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200234;上海市實驗學校,上海200233)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到海外深造;與此同時,一批批外籍學生選擇來到中國學習。隨著來華從事外交、工商貿易、文化和教育交流等活動的外籍人員不斷增加,妥善解決其子女受教育問題,就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城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影響下,教育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凸顯,這一點也可從在滬外籍人員人數(shù)和留學生人數(shù)中得到體現(xiàn)。年鑒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5年—2012年在滬外籍常住人數(shù),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略有回落外,其余各年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見表1)。
表1 2005年—2012年在滬外籍常住人數(shù)和留學生人數(shù)統(tǒng)計
2010年10月29日,上海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基礎上,頒布了《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推進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該綱要對教育國際化提出了3個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進行中外合作的課程開發(fā)、學生交換項目等,鼓勵本市中小學在海外辦學,參與國際教育服務;其二是要增加本國學生的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通過積極消化和引進國外先進課程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guī)則并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其三是要大力發(fā)展留學生教育,加強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體系建設,整合上海市現(xiàn)有學校國際部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在滬外籍人員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務。
在滬外籍人士和留學生逐年遞增的事實,顯示了上海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國家與上海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頒布,為上海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指明了方向道路。截至2014年9月,在基礎教育階段,經上海市教委審核備案的有37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其中包括國際學校(幼兒園)、本地學校國際部以及教育補習中心,學制涵蓋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另外,上海還有150余所接受外籍學生入讀的中小學校。隨著上海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深入和發(fā)展,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的外籍學生被吸納進入上海的教育體系,同時對可接納這些學生的學校的需求量也會加大。
上海市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實驗學?!保┦且凰越逃母飳嶒灋橹饕蝿?,集教育、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市實驗性、示范性學校,學?;緦W制為小學、初中、高中十年一貫制,在此基礎上實行彈性學制。在上海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為滿足外籍人員對子女教育的需求,學校于2002起開始在田林校區(qū)陸續(xù)接收外籍學生隨班就讀,并針對外籍學生的課程、教學、評價以及文化適應方面開始了改革探索。并于2006年,正式以“上海市實驗學校國際部”的名義對外宣傳并開展工作,對外籍學生單獨編班進行教學;2007年由上海市教委批準成為“直接從境外招收外國學生學校”;2014年起正式成為“上海市外籍人員子女學?!?。
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實驗學校國際部這樣一所公辦學校國際部為例,從辦學現(xiàn)狀、生源構成、課程設置、文化交流、未來發(fā)展等方面加以脈絡梳理,提供學校層面的操作案例與實踐思考。
研究可以為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基礎教育國際化,提供一個對外籍學生進行學校教育的觀察視角,同時也會豐富“公辦學校在實施國際教育中如何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這一命題的理論思考,從而為公辦學校更好地開展國際教育服務提供了操作樣板。
研究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對公辦學校國際部辦學規(guī)律的分析和對辦學經驗的總結,希望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對國際部辦學的重視,加強規(guī)范化管理,為國際部發(fā)展提供更多政策和資源支持,從而仍舊回歸實踐,促進學校管理、教學工作的改進。
筆者也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有關政府部門、學校等教育機構更好地了解外籍學生及其家長的需求,更好地為外籍學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學服務和后勤保障,并對在滬外籍人員子女加以更加科學的管理。
文章涉及的國際部是指上海市公辦學校依托本校師資和教學設施,為外籍學生專門設立的教學和學生管理部門。國際部相對獨立,自行開展學生活動,課程設置有一定自由度,日常管理有別于校本部。
文章涉及的外籍學生是指持有境外護照,在上海居住、生活和學習的未成年非中國公民,也包括在校的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適齡學生。
