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論媒介公共領域中的集體認同建構
張曉靜
[摘 要]本文以媒介公共領域中的集體認同為研究對象,認為其形成的社會基礎是生活政治。當前大眾媒介在議題、敘事角度上都表現(xiàn)出日?;内厔荩浇楣差I域中集體認同建構往往通過日常生活行動完成;風險社會成為媒介公共領域中集體認同的現(xiàn)實語境;構建集體認同是媒介公共領域存在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媒介公共領域;集體認同;生活政治;風險社會
[作 者]張曉靜,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教師。
“生活政治”是媒介公共領域中集體認同形成的社會基礎。媒體利用生活政治引起社會的關注,爭取更多的社會參與,獲得大眾認可和贊同,形成強有力的集體社會輿論。
(一)大眾傳播媒介議題的日常生活化
當前,大眾傳播媒介的議題與公眾日常生活互相滲透,絕大多數(shù)媒介熱衷的議題都與公眾日常生活結合很緊密,如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房價物價、食品安全、拆遷建設、醫(yī)療改革等;媒介通過反復再現(xiàn)公眾日常生活中的民族風俗文化、節(jié)日儀式、體育賽事的集體榮譽感、家庭生活等,不斷挖掘其深層意義,進而喚醒公眾形成集體認同。新媒介與“生活政治”結合更加緊密,那些觸及社會敏感問題的議題,大都是從網(wǎng)絡論壇或者微博等新媒體開始的。
公眾往往通過日常生活行動來建構集體認同,而大眾傳播媒介是集體認同形成的重要平臺。各種媒體都有與受眾互動的版塊,通過電話、手機平臺、網(wǎng)絡留言、微博或者微信互動評論的環(huán)節(jié),把受眾與媒體話題聯(lián)系在一起,在個人觀點表述中形成集體認同。
(二)大眾傳播媒介敘事角度的日?;?/p>
在當前很多嚴肅話題報道中,媒體往往采用“我”或“我們”的角度來敘述,讓公眾有親切感,同時配上“采訪手記”“側記”“散記”“花絮”等,講述角度更加平民化和日?;P侣剤蟮涝诒磉_觀點時,經常引用民間人士對新聞事件的感受、看法以及評價,這些語言更加能夠喚起公眾的認同感,而較少直接作出評論。
如2014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印度,媒體報道角度非常多樣,沒有簡單地僅僅從政治角度來報道,而是從民族的、民間的和文化的角度來展示訪問事件的多面性:與夫人親密蕩秋千、印度總理莫迪生日晚宴用150道菜肴招待習近平、印度官員被要求擦亮皮鞋、彭麗媛用毛筆書寫“溫故知新”等。媒體通過靈活、恰當?shù)剞D換話語類型,完成了國家話語與民間話語、官方話語與文化話語的互相融合;展示了新時期中國領導人的風范,既潛移默化地嵌入媒體的價值取向,又增強了新聞的勸服力量,優(yōu)化了傳播效果。
風險社會是由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提出來的。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則透過人類社會不斷呈現(xiàn)的風險語境,對其進入更深入的研究。風險社會為媒介公共領域中集體認同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當代意義。
(一)風險信息主要由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給公眾
風險社會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是傳播風險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許許多多的風險中,大眾傳媒“連接了科學、政治和大眾消費文化”。大眾傳媒不僅成功地“將隱蔽的風險的威脅變得顯著,而且給予這些形形色色的風險以解釋,并且逐步把這種闡釋變成公共的定義”。①[德]貝克,吳英姿、孫淑敏譯:《世界風險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2、176頁。
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將風險情況轉化成文字或影像,喚醒公眾防范風險的意識,讓公眾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來應對風險,同時號召公眾參與政府機構和社會對風險的決策和解決過程。當風險剛產生時,公眾往往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大眾傳播媒介如果及時發(fā)布風險信息,正確引導,就會贏得主動,形成有序的輿論環(huán)境,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媒體越是透明、及時、準確地報道風險事實,越能夠戰(zhàn)勝謠言,樹立輿論的權威,避免更大規(guī)模風險發(fā)生的可能。媒體隱而不報或者拖延報道,容易將
風險治理置于尷尬的位置,引發(fā)公眾對媒體、政府機構的信任危機。
(二)通過媒介建立集體認同是公眾在風險社會中尋找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通過媒介建立集體認同是公眾在風險社會中尋找安全感的重要路徑?!帮L險話語起始于對我們的安全的信任和對進步的信仰終結之處。”①沒有集體認同,也就沒有個人心理的安寧和風險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
