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涵
摘 要: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受世人所歡迎。而中國作為茶產生的地方,被譽為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源遠流長。日本雖為后起之秀,其茶道在世界茶的發(fā)展史上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中日兩國的茶文化有共性也有差異,中國的茶最初作為藥材使用,后來被作為飲料,中國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日本的茶道自產生之時起就與禪宗等結合,屬于日本上層社會,日本茶道專而深,卻難博大。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飲料;比較研究
一、中國茶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
茶與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歡迎的健康飲料。茶自古就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人民最早發(fā)現(xiàn)的飲料之一。作為茶的發(fā)祥地,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茶的故鄉(xiāng)”。中國的茶文化與詩、禪等等文化現(xiàn)象相結合,自古就有“品茗賦詩”的高雅之趣。中國的茶文化外延豐富、博大精深,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產生之初作為一種藥材被人們所使用,從唐代開始茶才被人們作為飲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將茶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生活方式的國家。在中國早期的文獻都有相關的記載,如唐朝的《封氏聞見記》這篇中就有相關于茶文化的記載,文中這樣寫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篇文章對于茶文化的記載也是人們相關茶的最早的文獻記載?!安柩纭笔且环N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動,受到各界尤其是上流社會中文人學子的歡迎。從這一時期中國的茶文化開始發(fā)展和發(fā)揚。
我國最早從先秦時代開始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茶在當時被人們當作一種藥材來使用。在秦代以后人們開始栽培茶樹,從這時開始了人工種植茶樹的階段了。但是這并沒有非常廣泛,只是一個開始。因為茶樹的栽培當時僅在巴蜀地區(qū)發(fā)展,全國范圍來看茶樹的種植并不十分廣泛。從這一時期以后,中國的茶樹分布范圍開始更加廣泛,從巴蜀地區(qū)向東轉移,規(guī)模開始變大。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茶葉開始進入商品化階段,喝茶品茶的風俗開始在南方地區(qū)盛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中國的文人墨客對于茶的情節(jié)也越來越強,飲茶的風俗在社會上層階級,高層人士中更加受到歡迎。中國悠久而深遠的茶文化也是從這時開始孕育發(fā)展起來了。
我們都知道,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繁榮,政治社會穩(wěn)定,在歷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績。也是因為如此,中國在唐朝時期被世界所認可,是世界上國力很強的國家。由于當時社會開放,中國人也走向了世界,所以到至今為止很多國家還將中國人成為唐人,很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的唐裝,國外有很多中國聚居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有人就是在唐朝時期由于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各行各業(yè)也都向前快速發(fā)展。茶行業(yè)的發(fā)展也不例外,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茶葉的生產與貿易的發(fā)展。隨著唐朝的發(fā)展,中國茶文化也在這一時期進入的發(fā)展最快最繁榮的階段。唐朝時期的茶文化也就成為茶文化史上的一個意義重大的里程碑。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值得人們研究和品味。這種茶文化自從其起源時期開始就帶著我們中國東方文化的特點,具有含蓄,詩性的特點。另外,關于茶文化的學術貢獻來說,中國堪稱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也絕不夸張,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實至名歸。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的專著就誕生于中國,中國唐朝人陸羽撰寫了這本《茶經(jīng)》。這第一部茶葉專著,是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陸羽在書中介紹了很多關于茶葉知識,種茶、采茶、泡茶等等。而陸羽而創(chuàng)造的茶學、茶藝以及茶道思想對我國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茶文化和茶葉知識的基礎。對于茶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關于茶葉的技藝和思想影響深遠,至今都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與此同時,他的茶道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茶文化,還遠渡重洋傳播到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受到了世界各國茶學界的推崇,進而影響了世界茶文化的發(fā)展。例如,美國人在其編著的《茶葉全書》中這樣稱贊陸羽的在茶學中的地位“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也是因為如此,陸羽也被后人尊稱為“茶圣”,也有人稱陸羽為“茶仙”或“茶神”等等??傊?,后人對于陸羽的尊敬程度非常高,視其為茶文化的始祖。而其著作《茶經(jīng)》的誕生也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由此而建立起來。
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與日本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非常頻繁,日本派大量的留學生和僧人來到中國學習,他們也把中國的茶葉帶回了日本,將飲茶的風俗習慣也帶回了日本,茶文化開始傳播,日本茶文化開始逐漸形成。自從留學生將茶帶回日本以后,日本的貴族和高僧等人群飲茶和喜茶的風俗逐漸形成,這也就是日本茶文化的孕育時期。
宋元時期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史書上記載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在這一時期,“斗茶”之風盛行,“茶會”、“茶宴”等飲茶形式已經(jīng)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開始興起。
明代在我國歷史中也是重要的時期,這時我國的發(fā)展速度快,發(fā)展成就高。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為制茶工藝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促進了制茶工藝的快速發(fā)展。由于明代廢棄了制茶工藝的一些弊端和舊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制茶工藝的發(fā)展,也為茶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眾所周知,中國在清代時期進入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變慢,這時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與其時代相對應,制茶、烹茶等茶事又趨于繁瑣,茶文化的發(fā)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館茶莊的出現(xiàn)又使得飲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進入近現(xiàn)代以后,茶亦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用茶來接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國茶的種類多種多樣,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藝也越來越高。至此,中國的茶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變化,有了悠久的歷史,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并向世界傳播受到廣泛的歡迎,與咖啡和可可并列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受到世人的認可,被譽為“茶的故鄉(xiāng)”。
