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林波 徐乾鵬
[摘 要]近幾年伴隨群體性事件的多發(fā),國內學者針對群體性事件的起因、特點、治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也呈雨后春筍之勢。此篇文獻綜述是對以往群體性事件的研究進行綜合的整理與歸納,闡述了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在界定、特點、成因、解決機制方面的主要觀點,在此基礎上,以公正、公平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關于群體性事件解決機制的新思路。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社會沖突理論;解決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018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處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一些深層次的利益矛盾和社會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改革開放后,由于城市與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現象依舊存在,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層日益明顯,土地、醫(yī)療、環(huán)境、住房等與民眾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凸顯,直接導致了我國近幾年在各個領域群體性事件不斷發(fā)生的真正隱患,這些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之一?;诖朔N狀況,怎樣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保障人民利益、促進社會發(fā)展,實現社會主義真正的法治,成為黨和國家發(fā)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1 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1.1 法治視角
從法治視角對群體性事件進行界定研究,其核心內容主要是圍繞合法性、保障權利與控制權力三者進行論述,主要有以下觀點:有學者從法治視角對群體性事件界定時指出,群體性事件是目的上合法但行為上違法的事件,其性質也不不屬于政治事件,只是公民利益表達形式之一;從保障權利方面看,很多群體性事件一般都是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權利沒有被切實保障,訴求長期沒有得到回應導致的;從控制權力方面看,群體性事件的演變是國家機關部門與地方政府的相關權力機關濫用權力,沒有綜合運用立法、行政、司法等資源合理化解群體性事件中的權利訴求,并且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忽視了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發(fā)展積極作用的方面,只是一味地強調其危害性[1]。
1.2 社會沖突理論視角
在社會學理論基礎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一個是為人所熟識的功能論,另一個則是社會沖突理論。目前從社會沖突理論定義群體性事件一般以科賽的現代沖突理論為主??瀑愓J為社會體系內的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的,這種關聯里一定會存在緊張、失調和沖突等現象。有學者基于科賽的現代沖突理論針對群體性事件的界定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理解,指出群體性事件總體看屬于人民的內部矛盾,在大部分情況下,社會沖突具有促進社會整合、防止社會系統(tǒng)僵化、增強社會組織適應性等正功能[2]。也有人指出群體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10人以上群眾自發(fā)參加的主要針對政府或企事業(yè)管理者的群體聚集事件,其間發(fā)生了比較明顯的暴力沖突,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對社會秩序造成了較大的消極影響[3]。
1.3 社會心理學視角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并不是社會,而是把社會當作載體的心理學研究,主要是某個個體或者特定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表現。學者在從社會心理學視角對群體性事件進行界定的時候指出群體性事件的本質屬于社會某些特定群體的特殊類型,雖然對該類事件起到引導、助推、引爆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但群體性行為的產生必然有一個強烈的群體性“社會心態(tài)”(Social Mentality)為前提[4]。也有學者以群體非理性心理角度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分析時指出,社會中的一些群體在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所產生的無助與無奈的非理性心理是群體性事件基本所在,以此為出發(fā)點認為群體性事件是群體在利益訴求下的公正失衡感、生存格局下的恐慌感、社會坐標參照下的相對剝奪感導致的群體的非理性行為[5]。
2 近幾年群體性事件呈現的特點
2.1 突發(fā)性明顯升級,惡化速度快
