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芬
(敦煌市北街小學,甘肅 敦煌 736200)
讀中感悟,讀中生情,讀中明理
謝秀芬
(敦煌市北街小學,甘肅 敦煌 736200)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個性化的朗讀中與文本對話,在朗讀感悟中升華情感。在《山溝里的孩子》教學中,作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地讀,促進學生主動感悟。通過初讀、品讀、精讀等方式,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讓學生走近山溝里的孩子,感受他們學習的艱難與勤奮,讓學生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做自強不息的好少年。
朗讀 感悟 升華情感 審美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應(yīng)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漢語是一種意合性的文字,語文呈現(xiàn)給孩子們的文本都是情感豐富、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語文學習活動中的“朗讀”、“感悟”,是學習者用心靈感受語文材料,領(lǐng)悟語言內(nèi)涵,使理解與認知得以展開,使聯(lián)想和想象得以躍進,使情感體驗得以加深,使人格得以深化。因此,閱讀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學生在心靈深處與文本對話,浸潤于作者用語言文字營造的美好氛圍,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與優(yōu)美的語言,實現(xiàn)與文本意義的認同。
因此在語文學習中,要讓學生充分朗讀,促進學生主動感悟。要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漢語是最適宜誦讀的語言,感悟必須以充分讀為前提,讀得不充分,就很難有所感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
吟誦一篇文章,必須依據(jù)對文章的感受與理解,錯綜地使用高低、強弱、緩急的語調(diào)。葉圣陶先生說:“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diào)里傳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理解。朗讀中,不知不覺,內(nèi)容與理法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圣陶先生描述的這種境界,就是通過吟讀達到的審美境界。
最近學校里組織語文“情感課堂”觀摩交流活動,我執(zhí)教了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山溝里的孩子》一課,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以讀為主,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的情感與朗讀、思維訓練與語言表達同構(gòu)共生,唯美的課堂在孩子們一雙雙眼睛里閃光,情意濃濃的課堂、情動于中的感悟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綻放——朗讀品味中,看到孩子們一雙雙高舉的小手,一次次與文本碰撞迸發(fā)的火花,我聆聽孩子們成長的聲音,深切感受到語文課堂的美麗。
《山溝里的孩子》是北師大版教材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本用富有情感的語句,描寫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孩子們上學、放學的情景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生動而多彩。山溝里的孩子們抹黑上學,摸黑回家,一路上會遇到種種困難,但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學習環(huán)境是惡劣的,但他們的學習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設(shè)計這一課時,山溝里的孩子與我所帶的孩子在地域、文化背景、生活條件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山溝里孩子每天面臨的困境,孩子們感到很遙遠,很陌生。如何讓他們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在情感的斡旋中懂得山溝里孩子們求學的辛苦與樂觀,這是教學中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的教學理念是讀中明理,讀中悟情,追求課堂的實在與本真,追求課堂的靈動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讀、朗讀聲像帶等作為“導讀”,讓學生模仿體味,還要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diào)等要領(lǐng),并在反復吟誦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和耳醉其音的藝術(shù)效果。
課始,我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反映山溝里孩子生活、學習現(xiàn)狀的視頻《鳳凰琴》??吹胶喡慕淌?,破舊的書桌,山溝里的孩子在忘我學習的場景,學生的心靈被觸動——看到孩子迷茫的神情、疑惑的眼神——我用一段飽含深情的引入撥動學生急切走進文本的心弦:同學們,你們渴求知識,來到了學校,當你們在知識的殿堂里汲取營養(yǎng)時,你可否注意到與你同齡的一批孩子們,他們和你們一樣渴求知識,但是他們生活在偏僻的山溝里,為了獲取知識,他們是怎樣上學的呢?今天我們一起閱讀一篇文章——《山溝里的孩子》。孩子們想弄個明白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想急切地走進文本,了解山溝里孩子們生活、學習狀況。我精心設(shè)計以讀為主線,讓情感的課堂張起朗讀的雙翼。孩子們先初讀課文,要求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要告訴大家,你了解到了山溝里孩子們的什么,帶著問題,孩子們第一次走進文本,有的孩子放聲讀、有的選擇默讀,有的同桌對讀——讓我欣慰的是形式多樣的初讀把孩子們帶進文本,頓時,偌大的教室回應(yīng)著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是那么的清脆,如山澗中流淌的清泉叮當作響,又如春天的風吹綠田野,孩子們的初讀感悟如千樹、萬樹梨花悄悄綻放——因為讀得深情,孩子們的回答緊緊抓住課文脈絡(luò),一是山溝里的孩子上學很困難,二是孩子們不怕困難,勤奮學習,找到一把金鑰匙改變家鄉(xiāng)的貧窮面貌。