媒介公共領域承擔著對風險監(jiān)督、風險溝通的責任,是公眾對風險的批評場域。尤其是面對較大規(guī)模的風險時,媒體的解釋、溝通、鼓舞能給公眾以巨大的精神支持;媒體建構較為開放、自由的公共領域,讓處在風險中的公眾能夠參與進來,表達、協(xié)商和討論風險,以幫助公眾感知和理解周邊環(huán)境,消除焦慮情緒,促使風險盡快消退。例如在近年來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中,瘦肉精、毒豆芽、死豬肉、地溝油、皮革膠囊、工業(yè)鹽冒充食用鹽等相繼被媒體曝光,媒體成為公眾健康安全的監(jiān)督領域,成為推動食品安全構建的重要領域。
“個體或群體之間的認同性特征的界定都是從相互再認的角度進行的,人的認同性有賴于他人的再認以及對這種再認的自我確定?!雹诩w認同的建構必須借助一些載體才能完成,而媒體往往是讓公眾形成集體認同感的合適載體。媒介公共領域存在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提供給公眾一個展示個人價值、建構集體認同的理想平臺。
(一)大眾傳播媒介是促成集體認同形成的特殊力量
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反復強化公眾的生活共同點。媒體力量推動公眾的集體認同感不斷凝聚,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國家生活與公眾日常生活有規(guī)則的進行。
例如,電臺、電視臺在整點或者半點一般都有報時或對時的環(huán)節(jié);很多節(jié)目都是長期固定時間播出,《新聞與報紙摘要》《新聞聯(lián)播》《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都是長達幾十年的固定時間播出的;“電視也是一種周期性的現(xiàn)象,它的節(jié)目安排遵循一定的消費規(guī)則,肥皂劇、天氣預報、新聞,可能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把一年以小時、天數(shù)和星期結構起來了”③。在媒體的影響下,公眾強化了共同的節(jié)慶、儀式,“日歷的既定架構中,透過對國家與全球性事件規(guī)則式地報道,媒體提供了次序與結構”④。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地加強受眾的時間觀念,形成對特定時間、特定氣氛的共同認識。
大眾傳播媒介往往促使公眾將私人情感融入公共領域,并產生集體認同。以微博為例,在這樣的虛擬的媒介公共領域中,個人將自己的生活、行為、觀點呈現(xiàn)出來,從他人的回應中來尋找認同感、建構自我形象。個人的微博行為不自覺地反映出其對自己、他人的定位和想象,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建構集體認同的過程。
(二)大眾傳播媒介是集體認同形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大眾傳播媒介是集體認同建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滿足受眾獲得信息的最基本的需求的同時,逐漸成為集合信息、意見、觀點的輿論平臺?!懊浇椴粌H影響了人們思考的模式,而且還影響了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感受。人們借助于大眾媒介來獲得情感體驗,體驗媒介正在講述的故事,并通過對這種體驗來獲得對于世界的認識?!苯涍^大眾傳播媒介的集中報道,新聞事件或者社會現(xiàn)象能夠被公眾關注,成為公眾熱點話題。媒介有選擇地報道某些事件、過濾掉另一些事件,媒體營造的社會輿論能夠影響公眾的集體認同和某種程度上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如各種媒體在一段時間集中對大學亂收費、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大學部分教師師德敗壞等問題進行集中報道,那么公眾就會對這些負面現(xiàn)象不斷關注,形成對高校整體的不良印象。
與此同時,某些集體行動也需要大眾傳播媒體傳播有利的觀點和理念,以贏得公眾支持認可;那些以失敗告終的集體行動往往在最初就失去了媒體的支持,進而失去了公眾的關注和認同。從國家大事到民生問題,從政治體制改革到文化大發(fā)展,從醫(yī)患矛盾到就業(yè)問題,公眾可以就任意感興趣的事件或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這些信息往往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媒介不斷擴散,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他人的響應和反饋意見。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動員和公眾集體認同形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媒介公共領域建構研究(09YJC860025)”成果]
①U。Beck,Risk Society Revisited: Theory,Politics and Research Programmes,The Risk
②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London: Sage,2000,p。213。D。Keller,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Post Modern,New York: Routlege,1995,p。231。
③[英]羅杰·西爾弗斯通,陶慶梅譯:《電視與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頁。
④[英]羅杰·西爾弗斯通,陳玉箴譯:《媒介概念十六講》,臺灣韋伯文化,2003年,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