群體性事件一般從潛伏到爆發(fā)的時間較為迅速,很難被預先知道,具有相當程度的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有學者在對群體性事件特點研究時說到群體性事件的突發(fā)性特征更加明顯,升級速度迅速,瞬間即可引起成百上千甚至上萬人圍觀,有的則很快演變成嚴重的打砸搶燒事件。向德平認為群體性事件具有自發(fā)性、失范性。陳玉在文章中寫到群體性事件具有階段性特征:群體性事件前的矛盾積累和激化階段采取對政府施加壓力促使其關注和解決的動機在“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傳統(tǒng)心理特點也導致了群體性事件惡化升級速度加快。
2.2 破壞性增強
近些年的群體性事件出現打砸搶燒的數量逐漸增加,并且群體性事件已經由原來的聚眾鬧事以達到維權的目的轉化成了更為過激的行為,例如,直接對國家黨政機關或國家工作人員,群體打砸搶燒殺,危害共同安全或損害公私財物等非法行為的沖擊也時有發(fā)生[9]。學者在總結近幾年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特點時提到群體性事件的強度和破壞性增大,也有學者認為群體性事件之所以破壞性增強與其自身的組織化程度較高有關,行為由柔性的請愿上訪逐漸演化成具有更加過激的高度破壞性也與其自身所處場景的開放性有關[6]。
2.3 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與擴散性
群體性事件根據其發(fā)生原因不同,參與主體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國群體性事件一般集中于維權行為和社會泄憤兩個方面?,F階段我國群體性事件中的維權行為,大都是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工人、農民或市民的合法利益受損而引發(fā)的,它是一種反應性的抗爭行動;社會泄憤事件中的參與者與誘發(fā)事件并“無直接利益關系”,主要是一種“泄憤性沖突”。有學者指出:群體性事件發(fā)生階段,一方面,在現場情緒的感染下,在小同動機的驅使下,會逐漸有不同的邊緣人群加入進來;另一方面,群體會通過自己的行為示范,把相關信息通過不同的媒介向外界傳播,造成更大的社會影響力。至此,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主體會由單一性轉向規(guī)模性,目標導向也會由簡單的利益訴求轉變?yōu)閺碗s動機的混合。
3 群體性事件成因
3.1 社會轉型階段的必然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正在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轉型階段,社會整體結構、社會經濟環(huán)境、公民思想文化及其價值觀念、身份結構都在發(fā)生著重大轉變,幾乎每一項改革措施都觸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在這利益大調整過程中,各階層、集團甚至個人之間的利益結構更趨復雜化、利益沖突態(tài)勢更趨明顯化。在主體的利益受到損失時,都會產生不滿情緒,導致社會不安或動亂,甚至引發(fā)某些破壞性極強的群體性事件。有些學者談到,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分化的速度也在加快,過去由少數階層構成的社會在分化過程中演變?yōu)閿盗糠倍嗟碾A層,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人們依照占有資源和職業(yè)需求分類,其細致和分化程度已經非常高,這些分化出來的新的群體根據本群體的發(fā)展和需要占有了不同的社會資源或者利益,兩者利益的極端擴大很容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
3.2 社會群體間的利益表達溝通機制不健全
群體性事件所牽涉的主體都較為復雜,由于不同事件的直接利益矛盾不同,相關主體也會有所不同。從近幾年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中可以總結出,群體性事件從潛伏期到消亡期對其影響的群體主要有涉事群體、公權單位(一般指政府)、媒體網絡輿論以及社會公眾等。有學者在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理與處理群體性事件方法時曾指出,群體性事件是社會中底層群體的利益訴求與不滿沒有適當的溝通與宣泄渠道,而這種訴求與不滿在與公權單位的溝通過程中大部分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得到相應的解決,從而以“鬧事”的方式引起公權單位的重視??傮w而言,群體的利益訴求在上傳給政府后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此時該群體的不滿情緒則會逐漸惡化,而在事件發(fā)生后,政府沒有及時將信息公開,媒體只能自行了解事件的信息,而媒體基于不同的視角與對事件不同程度的了解,所傳播的信息也大有不同,對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3 公共權力行使機制不規(guī)范
公共權力即為全體公民所共同擁有的權力,但實際上公共權力由于諸多因素,只能通過一些類似于契約的形式由一些代表公民利益的人所行使。基于近幾年群體性事件所呈現出的增長趨勢,很多學者認為這與公共權力行使過程中的異化與濫用脫不了干系。一般認為我國目前公共權力機關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力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其次,公共權力機關的政績考核制度相對不夠完善。目前的政績考核體系中主要以GDP、投資增長效益、財政收入等容易量化的為主,不利于在解決群眾與企業(yè)的糾紛時做到公正。最后,缺少相對科學的對公共權力機關行使權力的監(jiān)督體系,目前我們了解到的監(jiān)督主體主要有媒體、大眾、公權單位自身,很明顯前兩者并沒有實際的監(jiān)督條件與監(jiān)督權利保障,與此同時公權單位作為賽場上的“運動員”同時又承擔著“裁判”的角色,這也就更容易出現權力行使過程中的異化與濫用。
