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劉 娟
(武漢理工大學 華夏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
論情感體驗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有效應用*
張麗,劉娟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摘要: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學過程中重灌輸、輕交流,忽視彼此情感的溝通;重外律、輕內(nèi)修,忽視體驗能力的培養(yǎng);重認知、輕情感,忽視真實生活的體驗?;诖耍咝K枷胝卫碚撜n應以教學情境激發(fā)情感、以學生體驗培育情感、以教師激情引發(fā)情感、以社會榜樣強化情感,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情感體驗;思想政治理論課;設計;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B424)和湖北省教育廳2014年人文社會科學專項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Z074)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缺乏情感體驗的原因剖析
早在2004年,黨中央的16號文件指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jié)合的原則,在實踐中既講道理又要為大學生辦實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盵1]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教學工作評價來看,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但在不少高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還存在教學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例如部分大學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個別大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方面還存在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在集體中缺乏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少數(shù)大學生個體生活能力差、學習沒有動力、對未來沒有方向,這雖然體現(xiàn)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脫節(jié)、知識教育與人文熏陶相分離的現(xiàn)實狀況,但是歸根結(jié)底還是缺乏切身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重灌輸,輕交流,忽視彼此情感的溝通。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教材、教學內(nèi)容、教學大綱和教輔資料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教學目標定位的抽象化和文件化。教材內(nèi)容以追求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取向和思想品德的認知為主,以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為主。這種宏觀性的定位對于國家和政黨層面是適合的也是必要的,但對于廣大學生而言,則顯得有些抽象和空洞。因為,很多內(nèi)容遠離了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大學生的價值需求有疏離感,不能解決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理想、信念、目標、方向等問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將教材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教學內(nèi)容時,也只是呆滯地復制和照搬,缺乏自我解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單向灌輸多,雙向溝通少,忽視了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認知、接納、反省、體驗的思想轉(zhuǎn)化過程,缺乏結(jié)合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的再創(chuàng)造,缺乏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運用。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外律,輕內(nèi)修,忽視體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主要培養(yǎng)目標。但目前對這一課程教育目標的評價和考核仍然是以考試為主要手段,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試卷進行考核。盡管有些高校采取了期末考試與平時考勤、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方式,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知識性質(zhì)課程的公式化考評形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得不注重學生掌握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過多地加強對概念、理論、原則的掌握以及價值判斷、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卻忽視了對學生豐富的情感、切身的體驗、個體的領悟、充分的想象等心理過程的引導;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地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機械化記憶、灌輸性背誦、現(xiàn)成性模仿,但卻在事實上不經(jīng)意地抹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需的那種直覺、敏感和靈性的把握。忽視了他們個體的道德困惑、情感需要和思想難題的分析和解決,缺乏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和道德生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的引導。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認知,輕情感,忽視真實生活的體驗。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盵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能力目標也正是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實際觀察、分析和理解能力,培養(yǎng)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處理信息能力、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堅持與大學生的各類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對于提高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民情,積累知識、增長才干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受傳統(tǒng)高校教育教學觀念影響,以及高校辦學條件、課程經(jīng)費、安全責任因素等方面的制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依然比較薄弱,仍然顯得有些形式化、空洞化,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特別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某些形式主義、跑馬觀花現(xiàn)象,使得大學生缺乏對改革開放的情感激發(fā)和社會現(xiàn)實的情緒體驗,未能給學生留下充分的獨立思考、交流討論、自主選擇、能動參與的空間。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施情感體驗的有效路徑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這說明了情感體驗的重要性;“情到理方直,情阻理難通”,這辯證地闡述了情感體驗與知識習得之間的合理關系,說明道德不是教來的,而是通過感染獲得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遵循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富有教育內(nèi)涵、充滿教育智慧的情境空間,將嚴肅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nèi)容,以“鮮活而不蒼白,生動而不呆板,親切而不生硬”的教育實踐,讓青年大學生“入耳”、“入腦”、“入心”。[3]
1.以教學情境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與課程內(nèi)容相結(jié)合的教學情境。情感體驗既是一種接受,又是一種“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感染。我們要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必須極力營造和創(chuàng)設一個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良好情境和氛圍,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的真情得以自然流露和生發(fā)。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展現(xiàn)情境、影視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表述情境、表演模擬情境等形式來實現(xiàn),帶領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于與教學內(nèi)容相應的情境之中,于境中生情。
2.以學生體驗培育情感——構(gòu)建多元互動、學生自主的體驗活動?,F(xiàn)實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田園,一旦離開了對活生生的社會實踐真實的體驗,思想政治教育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成為我們批判的那種干癟、抽象、空洞的說教,難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缺少學生的體驗,教師的教育自然顯得蒼白無力,浮光掠影。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運用“情境—互動—體驗—感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共同參與活動中體驗情感、領略真諦。只有這種體會才是真切的,是傳統(tǒng)的“灌輸”、“說教”所無法取代的。
3.以教師激情引發(fā)情感——教師駕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藝術。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在認知過程中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教師本身情感的投入與否或者投入的多少是先決條件。如果一個政治理論課教師上課時面無表情、語言平淡、有氣無力地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沉沉、懵懵懂懂,這樣的教學肯定是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喚醒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師應該以精神飽滿、情緒激昂的狀態(tài)走進課堂,用科學正確的理論、生動形象的方法、充滿激情的語言來傳情達意,做到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才能與學生一起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才能與學生一起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4.以社會榜樣強化情感——現(xiàn)實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田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是一種非常直觀的、現(xiàn)實的價值引導。就整個社會而
言,離不開榜樣的力量。如“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十佳教師”等等,都是給整個社會樹立的榜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合理建構(gòu),更是離不開這些榜樣的作用。
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一是榜樣現(xiàn)身說法,可以通過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事跡報告,或者與在校大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在具體的事跡和情境中體驗榜樣的力量。第二種是間接介紹榜樣,通過先進人物事跡、視頻,圖片材料等介紹榜樣,讓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的描述中體會榜樣的力量。
總之,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情感體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們要充分運用教學情境激發(fā)情感、運用學生體驗培育情感、運用教師激情引發(fā)情感、運用社會榜樣強化情感,這種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勢必會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并終身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3]帥松林.談談“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教學方式[J].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2011,(2):61.
責任編輯:周小梅
作者簡介:張麗(1979-),女,湖北黃岡人,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劉娟(1979-),女,湖北新洲人,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890(2015)04-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