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安琪
寓言《愚公移山》在寫了年邁的愚公發(fā)動全家移山的精神把鄰人家的小孩都感動了之后,故事似乎可以結(jié)束了。然而故事并沒完結(jié),又走出來一位智叟“笑而止之”。智叟這時出現(xiàn)的作用是什么呢?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的精神雖感人,但畢竟年邁,是決不能親見將兩座大山移完的,這一點是前文沒有提到的。借助智叟的話,再通過愚公的回答,這一點就得到補充,使愚公移山涉及到的幾方面問題更全面了。不僅如此,通過愚公的回答,表現(xiàn)了愚公不為個人的思想和遠(yuǎn)大的眼光,把人物刻畫得更深了一層,愚公的形象就更高大、感人了。
這就是智叟這個反例人物的作用。
同樣的道理,議論文中也可以這樣,在用正面事例論證的同時以反例相輔。
客觀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大與小、高與低、美與丑、善與惡……,這一對對矛盾無處不在,而且總是相輔相成的。議論文中以反例相輔進行論證不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符合這一矛盾法則的。
所以論證中當(dāng)你感到不甚全面、缺乏深度,論述平淡的時候,不妨列舉反例。
反例,不是指思想內(nèi)容錯誤的事例,而是指對論點起否定性作用的事例,是與肯定性事例相對而言的。如于飛同學(xué)注意體育鍛煉,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學(xué)習(xí)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是論點“加強體育鍛煉有益于學(xué)習(xí)”的肯定性事例。孫明同學(xué)常常不參加晨跑、課間操,上體育課總找借口請假,結(jié)果常生病,影響了學(xué)習(xí)的事例,就是否定性事例,即反例。前者是從正面證明,后者從反面襯托。一正一反,一主一輔,把問題論述的更全面,同時也把問題論述的更深刻。
另外,在只進行正面論證,論述略顯平淡和思維難以繼續(xù)的時候,由于運用了反例,論述就出現(xiàn)了波瀾,思維得以擴展。
輔以反例進行論證實在是一種較好的思維方法和寫作方法。
這種方法與我們常說的對比論證是不一樣的。雖然二者都運用到正反事,但在運用的方法、采用的形式以及與論點的關(guān)系等方面是不同的。
一、對比論證是以正反對比作為立論的基礎(chǔ),即對于論點來講正例、反例同等重要的。反例相鋪方法中,以正例為主,反例為次,反例只是起輔助、襯托的作用。
二、對比論證中、正例、反例的對比貫穿于論證的由始至終。反例相輔方法中,反例只用于正例做了充分論述之后,是一種論述的延續(xù)和深化。
三、對比論證可以是事例的對比,也可以是理論的對比。反例相輔只是列舉一些反面事例,而不引用反面的理論。
較好的反例往往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當(dāng)我們想起愚公時,不也常常隨之想到愚公身邊那位大唱反調(diào)的智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