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楠
摘 要 受西方哲學哲學界的影響,價值論的研究長期處于極端化的認識中。經過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30多年的努力,國內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研究路徑。將價值定義為一種以主體的尺度為尺度的、表現(xiàn)主客體關系的關系質或關系態(tài),并通過分析價值的主體性特征的多重表現(xiàn),以達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的正確認識,并為解決價值領域長期存在的爭論提供了科學的思維路徑。
關鍵詞 價值 主體性 關系性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72
Value is Relationship Exists Which Takes the Main Scale as the Scale
PENG Qiann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Affected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value in the study of long-term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reme. After Chinese Marxist scholars 30 years of efforts, China's Marxist theory of value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to form a new research path. The value is defined as a subject for the scale to scale,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r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by analyzing the valu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y of value,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to solve the long-standing debate in the value field.
Key words value; main; relationship
關于價值的本質如何界定的問題,在西方哲學界長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甚至是對立,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關于價值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以休謨開啟的分析、實證主義哲學認為價值問題就是純主觀性的問題,沒有任何客觀性可言,完全將其排除在“是”,即真理問題之外,在價值與真理之間建筑了一道鴻溝,完全否定了價值問題研究的意義;而美國的實用主義學派則認為“是”的問題本身就是“應該”的問題,并主張“有用就是真理”,完全用價值吞沒了真理,走向了另一極端。究其實質,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兩種極端化的思想其實都是只抓住了價值本質中的一個點,并將其極端化的結果。前者只看到了價值依主體的尺度變化的方面,后者則將價值完全等同于客體本身的屬性,將價值的客觀現(xiàn)實性發(fā)展到了極致。因此,中國價值哲學的研究則力圖立足于以上兩種極端化的思想之上,在真理與價值之間尋找一個生長點,尋求一個使二者關系統(tǒng)一基礎上的哲學視角。要建立價值哲學的新的生長點,首先就必須弄清價值本身的本質與特點。
價值并不是客體本身的屬性,也不是主體自身的某種屬性,更不是獨立于主客體之外的自在實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說某物的某種價值,這種生活語言的慣性,往往會遮蔽事情的本質。比如我們提到木材,我們可能會想到它是用來造房子的;提到花朵,就覺得其本身就具有美的屬性;提到蚊子,不自覺地就覺得很討厭等等,正是基于這樣的語言表述或者思維慣性造成了一種虛假的表面現(xiàn)象,遮蔽了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對這種荒謬的表象曾做了深刻的而形象的揭露,他指出:“他們賦予物以有用的性質,好像這種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雖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雹僖簿褪钦f物本身并不具有“有用的”屬性,這種屬性只不過是人在獲得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后,將物滿足人的使用價值賦予了物本身,使物或者客體看起來似乎“具有了”價值。因此,“有用”、“價值”等“這種語言上的名稱,只是作為概念反映出那種通過不斷重復的活動變成經驗的東西,也就是反映出,一定的外界物是為了滿足已經生活在一定的社會聯(lián)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務的”,“他們可能把這些物叫做‘財物,或者叫做別的什么,用來表明,他們在實際地利用這些產品……”“使用價值表示物和人之間的自然關系,實際上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雹谝虼?,價值并不是客體本身具有的某種屬性,而是在主客體活動關系中,以主體的需要為尺度而形成的一種關系性存在。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價值也不是純依主體的主觀性變動的屬性。價值雖不是客體本身的屬性,但不能否認客體的一定屬性是價值形成的必要前提。價值之所以能在主客體關系中形成正是以客體所具備的某種客觀屬性為前提的。同時客體本身所具備的客觀屬性也為主客體關系中價值的形成預設了一定的限度,客體本身的規(guī)定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或者主體從客體中獲得的滿足必須在客體所具備的客觀屬性的限度內得到滿足,人想在一定的主客體關系中,獲得超出了那一客體本身所具備的客觀屬性限度的滿足是不可能的。因此,“‘價值是對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一種主體性描述,它代表著客體主體化過程的性質和程度,即客體的存在、屬性和合乎規(guī)律的變化與主體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質和程度?!雹?/p>
