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來
【關鍵詞】 語文教學;鄉(xiāng)土文化;實景作
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62—01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闭Z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
1. 體驗式語文教學
到底什么才能叫做鄉(xiāng)土,是房屋周圍的滿地黃沙,還是黃沙邊上的排排綠樹?是田間的片片黃河蜜瓜,還是波瀾蕩漾的紅崖山水庫?這些所見所聞,又是如何來到我們的心靈、占據我們的記憶,影響我們的人生?語文教學,要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要老師教與學生學相結合。通過課內教學,學生能系統(tǒng)地學到專門的書本知識,通過課外教學,學生可以自己體驗到更為真實的社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課外活動側重于用,偏重于做。語文課外活動與鄉(xiāng)土文化的整合,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親近鄉(xiāng)土文化,領略鄉(xiāng)土文化特有的氣息,從而明白生活是語文不可分割的主題。
體驗式語文教學,可以有意識地把鄉(xiāng)土文化資源作為素材或背景。例如開展“我為家鄉(xiāng)旅游做宣傳”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家鄉(xiāng)的各類旅游資源。如反映蘇武牧羊的蘇武山、瑞安堡等歷史文化積淀濃重的莊園等等,然后用宣傳旅游的形式把它們表現出來。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則增進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培養(yǎng)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感情。
2. 情景式語文教學
語文教育是我國相對古老的教育。從四書五經開始,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對此做著不斷探索。當社會各界要求加強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各方面全面提高時,課堂教育方式還是不能與時俱進,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語文教育理念的改變,已是勢在必行的,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也是素質教育。因此,要通過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來使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得到提升。網絡文化、手機文化等新型傳媒的出現與普及,就要求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在人文性、時代性、能力性和自主性等方面還要不斷地思考與改進。這些任務的實施和完成,就要讓我們的老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情感活動的藝術體驗、實體環(huán)境的真切感知、鄉(xiāng)土特色的自然傳播等。
俗話說:“教學相長”,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老師可以獲得知識。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通過互動也能感知學生的需要與實際,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交流中是平等的。都有其自己的想法與價值,都有其獨特性和自由性。教師、學生、教材可以和諧地融為一體,從而能有效地減少交流障礙和認知阻隔。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話,那么,在新的技術與新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是進入信息多元化、豐足化、開放化的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一些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不可能的。在這種語文教學中,教學的主體(即老師與學生雙方)可以不斷地得到文學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思想情操的啟迪。因此,語文教學更應注重主體體驗式教學法,它不僅僅是語文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種本應具有的實實在在的屬性,而且是語文教學中很好的藝術技巧與互動環(huán)節(jié)。
體驗式語文教育有其重要意義及不可替代的實際價值。我們就應該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實現它。第一,通過認知來體驗。讓學生在課外通過初步感知、研讀、創(chuàng)讀等形式來提高對書本閱讀的能力,實現學生與文本的交融;同時要鼓勵學生走入生活與社會,不只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去讀“無字之書”,在體驗中認識生活與社會。第二,通過情感來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動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是人行動的精神指南。情感在語文中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存。這些情感內涵是豐富的,既有個人的私情,又有關乎民族、國家、人類等的大愛。作為語文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人,愛自己、愛父母、愛家鄉(xiāng),先做人,后作文,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在語文學習中,體驗者可以為文章反映的悲歡離合而喜怒哀樂,也正是在這些情感的起伏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潛移默化地、積極地變化、發(fā)展著。第三,通過動作技能來體驗?!白鲋袑W,學中做”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在體驗式語文教育中可以通過手工制作、模擬現場、實地游覽等方式來提高學生把語文學習更好地用于生活中的意識,也可以在生活中提高語文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