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畢淑敏,被王蒙稱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她不僅是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作家,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她的兒子蘆淼,不負母望,先后攻讀了心理學和法學碩士,曾任教于北京四中,也曾任網(wǎng)站高管,現(xiàn)就任于中國青年出版社。畢淑敏的教子之道,為人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與方法。
畢淑敏教兒子學會獨立生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和不少小孩子一樣,蘆淼小時不喜歡多穿衣服。畢淑敏苦口婆心地教導他“春捂秋凍”,可后來,她發(fā)現(xiàn)兒子雖然當著她的面穿上了衣服,出門照樣就脫了。她索性任由兒子自己決定生活細節(jié),這樣一來兒子反倒可以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兒子生病了,做醫(yī)生的畢淑敏畫張路線圖,讓他自己去醫(yī)院看病。畢淑敏的做法,讓兒子覺得開心,也培養(yǎng)了他的責任心。上學之后,兒子常常會一臉幸福地對畢淑敏說“媽,我一直認為同學們都跟我一樣的自由呢!原來不是??!”畢淑敏聽了心里偷偷地樂,看來自己的放手,還真的是讓兒子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幸福。
畢淑敏為人平和,多年的軍旅生涯磨練出她寵辱不驚遇事平穩(wěn)的性格,可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她也曾經(jīng)采用過暴力的教育方法。因為兒子越來越調(diào)皮,越來越叛逆,畢淑敏在夸獎、批評,甚至恐嚇等都失效之后,拿出了最后一件家教法寶——打!畢淑敏從來也不用工具,只用手打,她覺得這樣可以精確地掌握下手的輕重。如今,一些家長向畢淑敏提出“是否可以打孩子”的疑惑時,畢淑敏常笑著說:“毫不懂道理的嬰兒和已經(jīng)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認為都不必打,對他們來說,打是沒用的。唯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打與不打,其實都是愛。”
畢淑敏哲理化的文字,已成為當代文壇的獨特存在。她比任何作家都更敏感于人的內(nèi)在自我,即專注于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對待兒子的教育,她也注重心靈的溝通。朋友寄來的刊物里有一份面向少男少女的問卷,題目是:“異性的哪種特質(zhì)最吸引你?”畢淑敏知道兒子拒絕和自己談“性”,就想用這份答卷和兒子說說和異性交往的問題??蓻]想到,兒子根本就不愿做。畢淑敏就故意說:“我作為一個母親,想了解你的心,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一個人應(yīng)當心底無私天地寬。大丈夫,端的是襟懷坦白事無不可對人言?!?/p>
聽了畢淑敏這番話,兒子低下了頭。畢淑敏趁熱打鐵,軟硬兼施:“這表中有一個詞,我不懂。誠心誠意請教你?!眱鹤右幌聛砹饲榫w,問:“哪個詞?”“喏,就是這表上的第14條:你是否喜歡‘酷’一一是殘酷的意思嗎?這真是個可怕的問題。不管男孩女孩,都不該喜歡殘酷?!眱鹤右宦犘α似饋?,話匣子終于打開了:“連酷都不懂,還算什么作家??峋褪抢渚坏臉幼?,是個好詞?!苯酉聛恚缸觽z就從“酷”字開始,談起了各自對生活、對異性的看法,兒子也在畢淑敏的引導下,認認真真地填寫了答卷。通過這樣的討論,代溝消除了,畢淑敏也了解并引導了兒子對于異性的看法。
畢淑敏為了讓兒子開闊眼界,經(jīng)常帶兒子外出旅游。她常說,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旅游的好處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蓄積。有人以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買一些小小的工藝品,其實不然。旅行讓我們的身體感悟到不同的風和水,我們的頭腦也在不同風情的滋養(yǎng)下變得機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談吐因此謙遜。畢淑敏與兒子在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9月4日,母子二人乘坐日本“和平號”游輪環(huán)游世界,共計航程52311公里,成為中國內(nèi)地首次航海環(huán)繞地球旅行的兩位公民。
在畢淑敏的引導下,蘆淼擁有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擁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這個人生值得我們稱贊!
鏈接:
畢淑敏:告訴孩子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奢華,我還是喜歡儉省。這已經(jīng)變得和金錢沒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只是一個習慣。我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儉省的機會其實很廉價,俯拾即是、遍地滋生。比如不論牙膏管子多么豐滿,但你只能在牙刷毛上擠出大約1.5厘米到2厘米的膏條,而不是1尺長。因為你用不了那么多,你不能把自己的嘴巴變成螃蟹聚會的洞穴。再比如無論你坐擁多少櫥柜的衣服,當暑氣蒸人的時候,你只能穿一件純棉的T恤衫。如果把貂皮大衣捂在身上,輕則長滿紅腫熱痛的痱毒,重了就會中暑倒地一命嗚呼。儉省比奢華要容易得多,是偷懶人的好伴侶——用最直截了當?shù)姆绞胶妥钚〉幕ㄙM直抵目標。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儉省:
第一件事是學習。學習是需要費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時也要收干肉為禮。學習費用支出的時候,和買賣其他貨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識,這不單決定于老師的水平,也決定于你自己的狀態(tài)。這在某種情況下就有點隔山買老牛的味道,甚至比股票的風險還大。誰也不能保證你在付出了學費之后一定能考上大學,你只能先期投入。機遇是牽著婚紗的小童,如果你不學習,新娘就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你人生的殿堂。
第二件事是旅游。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彌補。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旅游是需要花錢的,誰都知道。旅游的好處卻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蓄積。有人以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或買一些小小的工藝品,其實不然。旅行讓我們的身體感悟到不同的風和水,我們的頭腦也在不同風情的滋養(yǎng)下變得機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談吐因此謙遜。
第三件事情是鍛煉身體。古代的人沒有專門鍛煉身體的習慣,饑一頓飽一頓全無贅肉。生存的需要逼著他們不停奔跑狩獵,閑暇的時候就裝神弄鬼。在巖壁上鑿畫,在篝火邊跳舞,都不是輕體力勞動,積攢不下多余的卡路里。社會進步了,物質(zhì)豐富了,用不完的熱量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負擔。于是要人為地在機器上跋涉,在充滿氯氣的池子里浮沉,在人造的雪花和冰面上打滾,在矯揉造作的水泥峭壁上攀爬……這真是愚蠢的奢侈??!可我們沒有辦法,只有不間斷地投入金錢,操練貧瘠的肌肉和骨骼,以保持最起碼的力量和最基本的敏捷。
有沒有省錢的方法呢?其實也是有的。把人生當做課堂,向一切人學習,就省了上學的錢。徒步到遠方去,就省了旅游的錢。不用任何健身器械,就在家里踢毽子、高抬腿、做廣播體操……就省了健身的錢。
然而,這也是破費,因為我們付出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