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行動研究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共同合作”、團體互動為前提,采取“自省的計劃、實施、觀察和再思考”這一螺旋式循環(huán)方式,并不斷地驗證。
我們邊實踐邊思考,分析實驗學校國際部的辦學優(yōu)勢和不足,依托管理團隊、教學團隊和后勤保障團隊的力量,精心設計、策劃和組織每一項學生活動、每一項教學改革舉措。尤其針對實驗學校國際部在申報上海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時整理的辦學材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通過對家長、學生進行調查,提出學校各項工作的改進方案并加以實施,對其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行反思,并加以歸納整理,形成新的行動方案。
文獻檢索是一種使我們“知道應該到什么地方去獲得知識”的方法,通過對文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加工過程,可以形成與研究課題有關的科學認識。
本研究通過相關的期刊、書籍、雜志和網絡等方式和途徑搜集資料文獻,在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中,采用比較、歸納等方法,了解相關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借鑒。
國際部是隸屬上海市實驗學校下轄的一個分部,國際部以“創(chuàng)造適合孩子的世界,培養(yǎng)走向世界的孩子”為使命,自2006年開辦至今一直堅持實行小班化教學,優(yōu)化學科配置,開展了一系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探索,使學生在知識、人格、志趣、文化適應等方面得到了協(xié)調發(fā)展。
國際部有3個校區(qū),功能定位上分別為小學國際部(浦西校區(qū))、小學國際部(浦東校區(qū))、中學國際部(浦東校區(qū))。3個校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都有完善的硬件設施條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和保證。
國際部本著“辦學前瞻創(chuàng)新,實驗精致領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生展能成志”這一學校總體辦學思想,不斷優(yōu)化師資隊伍,部分教師同時教授境內和境外學生。教師隊伍比較穩(wěn)定,現(xiàn)有中國籍教師92人,全部具有教師資格證,其中小學高級占40%,中學一級占30%,中學高級占20%。外籍教師12人,學校按照外籍教師管理條例和聘用合同,統(tǒng)一辦理文教類專家證和工作簽證,其中美國籍教師占66.7%,英國籍教師占16.7%。外籍教師相對穩(wěn)定,部分教師在國際部工作達三年以上。
國際部生源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但主要以華裔為主,從比例上看以亞洲學生居多。招生區(qū)域覆蓋全市,但主要以徐匯區(qū)、閔行區(qū)、長寧區(qū)、靜安區(qū)和浦東新區(qū)為主。2014年,小學段共有25個班級,初中段共有6個班級。
學校按照中國有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及資產管理制度,并依法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jiān)督。上海市實驗學校是財政全額撥款單位,外籍學生學費收入全額上繳國庫。國際部辦學資金和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辦學出資方式為在學校預算內安排,出資額按照當年上繳財政外籍學生學費數(shù)額確定,國際部基建及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為財政補助收入。國際部學費經浦東新區(qū)物價局、財政局、教育局批準,依照學校辦學成本核算,2014年學費標準為小學每年50,000元人民幣,初中每年56,000元人民幣。國際部財務制度嚴格執(zhí)行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制定的財務制度和上海市實驗學校財務管理制度,按章辦事,保證國際部經濟活動合法、有效地開展。
除此以外,國際部制定了完整的辦學章程、學生管理制度、外教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校車管理制度、勞動用工制度以及家長手冊。
筆者以國際部小學階段為例,梳理了國際部課程設置與教學的相關情況,發(fā)現(xiàn)國際部重視學科基礎,融合中西方文化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發(fā)展興趣、愛好、特長的空間。在完成基礎課程的同時,開設藝術和科技選修主題,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和自然考察實踐活動,使課內外課程融為一體,提供給學生多元文化的交融體驗。學校開設以下4大課程體系:基礎學力課程(Curriculum for Basic Academic A-chievement)、興趣選修課程(Curriculum for Interest Development)、國際理解課程(Curriculum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家校協(xié)力課程(Curriculum for Home-School Cooperation)。
(1)基礎學力課程
國際部基礎學力課程是全體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載體形式,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國際部基礎學力課程涵蓋6大門類(見圖1),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了校本化實施,表現(xiàn)為細化課程目標、開發(fā)課程資源、調整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評價。
圖1 基礎學力課程架構圖
①中文課程建設與教學