二、日本茶道的產生與發(fā)展
公元805年日本人最澄將茶籽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茶開始傳入日本,日本人從奈良時代開始有了飲茶品茶的風俗習慣。根據(jù)相關的文獻記載,在弘任六年日本天皇曾經(jīng)在寺廟拜祭時用茶來供奉,可見茶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日本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有日本磋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人引領的,他們的喜好成為了茶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的原因。這一時期的茶文化被后人成為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這一時期的茶文化為“弘仁茶風”。從這以后的有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政治上的變革和歷史上的其他的原因,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截然而止,中段了多年。
在中國的南宋時代,日本一名叫榮西的僧人曾經(jīng)來到中國的天臺學習佛教文化,在這期間他寫下了一本關于茶葉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而這本書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茶書,是日本茶文化中重要的文獻。也是他將茶籽帶回了日本,回國以后他開始在日本推廣新的制茶工藝和飲茶的方法。這一時期飲茶的風氣在上層社會開始普及,從此開始日本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改革,形成新的流派,“抹茶道”開始形成。
經(jīng)過明治維新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大改革之后,日本開始進入現(xiàn)代文明時期,日本的茶道也隨著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階段。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日兩國的重新建交使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逐漸加深,各方面的交流和發(fā)展變快。而茶文化也隨之進入頻繁交流和發(fā)展的新階段,開始了新時代的茶文化繁榮。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從這時開始日本的茶文化有了向中國的回傳的現(xiàn)象。日本的茶道有許多流派,發(fā)展也是各自不同,有所差異。他們進入中國進行交流,帶來了日本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碰撞。
其中,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來到中國訪問,當他們進行第一百次訪問時,江澤民總書記接見了千宗室,在人民大會堂江澤民總書記對千宗室的來訪表示歡迎,對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表示肯定和支持。
三、中日茶文化之比較
中國與日本同屬于亞洲漢字文化圈,又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風俗文化有許多相同之處,又因為民族和歷史發(fā)展等原因也有很多差異。中國的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這里我們對中日茶文化進行比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點:
1.中日茶文化雖然各所特色,但是它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兩國的茶文化都透過茶來感受真正的美、本質的美、自然的美。中國茶人追求品茶的純正滋味,享受與大自然結合的美妙境界。而日本茶人則賦予身邊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為載體將自己的精神理念體現(xiàn)在茶的實體活動中。中國茶人將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和修身養(yǎng)性等文化特點融入于飲茶、品茶的活動之中。中國人喜歡飲茶,品茶,而中國的文人墨客更是有品茗賦詩高雅樂趣。而日本茶道秉承禪宗理念,將其體現(xiàn)在茶道禮儀、茶道規(guī)范、茶道技藝上。日本將制茶、泡茶的工藝研究的淋漓盡致,充分體現(xiàn)著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處:
1.從茶文化的起源來說,中國的茶從藥用、食用再到飲用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從物質領域到精神領域的變化。而茶作為一種先進的精神文化的載體從中國傳入日本其發(fā)展模式是從精神起步的。因為從最初傳入日本開始茶在高層人士中開始傳播,自始至終都帶有精神文化的氣息。
2.從兩國茶文化的參與者講,當茶初傳到日本時只在上層社會之間盛行,這與貴族及僧侶熱衷于欣賞唐物的風氣是分不開的。在中國茶的栽培、銷售、飲用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尋常事物,并不只規(guī)達官貴人所有,是普通民眾的,是屬于大眾的文化。
3.從民族性格來講,中國人崇尚中庸和諧、開朗友善,把茶文化越來越多的融入生活。而日本人生性嚴謹內斂,尊重傳統(tǒng),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藝秉承傳統(tǒng)、流傳至今。
總的來說,具體的區(qū)別有以下幾點:(1)“茶文化”在中國是由“茶之道”大全式的文化外延;在日本“茶道”,是以“茶之道”為載體而形成的單一文化現(xiàn)象。(2)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很早就有宗教介入茶文化,但未能形成專門化的宗教主題文化;在日本,由于茶與宗教同時傳入,茶文化與宗教文化很快就合而為一,形成了專門的禪宗主題文化。(3)中國“茶文化”是普世文化——從一開始便自上而下地享受之;日本“茶道”是禪宗文化——只存在上層社會,古代與民眾關系不大。(4)中國“茶文化”在早期即為中國精英文化之附庸;日本“茶道”始終為日本精英文化。(5)中國“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卻難精深;而日本“茶道”以其內證性,雖精深卻難博大。
四、小結
中日兩國的茶文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文化。通過對中日茶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的考察以及他們之間的比較研究,我們對茶的歷史與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對茶文化的比較研究,我們對于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也有了相應的了解,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的淵源和發(fā)展變化。有利于促進中日兩國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共同發(fā)展。(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昆寧.中國茶文化藝術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2] 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日]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fā)展,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