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義
摘 要:許多語文教師認為語言訓練無章可循。其實不然。重點介紹“四點”語言訓練角度,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有步驟、有層次地掌握并有效地運用好語言。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訓練;口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边@就明確地規(guī)定了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語言訓練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是由“語文”和“教學”兩個詞組成的,是關于語文的教學。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關于語文的教學由口語交際、閱讀、寫作三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本文即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加強語言訓練。
一、在口語交際中訓練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重要素養(yǎng)??谡Z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瓚匾曋笇W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語文教學是關于聽、說、讀、寫的教學。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一切為了考試,許多一線教師都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教學中不停地訓練學生“寫”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說”的能力。尤其對于剛進初中的學生來說,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應以口語表達(說)的訓練為起點和突破口,以帶動其他語文能力的訓練與提高:以說促想,以說練聽,以說帶讀,以說助寫。
因此,口語交際除了具有必備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有適應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能力、根據語境需要組織話語的能力、在交際受阻情況下采取方法和手段保證交際順暢進行的策略能力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具體情境,以恰當?shù)姆绞綄⑦@些程序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呈現(xiàn)出來,并通過實踐反思使學生得到對這些恰當方式的感悟和領悟,以形成相應的語言運用能力,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效進行口語訓練,不僅能有效地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和靈活性,而且能增大語言訓練的密度,提高其效率。
二、在文本閱讀中體味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我們應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字詞句的分析,使學生通過識字、釋詞、詮句的練習,具備正確理解、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v向分析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橫向分析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們可從以下著手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首先,閱讀教學應適應學生需要。教學目標導源于課程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再到教學和評價,完成課程與教學的循環(huán)。
其次,閱讀教學內容應具體明確。語文教學內容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呈現(xiàn)的種種材料及傳遞的信息,既包括對現(xiàn)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對教材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葉圣陶的名言“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就暗含了這一點。作為“例子”的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或資料,而教學需要面對確定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再次,閱讀教學過程應密切聯(lián)系生活。作為“人文”存在的語文課程在內容上體現(xiàn)出對人的終極訴求的關注和重視,不僅要重視教材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訴求,更要重視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思維狀況和思想境遇。當前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個體訴求存在有意無意的漠視。這種主觀隨意性和有意無意的漠視不僅消解了教材的教育價值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使語文教師處于尷尬的地位:知識上喪失了教育的權威,人格上喪失了教育的威望,從而演變成了教育的機器。故在閱讀教學中,不應有意的“說教”,而應該將生活閱讀與學校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文本閱讀的語言訓練,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導—講解—分析—評價—規(guī)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師的作用下,實現(xiàn)了“基本知識—方式方法—行為習慣一思維品質”的內在提升,獲得了學生從“語識—語義—語用—語感”的發(fā)展演變,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
三、在綜合寫作中運用語言
郭根福認為,寫作專指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它很好地表達了“聽、說、讀、寫”中“寫”的內涵。
但是,在當前的文選型語文教材中,寫作教學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處于“冷落”的境地。實踐中“讀優(yōu)先,寫次之”的觀念,為學生寫作能力的缺失埋下了隱患,導致閱讀教學缺乏最終的目標指向。實踐中的寫作教學缺失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重視作文的結果而忽視寫作的過程,寫作教學中教師“沒法教、不會教、隨意教”,學生“不會寫、不愿寫、不敢寫”。
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指導就需要體現(xiàn)語言訓練的三維模式,即貼近生活、體現(xiàn)觀念和闡述文化。貼近生活從外在世界的角度揭示了生活的重要性,體現(xiàn)觀念從個體生命的角度揭示了觀念的價值,而闡述文化則從歷史時間的角度揭示了作文的文化內蘊。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必須貼近生活。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yǎng),才能不斷充實和豐富生活積累,從而才能讓其有話可說。否則,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永遠是那幾句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干癟的、沒有生命活力的口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弊魑?,就是通過文字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無疑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從貼近生活,到體現(xiàn)觀念,再到闡述文化,從而凸顯理性思辨精神,這是寫作能力提升的現(xiàn)實路徑,也是提升運用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在教材、作業(yè)設計中錘煉語言
洪宗禮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是思想內容的載體,而作為語文教學的依據,語文教材是以一篇篇范文為主體的,語文訓練是以范文為憑借的。”課文中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想象圖中每個人的身份,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常利用插圖理解課文,可加強其對詞句的深刻理解。
“語文教學中的練習設計,既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更有必要根據課文提供的顯性材料和隱性材料,設計出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練習。”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注重研究學生語言思維“三性”的培養(yǎng),將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實實在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從而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感悟與運用的目的。
教本教本,教學之本,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針對現(xiàn)在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xiàn)狀,為切實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以為應構建以交際為目的的語文教學思路。上文闡述的四個角度,其根本的指向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需要,通
過語言向他人表達或者了解他人的意見、想法和感情。
因此,只有將語文教學從單純的語義學的泥淖中掙脫出來進入語用學的知識體系,才有可能為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條件,才可以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得到一些實質性的訓練方法及內容。
參考文獻:
王勇.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