國際部中文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語文》自編教材,該教材是實驗學校整體改革的成果之一,具有豐富的教材組件:《閱讀》讓學生從入學伊始,將學拼音、認字和電腦打字結合在一起;《課外閱讀·課內指導》啟迪學生的智力,鼓勵學生多動腦多思考;《語言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聽讀、說話、作文的能力;同時,教材中滲透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學生能運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來幫助自己學習漢語言文字。
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中文學科采取分層策略,注重區(qū)分度,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要求,確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從興趣著手,在目標確定的前提下,對優(yōu)等生放手鼓勵自學,對中等生半扶半放;對后進生以扶為主,并多給予表現(xiàn)的機會,力爭每位學生都達到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2014學年開始,為中文為非母語的學生設立“CSL”(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簡稱“CSL”)課程,采取以扶為主,手把手教學,并對其中拼音基礎薄弱的學生,再度進行拼音復習鞏固。
②數(shù)學課程建設與教學
國際部數(shù)學使用《實驗數(shù)學》自編教材,全方位構建數(shù)學知識體系,架構數(shù)學知識橫向聯(lián)系的橋梁。在教學工作中從具體感性認識入手,促進學生思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假設、分類解釋和總結,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提高高階思維的策略。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形成了系列化的數(shù)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見表2)和學科特色作業(yè)(見表3)。
表2 數(shù)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
表3 數(shù)學學科特色作業(yè)
③英語課程建設與教學
英文使用朗文《Welcome to English》英語教材和美國原版教材《Treasures》相結合的方式,由中方和外方英語教師分別執(zhí)教,強調語言藝術教程,同時引入學習詞匯、句型、對話,輔以歌曲、韻文、游戲等多種方法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學生英文程度,進行分層教學,實現(xiàn)有效的英語教學與英語學習。通過各種文化主題系列活動,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與體驗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努力讓國際部的學生擁有自信的胸懷、世界的眼光。在教學中,低年級以游戲教學為主,中高年級以課本劇表演為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
另外,國際部小學段整體設計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3個學習領域的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合分一體。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音樂(唱游)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情趣,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藝術素養(yǎng);體育根據(jù)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開發(fā)以武術教學為特色的校本課程,開展以韻律活動為切入口的跨學科健身活動;美術讓兒童在美術環(huán)境中游戲,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創(chuàng)作,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促進藝術個性的發(fā)展;科學課程選用美國《Science Fusion》教材,注重學生體驗,提供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經驗,并以“靈活、整合、開放”的課程結構實施主題式綜合模塊課程,內容涵蓋環(huán)境、能源、材料、動植物、節(jié)日禮俗、外部空間和社會熱點等方面。
(2)興趣選修課程
國際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以實現(xiàn)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多樣性,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guī)劃和自主選擇能力。在每一年的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和圣誕活動中,國際部都為學生搭建展能成志的舞臺,讓每位學生的興趣特長得以施展,體驗成功,收獲掌聲。
(3)國際理解課程
《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于1992年在第43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提出跨文化教育。無論是哪種提法,目的都在于向各國兒童傳達尊重自身文化背景的理念,而且也倡導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增強彼此間的公正、團結與容忍,引導他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的文化差異??缥幕逃驯徽J為是創(chuàng)建多元化社會、尊重平等人權的有效工具之一。
國際部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父母有不同的海外求學、生活、工作背景,這些都是天然的課程資源,也是國際部開展國際理解課程的先天優(yōu)勢。國際理解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國際部將國學課程、兒童哲學、兒童經濟學、Social Study、文化學堂、中外文化節(jié)等課程與活動作為國際理解課程的組成部分。國學課程選用《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作為教材;兒童哲學、兒童經濟學使用校本教材;中外文化節(jié)以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體驗活動,或以國家為線索,全面、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該國的文化。