價值作為主客體關系中以主體的需要為尺度而形成的關系質,必然表現(xiàn)出一定的“向主體性”,即因主體而異的特性?!皟r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統(tǒng)一狀態(tài)?!瓋r值的特點在于:這種統(tǒng)一必須是符合主體的需要和內在尺度的,是客體為主體服務,是主體性占主導地位的統(tǒng)一?!雹軆r值的這種以主體的尺度為尺度,依主體的不同而不同,據(jù)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的特性即價值的主體性特征。價值的主體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價值的多元性。價值的多元性指的就是同一客體對于不同的主體,價值不同。我們大家應該都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河水的深淺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問題,河水的深淺在老牛、山羊和小馬那分別呈現(xiàn)出了三種不同的感受,那么這種看上去不合常理,互相矛盾的現(xiàn)象實際上就是由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主體的習慣性的隱沒或忽視造成的。面對同一條河水,三個主體給出了三種不同的價值評判,但卻忽視了他們給出的價值評判都是以自身的尺度為尺度而進行的評判,那么也就是說同一客體相對于不同的主體來說,主體往往依據(jù)自身的尺度對其進行衡量,不同主體具有不同的尺度,那么同一客體在主客體關系中,面對不同的主體,體現(xiàn)出的價值也是不同的。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等等。我們在這里強調價值的多元性、特殊性、個體性,但同時也不否認不同主體之間有共同性,價值的特殊性、多元性正是在共同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來的,相同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會有許多共同性。
認識到價值的多元性,就要正視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多元的價值差異,自覺地、清醒地以科學的眼光對待身邊的差異,不執(zhí)念于事事都尋求與他人的完全同一的價值評判。每一個人都有自身一套價值體系或價值標準,不能被別人代替,同時也不能完全取代別人的。因此,在多元的價值差異下,保持自己的主體性,正視自己的特殊性,“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才是多元化背景下的自覺的主體意識?!雹?/p>
第二,價值的層次性或多面性。價值的多面性,即同一客體對于同一主體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價值。個體對外總是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出現(xiàn),但每個個體的內部都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個體內部的各個部分有機組合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內部每一個部分的需求,感受都服從于整體的規(guī)定性,但整體的對外表現(xiàn)正是基于這許多內部的不同需求之上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曾指出:“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雹奕苏峭ㄟ^自身無限豐富的身體結構的感知性與外界接觸,面對同一客體,人總是想方設法地從各個方面尋找其對自身有用的方面,并趨利避害,盡量減少或避免其對自己的危害。同時,每一個客體本身也是具有無限多價值的可能性,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著、挖掘著客體的各個方面的對人有用的價值,客體的價值的多方面的體現(xiàn),不斷豐富,實際上也就是人自身的不斷豐富?!爸皇怯捎谌说谋举|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⑦所以,價值的多面性實際上就是人的全面性發(fā)展的展現(xiàn)。由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局限性,人的發(fā)展仍是片面的,對已知客體以及仍未納入主客體關系的客體的認識,仍有很大的不足,但不可否認,這種認識正在不斷豐富著,人的全面性正在不斷發(fā)展著。
第三,價值的歷時性。不同于前面兩種主體性的表現(xiàn),價值的歷時性是從歷時態(tài)的角度考察價值主體性的結果。價值的歷時性指的是同一客體對于同一主體,隨主體自身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在主客體關系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甚至會從有價值變得沒有價值。客體作為價值的載體,它的變化必然會對價值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食品可以滿足人類饑餓的需要,但是如果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不僅對于人是沒有價值的,甚至可能會對人造成危害。過期的食物之所以沒有了、或者說產生了負價值,正是由于其不能滿足主體的對應的需要尺度。因此,客體的變化對價值產生的影響并不是對價值主體性的否定,相反卻恰恰進一步證實了價值的主體性特征。另一方面,主體在不同時期自身的變化,也會引起價值的變化,或者消失。在某一時期,對于主體來說必不可少的客體,可能隨時間的變化,也會變得沒有意義,或者說沒有較之原來那么大的意義。例如人在嬰幼兒時期對奶粉的需求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被其他一些東西逐漸取代,“及時雨”又或“雪中送炭”等都是價值歷時性的表現(xiàn),都體現(xiàn)了主體對客體在不同時期由于其需求程度的不同,價值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價值的主體性是價值的本質屬性,許多關于價值問題的爭論正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價值的這一本質屬性造成的虛假問題,正確認識價值的主體性及其表現(xiàn)是解決許多爭論的必要前提。
在正確理解價值主體性的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正確看待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未來也會一直存在的價值觀念的沖突,實質上仍是作為第二性的東西對價值沖突的反映。價值是以主體的需要為尺度的關系性內容,因此,不同主體之間由于差異的不同,必然在主體客體關系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沖突。正確看待價值沖突存在的合理性,利用價值沖突的積極的方面,不僅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價值觀念方面做好正確的引導,更要根據(jù)物質利益原則,充分調動人們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營造出和諧、共贏的社會氛圍。
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關于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競爭,已將價值論的研究推向了風口浪尖,價值論研究的使命與意義不言而喻。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406.
③ 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46.
④ 李德順.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25.
⑤ 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2.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4.
⑦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