商,與英鎊外匯儲備國達成一致——英國為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并且英國官方明確保證后者所持有的英鎊外匯儲備的價值穩(wěn)定,而相應地,后者獲準進入英國國內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支持英鎊的交換條件。
(二)政治因素④影響國際貨幣地位興衰的兩種方式
國際貨幣政治經濟學對國際貨幣的四種分類為剖析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國際貨幣地位提供了分析框架。Helleiner(2008)[5]以Strange(1971)國際貨幣概念為基礎闡明政治因素影響國際貨幣地位的方式。
(1)直接影響方式。直接影響指政治因素直接影響貨幣國際化使用,不考慮經濟決定因素。Helleiner(2008)認為政治對宗主國貨幣和協(xié)商貨幣發(fā)揮作用,而頂級貨幣和中性貨幣獲得國際地位主要源自其內在經濟吸引力,政治的作用相對有限。以宗主國貨幣為例,貨幣發(fā)行國對其附屬國發(fā)揮強制權力是宗主國貨幣使用的主要原因。而對于協(xié)商貨幣而言,發(fā)行國與支持發(fā)行國貨幣的外國以及兩國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協(xié)商貨幣的國際使用。20世紀早期,美國政府當局通過美元化外交(dollarization diplomacy)在拉丁美洲積極推動美元的使用,使美元充當匯率的貨幣錨以及外匯儲備,甚至于呼吁整個美洲國家建立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區(qū),作為提高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和經濟利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