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霞 鄒 潔 劉曉瑜
(1.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張家口075000;2.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石家莊051000)
高職院校開設實訓課程是現(xiàn)代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在現(xiàn)代化勞動生產條件下,學生既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對象,又是未來產業(yè)部門和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者,是促進生產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培養(yǎng)的人才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技能,能很快滿足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實訓教學又是高職教育中的核心內容,是實踐性、技能型、應用型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實訓方法.本研究的目標是實訓教學過程中,在“活動理論”指導下,重構教學實訓組成結構和運行過程,開拓性嘗試活動理論與實訓設計理論和實踐有效融合,提出更加適合學習參與者的設計方案,提高學習過程的可控性、自然化,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將“活動理論”引入實訓設計理論和實踐,必將為實訓設計理論開拓出新的局面,增添新的活力.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開設實訓課程中,運用“活動理論”為教學實訓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式,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更為豐富的方法和策略,為教師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活力和發(fā)揮空間,同時也為其它課程的教學提供借鑒意義.
通過之前做的一些預研究,我們對于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比較系統(tǒng)和清晰的認識.主要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從宏觀上表現(xiàn)為課堂的學習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操作的機會和參與度不夠,學生之間的交互不夠積極,整個教學過程結構比較松散.從微觀上表現(xiàn)為:1、實訓目標和內容方面:目標不明確,內容重點不突出.2、學習活動方面:沒有主動直接關注學習活動問題,只是遵照教學進度進行,結構化不強,沒有形成學習活動的完整概念和中心地位.3、學習媒體方面:對于媒體的使用,因為缺少骨架(學習活動)的支撐,而顯得針對性不強,與教學過程的融合不夠緊密.如,投影的使用,多是對學習內容的簡單呈現(xiàn).4、教師和學生方面:雖然已經十分重視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沒有系統(tǒng)的活動提供教師和學生參與,所以往往表現(xiàn)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互缺少連續(xù)性,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比較機械,很難實現(xiàn)學生從他導到自導,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通過“活動理論”的指導,重構實訓學習的組成結構和運行過程,基于“活動理論”指導下的設計理論相關范疇,如:實訓教學目標、實訓教學方法、實訓教學過程、實訓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研究.充分展現(xiàn)在該理論滲透下的學習魅力.依托于《網頁設計》課的教學和學習實踐,合理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基本形成以“活動理論”為核心,以實訓方案為表現(xiàn)形式,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實訓教學設計方法模型,以期待能有效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再通過今后的教學實踐,研究者不斷對新理論進行反思和提升,從而論證該理論指導實訓教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活動理論起源于康德與黑格爾的古典哲學,形成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被維果斯基提出,成熟于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昂捷夫與魯利亞,是社會文化活動與社會歷史的研究成果.活動理論中關鍵的一點是內在和外在的融合統(tǒng)一.活動理論有五大原則,包括以目標為導向、具有層級結構、內化和外化結合、具有工具中介和發(fā)展原則.活動理論中分析的基本單位是活動.活動系統(tǒng)包含有三個核心成分(主體、客體和共同體)和3個次要成分(工具、規(guī)則和勞動分工).次要成分又構成了核心成分之間的聯(lián)系.活動理論的內在在于理論本身的精神,是教學設計中靈魂所在,而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是活動形式設計的表現(xiàn),面對網絡發(fā)展如此迅猛、硬件技術發(fā)展如此成熟,使我們生活處處體現(xiàn)網絡的優(yōu)勢,新時代的教育已走向個性化、終身化方向延伸,讓活動理論的靈魂與網絡的形式結合起來必將為教育帶來一陣清新春風.
有了理論的支持,要想解決問題還需要一種合理的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導向性,而實訓教學過程更是情感、動機、興趣等因素交互、理解與分享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程序操作.除了文獻法,這里還采用質的研究方法中的關鍵事件法、半結構性訪談法.有了方法,有了設想,必須建立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檢驗,并逐步完善.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操作的客體是應用社會學系2014級2個班的學生,依托《網頁設計》課程,因為我們不可能重復選取相同的研究案主(client),這正是教學設計研究的不可完全再現(xiàn)性的表現(xiàn).但我們認為在一年之內,這些學習者雖然不同,但其基本的認知水平應該有很強的相似性.
關鍵事件技術由弗蘭那根(Flnagana)于1954年首創(chuàng),并由瑞恩斯(Rynas)在1960年改編成適合用于課堂研究,它一般是通過情境訪談來實施.情境訪談是訪談法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訪談問題采用情境式提問,與之相對的是非情境訪談.情境訪談主要以關鍵事件法為基礎,將工作職場中的關鍵事件轉化為訪談問題,要求被訪者回答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他將如何行為或者過去曾經如何行為.這種方法起初用于進行人員選拔和職務分析,目前已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研究思路.本研究擬關注課堂真實情景進行質性研究.