到底山溝里的孩子們上學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面對的呢?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點,我引領(lǐng)學生進入品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先指導讀一至五自然段,一段一段地讀。如課文的第二段中的一句話:孩子們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背著書包上學校去。孩子們起初讀這句話,感覺山溝里的孩子如履平地,很輕松。我趕緊為孩子的感情朗讀搭好梯子:寥寥數(shù)筆,我在黑板上畫出了滿天的星斗,彎彎的一輪月牙掛在天上,上學的山路,近處是一座高山,遠處又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高山,孩子出門的家與學校之間隔著很長很長的一段山路,孩子們看著山路、黑夜,這次讀的感覺不同,不由自主地加重“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的語氣,山路越讀越遠,孩子們翻山越嶺上學去。讀到“野葡萄由黑變綠了,牽?;ㄓ珊谧冏狭?,女孩兒身上的新褂子也有黑變紅了”,我先讓孩子自己體會著讀,讀后,說說你從這句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野葡萄、牽?;ā⑴旱男鹿幼佣际呛谏兊哪??有的孩子說一路上天都黑著,你看野葡萄是黑色的,天太黑了,看不到它原來的顏色,上學的孩子們走了很長很長時間,天漸漸亮了,野葡萄才變成綠色。孩子們帶著“路遠,走的時間長”的體會,讀得更有味,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讀出感情,我和學生賣了個關(guān)子,你們讀得這么美,老師也動心了,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的朗讀?范讀中,學生全身心走入文本,體會不同,表達不同,各具情感體驗的朗讀如一塊石頭投進湖中,濺起層層浪,一浪一浪地往前涌。讀到孩子放學,天又暗下來了,孩子們摸黑回家,走的還是來時的路,路邊的景物也由原來的顏色變成一通兒的黑色,我讓學生找與此相對應(yīng)的句子,找出來后,又讓他們對比著讀,層層遞進式地朗讀,孩子們的情感在課堂上流淌,孩子們的思考也在升華:山溝里的孩子上學太辛苦了。當孩子們讀到第五自然段時,我借用課件:黑壓壓的山嶺中,一條山路蜿蜒盤旋,到處漆黑一片,凄厲的狼嚎聲由遠而近撕破夜空,羊欄邊的黃狗叫個不停,天黑洞洞的,令人毛骨悚然!山路上孩子們?nèi)齼蓛?,結(jié)伴回家——我告訴孩子這就是山溝里的孩子每天回家的山路。找一至五自然段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黑”,抹黑上學,摸黑回家,無邊的黑暗包圍著孩子,可他們說說笑笑,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呢?水到渠成,學生異口同聲:是知識。課上到這兒,我鼓勵孩子提出不懂的問題,一個孩子說:“為什么有了知識就能改變家鄉(xiāng)的貧窮與落后呢?”不用老師作答,別的孩子已經(jīng)把小手舉得老高,一個孩子說:“我來告訴你吧,山溝里的孩子找到金鑰匙,就是學到了知識,有了知識,就有了智慧,就能解決問題!”有一個孩子搶著說:“有了知識就能辦大事情?!边€有個孩子說“今天學了這一課,我才知道山溝里的孩子和我們相比,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都很差,但他們不怕困難,他們勤奮學習成才的故事感動了我,他們太棒了,我要向他們學習。”難懂的問題在孩子的理解中變得淺顯易懂,至此心靈與文本的對話成了一溪活水,緩緩流淌。
美麗的語文課堂呈現(xiàn)給孩子的是文本的美,帶給孩子的是心靈深處的觸動與思考——因為學生有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我在本節(jié)課的結(jié)束處設(shè)計了小練筆:山溝里的孩子,我想對你說……學生的思維活躍,情感迸發(fā),他們的表達更是情真意切:“山溝里的孩子,雖然我沒有見過你,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是了解了你們刻苦學習的事跡后,我被感動了,你們不怕上學路遠,不怕起早貪黑,不怕山路上的危險,你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學到的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祝福你們!”“山溝里的孩子,以前我在學習上偷懶,不主動,看到你們學習的勤奮后,我覺得很慚愧,我要珍惜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好好學習,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難怪,本課結(jié)束時,孩子們把自己的祝福融化在了一句話里:“?。∩綔侠锏暮⒆硬慌聫暮谝蛊鸪?,他們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燦爛的黎明。”全班齊讀課文最后一段,字字傳情,祝福聲聲,聲聲祝福,此情此景的朗讀已不僅僅是聲音的表述,更是發(fā)至心靈深處的最強音。
理想的課堂應(yīng)該書聲瑯瑯、情意濃濃,理想的課堂處處涌動著生命的活力,激揚著飛揚的心靈。這節(jié)課再次使我深切感受到課堂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和共同擁有,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是用心靈喚醒心靈,而不是灌輸,更多時候是引領(lǐng),而不是強制。朗讀感悟是一把通靈的鑰匙,通過感悟,讓學生打開心扉,靜心傾聽作者的訴說,敞開情懷,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和喜事同喜,與樂人共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感悟,就是讓孩子們在讀中體會被春雷“喚醒”的春筍,“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那樣的活潑勁兒;體會“小雨點”或者睡覺、或者散步、或者奔跑、或者跳躍那樣的頑皮勁兒;體會“小池塘”的明艷、“春到梅花山”的美麗、“草原早晨”的歡樂。朗讀感悟就是讓學生認識“長城與運河”的古老和壯麗、“美麗的南沙群島”的富饒與迷人和“廬山的云霧”的神奇與美妙。
語文味在那里,在瑯瑯書聲中,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課堂因瑯瑯書聲而精彩,讓我們引領(lǐng)孩子在瑯瑯書聲中感悟語文的魅力吧。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P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