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清
【摘要】家庭是幼兒最先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對幼兒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根據(jù)幼兒性格發(fā)展特點,我們可以通過某些正確的教育方式來促進幼兒性格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 ?性格 ?促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24-01
家庭是幼兒面臨的最初環(huán)境,父母是他們最初的老師。家庭教育通過家長自身具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對幼兒性格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最初的,又是終身的;是當下的,又是深遠的,它甚至會對幼兒一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影響幼兒性格發(fā)展的范圍及方式予以清醒的認識,才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提高家庭教育對兒童性格發(fā)展的正面影響,才能有效地抵制家庭教育對幼兒性格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從而促進幼兒性格的健康發(fā)展。
(一)以尊重教育使其自信、自尊
以尊重幼兒為基調,創(chuàng)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在平等、民主的環(huán)境中,幼兒會情緒穩(wěn)定、性格開朗、感情豐富、自信心強。有很多家長誤認為,孩子那么小,講平等、民主無非是吃飯不吃獨食,做錯事不打他,其實不然,在我看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育是有更深的含義。
首先,孩子不是沒有能力的小人。很多家長看待孩子的角度是不平等的,他們認為孩子小所以沒有能力,什么事都不讓孩子動手參與。而真正的平等教育是以平等的視角去認同幼兒,認為他們是有能力的,只是暫時的弱小讓他們還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在平等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就有機會參與到很多生活事務中去,親自體驗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在這樣豐富鍛煉、刺激下成長的幼兒,他的性格一定是開朗的、自信的。
其次,孩子不是家長的隸屬品。很多家長太過相信自己對孩子的了解,認為孩子是我的,我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一定會是這樣想的。他們一次次篤定地替孩子做著決定,從不曾去問一問孩子,真正的傾聽孩子的想法。而真正的民主教育是一種擅于傾聽的家庭教育,從小就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凡事愿意聽聽孩子的聲音。這不僅促進了孩子的思考,又幫他從小找到獨立人格的存在感。在這樣一個民主環(huán)境中成長的幼兒,他的性格一定是自尊、自立的。
(二)以感恩教育使其平和、寬容
基于平等、民主的教育觀念之上,我們應該關注感恩教育,這有利于樹立更正確的倫理關系,樹立幼兒與外界之間更正確的關系,樹立更清晰的性格發(fā)展方向。
在家庭教育中,收起一味付出的家長姿態(tài),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沒有誰是可以一味收獲的,所以對幫助我們的人或物,我們都應心懷感恩。在這種感恩的教育下,孩子會漸漸明白他和外界的供求關系,從而去誠心的感恩,這種習慣會使幼兒形成一種平和、寬容的性格。這種難能可貴的性格一經(jīng)養(yǎng)成,終身受益。
我想要提醒的是,在進行感恩教育時,應避免三種傾向,因為任何一種傾向都會對幼兒性格發(fā)展起到消極阻滯的作用。一是盲目復古傾向。中國有著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但在利用這些資源的時候應該加以審視,不宜盲目復古甚至全盤照抄。封建社會的感恩教育畢竟不適合現(xiàn)代的倫理關系。二是功利化傾向。感恩是非功利的,但目前許多感恩教育過多地強調功利,這歪曲了感恩的本質。三是形式化傾向。對幼兒進行的德育可以通過三條途徑去進行,認知、熏陶和灌輸。許多家庭的德育之所以失敗,就是過分的依賴灌輸而缺乏實踐教育。
(三)以自由教育使其活潑靈動
對幼兒來說,自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戲,就是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樹葉和泥巴……然而,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兒童》一文中這樣寫道:“公園里,外國孩子聚沙成為圓堆,橫插上兩條短樹干,這明明是在創(chuàng)造鐵甲炮車了;而中國孩子是青白的,瘦瘦的臉躲在大人的背后,羞怯地、驚異地看著,身上穿著一件斯文之極的長衫。”《玩具》一文中更是提及:“我們中國是大人用的玩具多:姨太太、鴉片槍、麻雀牌、《毛毛雨》、科學靈戰(zhàn)、金剛法會,還有別的,忙個不得了,卻沒有功夫忙到孩子身上去了?!边@充分反映了我國“玩”教育的匱乏。
時至今日,大人們不再有形形色色的把玩,但高密度的工作將許多家長套牢,無法分身。除去了“斯文之極的長衫”的現(xiàn)代兒童,又一頭扎進了學習的牢籠,玩,常常被用作貶義詞。就是在這種不正確的、扼殺天性的家庭教育之下,性格發(fā)展中形成的問題越來越趨于幼齡化。
所以,若你為人父母,請你甘當海綿,努力擠出時間,為你的孩子換換家中沉悶的氣氛,一起去郊外走走,甚至只是一起擺弄一朵花。若你為人父母,請你放飛手中的風箏,不要讓孩子做一朵見不到太陽的向日葵,讓他們去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在碰撞中釋放自然的天性。在這樣一種“透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性格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和固化,變得靈動、活潑。
參考文獻:
[1]丁連信.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
[2]汪乃銘,錢峰.學前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第十章
[3]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第一、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