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洋
筆者所在醫(yī)院2011年采用挑針加拔罐治療慢性便秘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18~42歲,平均25歲。大便間隔3~5d,11例大便呈“羊糞球”樣。26例均有口服酚酞片(果導)、番瀉葉、蘆薈膠囊、通便靈、腸清茶等藥物史。其中12例外用過開塞露,2例出現(xiàn)過腸梗阻,采用過灌腸、導瀉治療。
治療方法:①主要器具:三棱針、玻璃火罐;②穴位選擇:治療穴位分3組,第1組腰骶部取穴,為大腸腧、小腸腧、脾俞、胃俞、中髎;第2組腹部取穴,為中脘、天樞、氣海;第3組四肢取穴,為支溝、照海;③方法:常規(guī)消毒皮膚,用三棱針挑開皮膚,尋找并挑出皮下白色纖維樣筋膜,進行前后牽拉擺動6~10次然后用力挑斷,在同一穴位可找到數(shù)根,重復上述操作;挑刺完畢后,在被挑穴位上加拔火罐15min,后取罐消毒、無菌紗布包扎,四肢穴位只挑刺不拔罐用手擠出血2~3滴即可;④術后醫(yī)囑:囑患者5d內不洗澡,對挑刺針眼碘附消毒1次/d,以防感染;每日睡前、起床前按摩腹部,雙手疊加自肚臍呈順時針逐漸向外劃圈按摩,至腹最外側為1次,早晚各50~100次;起床后喝白開水300ml/d左右;多食水果蔬菜;增強體育鍛煉(尤其是老年人和長期坐著工作的人群)。
療效評定標準:①治愈:大便1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持續(xù)6個月以上無復發(fā);②顯效:大便1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持續(xù)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③有效:大便1周內逐漸恢復正常,1個月內無復發(fā);④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26例中治愈 15例占 57.7%,顯效 7例占 26.9%,有效 4例占 15.4%,總有效率 100.0%。
便秘是一種大便干燥、排便困難的癥狀,輕者調整飲食,加強運動可以改善,重者靠藥物改善,更甚者靠灌腸暫時解決,患者非常痛苦。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秘者就診。便秘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中年,但在部隊這個特殊群體中,青年較多,且有上升趨勢,這與緊張的訓練,頻繁復雜的環(huán)境改變,大量出汗,飲水飲食不規(guī)律,以及新兵適應性差壓力過大等有關。多數(shù)慢性便秘患者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數(shù)天甚至1周才排便1次,部分患者有口苦、食欲減退、下腹不適、疲乏、失眠、多夢、抑郁、焦慮等神經(jīng)官能癥狀。長期使用瀉藥,腸道會形成對瀉藥的依賴,自主運動減弱,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甚至加重便秘。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便秘包括功能性出口梗阻型,慢性傳輸型及混合型。中醫(yī)認為便秘是大便密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癥。在我國古代醫(y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秘”、“大便澀”、“大便結”、“大便閉結”、“大便燥結”等。李東垣《蘭室秘藏·卷下·大便結燥門》將便秘稱為大便結燥,分為熱燥、風燥、陽燥、陰燥、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五類。治療上采用諸多腧穴,用三棱針將穴位的皮下白色筋膜挑出、牽拉、挑斷,對穴位的刺激較強,通過治療,尋經(jīng)絡刺激內臟,調節(jié)內臟功能。腧穴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這里用它調節(jié)陰陽平衡,調理脾胃功能,改善腸胃蠕動,并進行腰骶部和腹部穴位拔罐,增強了療效,再讓患者進行自我腹部按摩,加以改善生活習慣,鞏固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