采用關鍵事件技術和情景訪談法來收集數(shù)據.在本研究中,要求接受訪談的教師被要求描述自己開展以“活動理論”指導下的教學的具體課堂教學片斷,確定教師對于教學成敗的判斷及評價標準以及成功開展教學的具體行動和有效策略.與通常的調查法相比,情境訪談的敘述更富有深度、更豐富具體,能夠比較完整地展現(xiàn)當時的場景.同時由于教師從過去經歷中挑選出事件進行敘述,對事件的感悟和理解經過了時間的歷練和反思過程,敘述中具有更深刻的見解并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在本研究中,我們要求被試敘述以下的問題:
請敘述您在基于“活動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一個課堂教學片段(比如成功或者失敗的經歷):
● 當時的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和技術條件如何,預期的目的是什么?
● 事情的過程如何?
● 當時,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結果如何?
● 您認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數(shù)據收集的具體過程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開展問卷調查的同時,請被試填寫書面敘述,可以與問卷同時提交,也可以過段時間后提交.二是進行面對面的半結構化訪談,采用錄音記錄被試的敘述,訪談結束后將錄音轉成文字,并整理被試對事件的敘述.
本研究中被試所敘述的關鍵事件,將主要采取用于處理質性數(shù)據的典型的內容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基于質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即對文獻進行的量化分析是建立在質性分析基礎上的,并且需要首先理解和明確文獻信息的意義,這其中包括顯性信息,也包括隱性信息,即在字詞間隱含的意義.因此內容分析的過程中經常運用比較和推論等方法,而且內容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是對材料作出描述和解釋.通常的內容分析過程為:確定研究目標,抽樣材料,將材料分解為一系列的分析單元,嚴格記錄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本研究中,我們將主要采取頻數(shù)分析的方式.
具體說來,擬采取的方法是:以每位教師的回答為分析單元,閱讀后根據對敘述內容的理解,將每個回答對應“目的、技術、情境、結果和原因”五個項目進行編碼,然后采用描述統(tǒng)計的方法來分析每個類型中的回答.在編碼時,兼顧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主要提取回答中已有的關鍵詞作為編碼,如果關鍵詞不明顯,再根據理解后的意義進行編碼.為了保證編碼的一致性,在定義類別和確定編碼時,由兩名研究者共同研究商討,并在編碼完成后再進行檢查,比較每個回答之間的差異和具體被賦予的編碼,保證編碼的意義明確、具有內部一致性.
需要說明的是,確定針對“目的、技術、活動、結果和原因”這五個項目進行編碼的原因有二:第一,五個項目的選擇依據教育技術實用取向而確立的“技術有效性分析模型”.這五個項目對應著模型中的技術有效性分析過程的主要要素,即教學目的、技術、情境、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第二,這五個項目是描述完整的信息化教學情景的要素,通過確定各個項目的類型就可以勾畫和錨定出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師對其的思考.因此,設想我們未來收集大量類似資料后,可以將教學片斷作為案例建立信息化的教學案例庫,這五個項目可以作為案例的關鍵特征.
通過本研究問題現(xiàn)狀有所改變,結果是:首先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分析,較以往有所提高,通過同樣的測評和學生的作品考核.其次從能力上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過程可以從開學的對計算機科學一無所知、懵懵懂懂,到后來,能夠編寫復雜的程序,做出精美的網站.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動態(tài)轉變,實現(xiàn)了學習者從他導到自導,從他律到自律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來說,由于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的注入,將媒體資源有的放矢的應用于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結果的分析除了訪談,還有調查問卷:為了得出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生模型中關于學習者學習風格的有關數(shù)據,通過《學習活動調查表》進行了相關調查.這一部分的分析基本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實驗科目進一步擴大.
希望在于創(chuàng)新,雖然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zhàn),但仍將信心百倍,不斷探究以活動為中心的實訓設計的真實與深度,深刻感受教學過程,認真記錄點滴,繼續(xù)不懈努力,為教學研究工作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1]陳向明著:《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高文著:《教學模式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楊開城:《學生模型與學習活動的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4]李曄,公平,楊開城:《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及管理設計》,《中國遠程教育》,2003(5)
[5]鄧文新:《以活動為中心的高校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中國電力教育,2008(1)
[6]趙軍:《我國高職實訓教學設計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