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勃
摘 要:“實踐出真知”,為使我們高中生更好地掌握生物方面的課堂內(nèi)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積極進行自主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著重就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內(nèi)容及其在高中生物學習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探究,以期為廣大高中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指導。
關鍵詞:高中生 生物 研究性學習 實踐研究
在新課標下,“自主、探究、合作”是指導我們學習的三大教學方式。其中的“探究”更是集合了“自主”和“合作”二者的精神,可以使我們在對相關學習問題進行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深切地挖掘和體會相關理論知識的精髓,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我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對于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生物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明確理論內(nèi)容,奠定扎實基礎
為了確保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順利應用,我們必須要先明確其本身的理論內(nèi)容。從狹義角度上來講,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生物中的應用就是在根據(jù)授課教師的指導,我們高中生依照有關的教學內(nèi)容和問題來從生活和實踐中去自主搜集理解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資料。而從廣義角度上來講,研究性學習模式實際上就是通過自主或者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踐行自主探索學習,可以使我們高中生在自主探索和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對應的生物學習內(nèi)容,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我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該學習模式的引導下,我們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會被調(diào)動,會積極自主地投入到相關問題的解決中來,從而可以使我們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xiàn)了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相應的學習效果也要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模式。
例如,在學習“激素對植物產(chǎn)生的影響”這部分生物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模式來引導分析和思考。比如,我們高中學生可以在課下自主做一些小型的實驗來探究教材中有關的實驗現(xiàn)象,又或者列舉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與本次探究話題相關的現(xiàn)象等。在這種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下,我們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會被趣味性的講解或者實踐活動所吸引,并且也會非常樂意投入到學習中來,這時候我們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認真度都達到了較高值。此外,通過該學習模式的合理運用,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也會被大大拉近,增進了師生友誼,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學習模式給我們學習所帶來的種種束縛,充分實現(xiàn)了我們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從而可以顯著提升我們的學習效果。
二、加強理論指導,激發(fā)參與興趣
高中生是一類特殊的學生群體,我們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一心只想要考取高分,進入名校,所以內(nèi)心深處缺乏研究研究的興趣。加之當前生物實驗室也缺乏一定的生物實驗器材,大家無法切實感受到某些生物知識的魅力,這進一步降低了我們學習的興趣,所以即便開展研究性學習,實際的參與興趣也可能比較缺乏。因此,在明確研究性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fā)揮該學習模式的積極作用,還必須要發(fā)揮理論指導的積極作用,否則即便課堂講解和方法再好,也無法起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诖?,作為我們高中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也應當以身作者,增強自身的研究性意識,同時需要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迎合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全面確保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孟德爾遺傳定律”這部分生物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中,為了可以使我們切實了解和掌握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具體含義和應用,提升我們學生的探究能力,就可以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具體應用方式。這就要求任課生物教師需要結(jié)合我們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創(chuàng)設一些合適的教學情境,采用一些恰當?shù)慕虒W方法。比如,課堂中可以采用話劇表演的學習方式來幫助我們學生展示具體的遺傳定律變化情況,以充分使我們直觀地觀察、了解和掌握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不斷提升我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授課教師需要以身作則,重點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zhì),增強研究性學習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踐行實踐操作,提升學習效果
除了在課堂內(nèi)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外,我們還可以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借助實踐性操作來進一步提升我們學生的自主實踐操作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等均可以成為我們學生踐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課題,所以可以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來設置一些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研究課題,以使我們學生在解決這些實踐課題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此外,我們也要去正確了解和認識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保二者間的關系,進而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環(huán)保知識。比如,在學習“生態(tài)保護”這部分生物知識的時候,我們高中生可以開展課下實踐性作業(yè),如自主搜集水葫蘆和黃頂菊等植株的情況及其可能引發(fā)的污染問題,以充分了解和意識到植物多樣性的背后同樣潛藏著生態(tài)破壞的風險,從而不斷提升我們高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總之,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發(fā)揮我們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有利于我們切身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扎實我們的理論基礎,提高我們發(fā)現(xiàn)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為了破除當前制約我們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知識過程中存在的學習瓶頸,就必須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來合理導入研究性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譚陸斌.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的初探[J].讀寫算,2014,11(13):51-52.
[2]王德艷,于長春.提高生物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策略[J].吉林農(nóng)業(yè),2014,15(10):89-90.
[3]范豐修.淺談高中生物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J].新教育時代,2014,23(5):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