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旗
【摘要】近幾年在高中的化學教學中出現了“學案導學”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其本質就是以利用案例分析為手段,以引導自主學習為主要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目前“學案導學”在教學的應用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誤區(qū),值得進一步的反思,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學案導學 ?高中化學 ?誤區(qū) ?反思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45-01
在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中“學案導學”憑借很高的實用性以及效用性被大多數的化學教師喜歡并用于化學教學中。但是大多數的教師對其都缺乏正確的理解,只是盲目的借鑒,沒有取得高效課堂的效果,使得自主學習成為了紙上談兵。下面就針對教師在“學案導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展開闡述。
一、五大誤區(qū)
1.“學案”的內容太過習題化,忽視了“導學”的作用
目前,很多教師把教材的內容編制成一道道的習題,就作為學案在課前和課上進行使用。課前發(fā)給學生一系列的預習題讓學生去完成,這就是所謂自學的部分;在課上教師每講解完一定的知識點,就要求完成學案上相應的題目,這就組成了“導學”的部分。其實他們根本不清楚他們所認為的及時鞏固,落實提高,根本起不到“導學”的作用。
2.“學案”的內容設計過于極端化
“學案”的設計應該基于教材、緊貼教材、源于生活;“學案”是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教材知識學習的載體;是教師為了更好的講解教材知識的工具;是連通“學”和“教”的橋梁。在現實的化學教學中就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學案導學”理念,一種是“激進派”,他們一味的追求所謂的創(chuàng)新,拋開教材,任意的自由設計,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學案”不應該是教材的復制品,只是簡單重復教材,就失去了“導學”的意義。如“氨氣溶于水的噴泉實驗”,當演示實驗完成后,我設計問題:(1)水為什么會由低往高處流?動力是什么?(2)為什么開始要擠入少量的水?目的是什么?(3)如果不用膠頭滴管能否完成噴泉實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這樣提出問題,既明確了實驗操作中的關鍵之處,又讓問題層層深入,學生的思路也很清晰,能較有序地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出解決答案。
3.“學案”導學在提問的設計上太過于問題化
“學案”導學在問題的設計上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在學案中列出的問題難度沒有梯度性。有的問題太過于簡單,缺少引導學生思考的效果;有的問題難度就太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尤其在預習的時候,學生根本無法入手,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學案”的內容變?yōu)橐幌盗蟹忾]式問題的羅列。表面看起來是教師通過精心的準備,在課堂上以為學生為主,而實際上是教師將學生一步步帶入自己“精心”準備的“陷阱里”,最終說出想要的答案。
在利用“學案”進行教學時,可以提出問題,但是如果問題步入一個極端,就會背離設疑、激發(fā)學習動力的初衷。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考慮,要有針對性、漸近性。問題要更多的源自于生活,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能夠提出新的問題,還能夠學到新的知識。在“學案導學”中不能夠“滿堂問”,也不能一個問題也沒有,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高度,可以開放學生的思路,有利于教材重、難點的解決,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導學”的作用。
二、“學案導學”的使用條件
1.教師要轉變觀念
“學案導學”要求老師從以前的一堂課的主講中,變?yōu)楝F在的配角,這聽起來貌似是減輕了老師的壓力,但是要從思想上真正轉變過來還是具有很多困難的。首先,學生在自主討論中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其次,學生在講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觀點和回答,這時候就要求老師克制自己,不去糾正,而給學生足夠的信任。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高考制度和教學任務的壓力,讓老師不敢去嘗試,他們在有限的課堂上都是不停的講,反復的講,只怕時間不夠。
2.要做好分組工作
一個討論小組的人數最好在六到八個人為最佳,因為人數過少就可能會出現冷場現象;而人數過多的話就會帶來組織上的無序性。同時分組時要注意把不同成績的學生分在一個組,甚至可以考慮把不同性格,不同學習習慣的分在同一個組,這才可以達到分組合作的理想效果。并且為了保證組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做,能夠積極的參與,做好組內的分工工作也同樣重要。
3.“學案”導學內容的精心設計
“學案”的設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嚴苛,最難完成的。這就需要多人的合作,反復的實踐論證。首先一定要控制好總量,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必然會帶來時間的不可控性,這就要求老師要把握核心、突出重點、合理延伸,要懂得舍棄,不能夠說什么都想要,結果說什么都沒講好。其次,“導學”中提的問題一定要認真設計,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開放性,而又不可以跑題。問題如果太難和太簡單都會讓學生失去興趣,而問題太隨意又不能起到很好的帶動效果。最后,就是把課堂讓給學生為主體,老師就要做好完整周全的準備,來應付各種可能的突發(fā)狀況,比如:意見不統(tǒng)一出現爭執(zhí)、冷場、跑題等。
總的來說,“學案導學”是一把雙刃劍,應用的不好就會出現: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脫離教材、大量的預習和復習題,增加學習負擔;而應用的好就可以高質量的完成教學計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等。所以教師們在利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因人、因地、因課做出不同的變化,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要合理,合“度”的運用。
參考文獻:
[1]陸建軍,趙華.厘清化學學案導學的幾個問題[J].化學教育,2012,33(3):4-7.
[2]李軍.實行“學案導學五步教學法”的幾個先決條件[J].科教文匯 ,2013,(11):140-141.
[3]李紅蕾.高中化學學案導學模式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3,(5):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