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紅
【摘要】本節(jié)是高中物理力學部分第一節(jié),教學中往往容易忽略它的基礎(chǔ)性和重要性,本文采用“理論分析+實驗探究”的方法,經(jīng)歷科學的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重力概念的理解。
【關(guān)鍵詞】合作探究 ?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43-01
案例背景: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jié)。在初中學生就對力的三要素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產(chǎn)生的,會做力的圖示。學生升入高中,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對事物的認識逐步由具體到抽象。
案例簡述:
力是矢量,用有向線段表示。以重力為代表,研究其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為加深學生對力概念的理解。為了加深對重心的理解,教學中學生就地取材,自制教具,親自動手,經(jīng)歷科學的探究活動,進一步了解高中物理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課堂實錄:
一、通過設(shè)問、討論、交流引導(dǎo)學生建立力的概念。
1.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舉例說明。
教師讓學生來回答。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體現(xiàn)了力的物質(zhì)性,有施力物體同時一定存在受力物體,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或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2.力用什么工具測量?符號是什么?單位是什么?如何表示力?
簡單問題可集體回答,做力的圖示建議讓學生親自動手到黑板來做,教師和學生一起來糾正。
力是矢量,用有向線段來表示。線段的長短來表示力的大小,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箭頭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點。
二、借助實驗器材,加深學生對重力的方向、重心的理解。
1.重力的方向是什么?豎直向下一定垂直于支持面嗎?
學生分組討論,動手實驗。豎直向下是垂直于水平面,不一定垂直于支持面。
2.重心是什么?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如何通過實驗尋找質(zhì)量均勻形狀不規(guī)則薄板的重心?
事實上物體是各個部分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都有重力,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等效作用點,質(zhì)地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圓環(huán)。
學生課前分組自制教具:帶細線的薄紙版。
工具:針、線、筆、直尺等。
步驟:
用針將線穿在紙板邊緣兩個不同的位置上系好(兩端留頭,一邊用手可以把紙板提起來)。
用手提線的一端,使其自然下垂。用鉛筆順著下垂的細線畫兩個點,放下紙板,用直尺和細線畫一條直線。用同樣的方法提另一條線并劃線兩條線的交點即為重心的位置。
三、通過理論分析,提高學生應(yīng)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分組討論,歸納。
實驗原理:二力平衡的原理。當用一條細線(AB)使物體靜止時,拉力和重力二力平衡,重心一定在AB線上,同理用另一條細線拉起物體再次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重心同樣在DE線上,AB線與DE線的交點C就是物體的重心。
拓展:也可以用一根筆尖來支撐薄板,找物體的重心,同樣也是二力平衡的原理。
案例分析:
一、合作探究,變抽象為具體,減小了概念學習的難度。
新課程理念注重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chǔ)上,教師高屋建瓴的及時給予啟發(fā)、指導(dǎo)、總結(jié)、其效果要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好得多。特別是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公式等。本文中對力的概念的理解,通過聯(lián)系實際多舉例子,通過討論力的作用效果來認識力。
二、自制教具,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了學生的效率。
“百問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驗”。由于本實驗取材方便,易于操作,故采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既能鞏固學到的物理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來學習物理,才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使物理課顯得生動活潑,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