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桂蓮
我們的教育怎樣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新課程給了響亮的回答:教育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
語文學科是教書與育人的雙刃劍。我們的漢語可謂字字含情,句句是理。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語文教材中歌頌親情類文章的朗讀教學,在讀中感悟,以讀促教。在教學朱德的散文《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我含淚的范讀吸引了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我的每一個停頓都可以聽見學生的呼吸聲。在具體的課堂中,以文為本,啟發(fā)學生理性地思考。雖然文章有點長,可是學生自始至終是投入的、認真地聽著,幾乎沒有搞小動作的。我讀道“……常見母親在早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jié)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時,眼前浮現(xiàn)著我的母親和我童年事。當課文范讀結束后,我激動地給學生講述著屬于我的和朱德相似的童年的故事:“……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jié)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我把學生帶到了我苦澀而快樂的童年?!坝H其師,信其道”我的親身經(jīng)歷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文本,而且豐富了學生情感,使他們更加理解父母這一輩人的不容易,懂得珍愛今天的幸福生活。就這樣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
贊科夫曾經(jīng)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確,作為充滿愛心的教師,在我們的教學里,應該傳遞出一股極大的感染力,其目的就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似的情感,讓他們始終感到興趣濃厚,興高采烈。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我首先回憶我的父親,然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父親,在學生情感達到高潮時,順勢解讀文本,感悟人間真情,體味“父愛如山”的真諦。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設計拓展環(huán)節(jié),安排了《爸爸,我想對您說》的小片段練習,鼓勵學生盡情抒發(fā)內心的情感,由于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中,實現(xiàn)了文本內容直接對話,于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浮現(xiàn)在眼前,令其百感交集,情感的閘門一旦打開,便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時我播放視頻劉和剛演唱的《父親》,伴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情感也得到了美的熏陶與升華,思想素養(yǎng)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育人的工作是漫長的、艱辛的。不然怎么會流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古訓。作為教師一定要有為學生長遠發(fā)展著想的那一顆拳拳愛心,以文本為紐帶,搭建師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橋梁,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火種,這一過程似春雨“潤物細無聲”。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作為教師承擔的使命是平等地給學生以人性的關注。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考試制度。屬于我們的是改變自己的課堂,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整合,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