(4)家校協(xié)力課程
國際部的家校協(xié)力課程以“生命教育”課程為依托,借助“故事媽媽”的平臺,調動家長的資源和力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肮适聥寢尅币浴按葠鄣呐惆?,豐富孩子的心田;認真的榜樣,激勵孩子的心志”為宗旨,以生命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愛和尊重為出發(fā)點,通過生動感人的故事繪本以及故事媽媽的生命榜樣,和學生一起體認生命的價值;懂得珍惜生命、愛己愛人、熱心助人、樂于分享;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積極地跨越逆境、承擔責任,成為一個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人,可以活出自信、快樂和滿足。學校每個月安排故事媽媽進課堂與學生一起進行生命教育的互動,并不定期地開展故事繪本創(chuàng)編和排演。
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部的德育與學生活動是以跨文化教育的模式開展的,跨文化教育承載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qū)域、國家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養(yǎng)成對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習慣,擁有全球的胸懷和視野。國際部將這一使命稱為“培養(yǎng)學生懂中國文化,有世界眼光”。國際部因地制宜探索契合境外學生特點的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逐步形成一套與境外學生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相適應的,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培養(yǎng)模式,稱之為“一淡化、雙提升、三意識、四途徑、五內容、六方法”的實踐。
“一淡化”是指淡化明顯帶有政治傾向性的教育與灌輸。“雙提升”是指拓展知識,豐富文化,提升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與世界接軌,培養(yǎng)國際視野,提升學校國際化形象。“三意識”是指尊重意識,尊重各國學生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服務意識,為學生及家長提供方便,解決困難;互利、互動意識,挖掘家長中的活動資源,組成家長講課團,促進家?;??!八耐緩健笔侵钢袊鴤鹘y(tǒng)民俗節(jié)慶活動、國際性節(jié)日禮俗活動、外國文化節(jié)活動、學生成長關鍵階段慶典活動?!拔鍍热荨笔侵钢腥A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與體驗;健康心理、個性的發(fā)展;良好品德教育培養(yǎng)和文明修身行為實踐;世界各國共性的節(jié)慶活動,與世界接軌,培養(yǎng)國際視野;對學生所屬國的藝術、體育、科技特色的學習、體驗與實踐?!傲椒ā笔侵改康碾[性、重常抓小、做細求實、情感滋潤、主體參與、體驗內化。
跨文化教育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涵蓋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通過跨文化教育的實踐和熏陶,國際部希望使學生能實現(xiàn)學識視野上的豐富、情感體驗上的升華、意識態(tài)度上的改觀、行為能力上的提高。
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部的學生家長基本上都有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背景和經歷,是協(xié)助國際部開展工作的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國際部除了組織故事媽媽進課堂活動,通過國內外經典的充滿睿智的哲理故事幫助學生體會珍惜、尊重、關愛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還通過事先問卷調查,征集家長可以提供的資源優(yōu)勢,依托家委會的力量,組織相關家長參與學?;顒?,讓家長介紹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基本的價值觀,通過這樣的參與,使家長對學校工作更加理解,更加支持。
上海基礎教育的國際化需要跟上城市國際化的進程,本市公辦學校國際部作為上海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體系建設的有力支柱,需要進一步加強使命意識,即在加快引進國際課程的同時,要有意識地研究發(fā)達國家主流教育體系,兼容并蓄中西方教育的優(yōu)勢。要充分認識到中西融合是一種趨勢,融合包括辦學思想、辦學模式、課程設置、中外學生、中外教師、東西方文化等方面,在融合中既要汲取西方教育教學的優(yōu)秀元素,也要注意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形成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融合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疊加,融合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交流、理解、溝通的基礎上。
通過對上海市實驗學校國際部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可以看到學校課程充分依托了本部的課程優(yōu)勢,同時在部分學科中引入國外教材開展雙語或全英語授課,也正因此使得國際部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學校的鮮明特點:既在中文和數(shù)學的知識點要求方面達到上海市同層次學校相應的年級水平,又能兼顧中西平衡。
公辦學校國際部在學習、引進國際課程的同時,需要充分挖掘自身課程優(yōu)勢,樹立課程品牌意識。在課程實施方面,應注意結合國際部學生的心智特點、學習興趣、學業(yè)需求等方面,對國內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和處理,通過對教材的難度和進度的調整,對教學活動時間的優(yōu)化,更好地發(fā)揮國內教材的效用,為提升國際學生的學科基礎服務。