4 群體性事件解決機制
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呈現規(guī)模和頻率擴大化的趨勢,已經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學者針對群體性事件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其中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辦法。
童文瑩針對政策不當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提出在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引入民意參與或者促進政府與民意的有效溝通渠道的建設,是解決“政策不當引發(fā)型”群體性事件的源頭治理之根本。此外,此類事件管理中仍需注意的是,此類事件的發(fā)生源頭有時復雜且不易快速控制,在不得不采取剛性處置時,仍應注意民意溝通及善后政策制定和實施,盡可能發(fā)揮事件的“安全閥”作用,避免民眾不滿情緒的持續(xù)積累,增加社會的官民對立情緒,形成社會風險因子。
焦婭敏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作為前提的條件下以社會沖突理論視角提出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要辯證地看待沖突,承認沖突的正功能,在其研究中還提到科塞的社會沖突正功能理論: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正是通過“發(fā)展—沖突—再發(fā)展—再沖突”的循環(huán)往復表現出來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只有發(fā)展沒有沖突的社會。
任郡軒對于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中提到加強制度化調節(jié)中提到達倫多夫認為調節(jié)沖突需具備三項條件:一是沖突雙方均承認對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對立的利益;二是利益群體有自己的組織,有處理爭端的公共機構;三是沖突雙方都同意遵守一些正式的沖突規(guī)則,如怎樣談判,違規(guī)制裁的規(guī)則等。根據以上解決沖突的條件可知,要想有效避免沖突,就應從大力加強群體性事件的制度化調節(jié)入手。要積極建設和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培育各種仲裁調停機構、民間自治組織、行業(yè)組織,建立能讓群眾自行解決利益沖突的平臺。
5 小 結
筆者在知網以群體性事件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2001—2009年僅有800篇左右,然而2010—2015年共計2700余篇相關期刊文獻著作,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在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中已然取得較為顯著地成果。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群體性事件取得豐富的成果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到在現階段群體性事件所存在的不足。筆者通過對已有文獻的閱讀整理后認為,目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中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現有文獻大部分都是針對已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進行的事后研究,缺少對群體性事件的預測性研究,導致所得出的結論或成果過于宏觀,對現實意義的指導性不高,滯后性較強,實際的操作性不高。二是研究視角相對還較為局限,在理論上沒有更多的新的突破,以法治視角為例,一般都只側重于以法理為基礎研究群體性事件;在理論上更多的是以社會沖突理論和公共政策相關理論為基礎,極少有學者將群體性事件看作是一種社會不公平的表現,從而運用公正的理論進行相關的論述。筆者建議可以從羅爾斯的公平與公正的理論或者桑德爾的社群主義引入到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理中,從而產生新的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光全.法治視角下的群體性事件[J].黨校干部學刊,2009(11).
[2]陳強,李詩雅.從“社會沖突正功能”觀點看群體性事件的治理[J].學術論壇,2012(5).
[3]陳奇.群體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及預防處置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9).
[4]Homans G.C..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58(2):597-606.
[5]李春雷,張楚越.群體性事件中新媒體對群體非理性心理的引導路徑[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5,33(5).
[6]陳鵬,洪衛(wèi)軍,張萌.突發(fā)性群體暴力事件的復雜特征與動態(tài)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