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進一步借鑒國際先進課程的理念和模式,加強課程的包容性和選擇性。同時應有意識地開設系統(tǒng)性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同時,倡導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引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文化的差異。
上海在對本地公辦學校國際部進行區(qū)域部署時,應考慮到各校學制安排上的差異,做到均衡化布局,同時也可滿足外籍學生家長的多元入學需求。上海市實驗學校國際部目前的學制安排有小學、初中、高中一貫制的意向,但實際操作上存在脫節(jié)。如果條件允許,一貫制的升學模式能夠將學生從沉重的升學應試壓力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有益身心的拓展型學習活動中,小、初、高“一條龍”的設計也有利于確保不同學段課程的連貫性。
由于受到地區(qū)經濟和國際化程度的影響,學校對于跨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表現(xiàn)出基于學校所處區(qū)域和學校類型、辦學定位的不同具有較大的差異。實驗學校國際部具備了開展跨文化教育的優(yōu)越條件和豐富資源,但在跨文化教育的實施上要加強探索。要強調學生的體驗,讓教育貼近學生,而不是空洞的說教。學校的外國文化節(jié)是一個很好的實施跨文化教育的載體,讓學生在外國文化的活動體驗中,感知和構建對這個世界的完整認知,體會不同文化的交融。
另外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跨文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我們學會尊重不同文化、建立跨文化視野、進行多元文化對話和融合的手段,跨文化教育的目標群體除了學生之外,也應包括所有的教師,它對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教師首先要成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這需要教師豐富自己的認知,更新自己的觀念。其次,教師要成為學生的關懷者,教師有責任去關懷每一位來自不同國度、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背景的學生,這是培養(yǎng)學生懂得理解尊重的土壤,它應該勝過任何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最后,教師要成為一位實實在在的行動研究者,將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滲透進教育行為中。
國際部是一個多元的環(huán)境,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作業(yè)布置、學習評價等方面都能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差異。學校的差異化教學、分層教學、特需課程、特殊考卷等手段無疑都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發(fā)展的平臺,但學生有哪些需要、開設哪些課程、師資如何配備等問題仍需要作更深一步的探討和思考。
另外,還應該關注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習能力的落實,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習的質和量,而要創(chuàng)設更加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感受,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能力的形成。例如,要進行作業(yè)分層設計的研究,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yè),這顯然行不通。作業(yè)可以采用“基礎型、提高型、拓展型”的階梯設計,盡可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學業(yè)上的進步,通過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和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提高。
一個學校的硬件可以改造,教材可以購買,課程可以設置,而在“教育場”中央的是教師和學生,不管翻轉課堂也好,“MOOC”也好,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所學校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是其最寶貴的財富。如何確保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教師始終保持專業(yè)熱情,具備專業(yè)精神,鉆研專業(yè)業(yè)務,提升專業(yè)能力,防止專業(yè)退化,這應當是公辦學校國際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要注意平衡公辦學校國際部的中外師資力量,加強對外籍教師的制度管理和人文關懷,促進中外教師的文化融合。
為在上海工作居住的外籍人員隨行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多元的教育選擇,是吸引穩(wěn)定外籍人才落戶上海、優(yōu)化上海經濟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提高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和大氣候,使得各種類、各層次、各地域可以招收外籍學生的學校有了發(fā)展壯大的外部空間。做好這些學校的辦學經驗總結研究工作,可以整體提升上海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水平。希望這份思考和研究,可以為上海市公辦學校國際部的辦學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年鑒[EB/OL].http://www.shtong.gov.cn.
[2]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04/201010/110458.html
[3] 白蕓.質的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 王承緒.比較教育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