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松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在英語形式方面,雖然學習者進行了多次輸入,但是依然覺得學習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些英語學習者采取回避使用策略,進一步應對模糊性語言形式,進而滿足自身使用英語的便捷性。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輸入作為首要條件,采取措施幫助學習者進行大量有效的輸入,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習者大量輸出,同時可以提升第二語言習效果。專家學者通過組織開展大量的活動,進一步了解輸入、輸出兩者之間關系,以及輸入、輸出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比較典型的代表如: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輸入”理論,以及Swain提出的可理解“輸出假說”等。
對于輸入與輸出理論,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兩類:
(一)不干預理論。Epstein et al、Krashen等是不干預理論的倡導者。在不干預理論中,最為典型的就是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Krashen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方式就是理解分析輸入材料的語義。對于學習者來說,在普通語法的指導下,人們借助“可理解輸入”,可以像學習母語一樣,輕松自然地學習英語。元語言知識在“輸入假設”的引導下,對英語實施監(jiān)測性學習,對學習英語產(chǎn)生的意義一般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對語言形式進行分析。對于學習者來說,可以通過輸出展現(xiàn)自身的現(xiàn)有知識,但是不能將其作為學習英語的必要條件。所以“輸入假設”理論認為沒有必要鼓勵輸出。
(二)干預理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主張干預理論的專家學者彼此之間雖然存在分歧,但是在英語學習是一項信息處理過程方面卻達成共識,干預理論派認為學習英語的本質(zhì)與學習其他知識的過程存在相似性。在習得過程方面,干預理論學者認為英語學習需要進行干預,并且對語言形式的理解給予側重,同時將學習英語作為鼓勵輸出的動因。為此,本文需要澄清干預理論涉及的一些概念:一方面是語言形式的理解與注意。對于英語學習,不干預理論認為依靠下意識無法進行解釋,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注意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輸入向輸出的轉化,并且通過互動,可以進一步暴露學習者自身的不足,通過對語言形式進行調(diào)整,英語學習效果普遍提升。另一方面顯性干預優(yōu)于隱性干預。對于干預形式,通常可以分為隱形反饋和顯性反饋,在效果方面,干預派認為顯性反饋優(yōu)于隱性反饋。引發(fā)學生注意和理解形式錯誤的程度不同,這是隱形反饋與顯性反饋的主要區(qū)別,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的形成,對于隱形反饋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并且不利于學生改正和提高。反之,對于顯性反饋來說,哪里錯、為什么錯等都可以讓學習者知道,同時可以及時幫助學生彌補自身的不足,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一)輸入方式。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輸入往往需要借助輸出才能實現(xiàn)。對于教師來說,讓學生在自然環(huán)境下習得英語,還是有意進行干預,通過哪種方式可以獲得更好的輸出效果,在這方面學者持有不同的意見。一是自然環(huán)境下的輸入。在加拿大的法語學習中,比較成功的模式就是自然環(huán)境下輸入,與本族語學生相比,學習者在學習策略能力和語篇能力方面相差不大,但是沒有明顯提高語法能力,這是因為自然環(huán)境下的輸入忽略了學生的種族意識。二是教師干預下的輸入。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干預性措施,讓學生接受顯性知識,通過顯性知識實現(xiàn)向隱性知識的轉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將知識轉變?yōu)槟芰?,從而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輸出方式。通常情況下,輸出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創(chuàng)造性輸出。在英語學習中,Swain對語言輸出系統(tǒng)進行了深入研究,Swain通過對加拿大法語沉浸式學習方式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輸出假設”理論。二是機械性輸出。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這種理論得到廣泛運用,老師首先傳授語法規(guī)則,然后對學生進行干預操練,這種方式屬于機械性輸出。
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輸入輸出理論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輸入是充分必要條件,英語學習效果往往受輸入方式的影響和制約,如果輸入方式出現(xiàn)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英語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所以,教師采用干預式的輸入方式傳授規(guī)則性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效果。二是對于知識的實踐和應用,在分析英語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高度的關注。為了充分體現(xiàn)知識的價值,需要采取措施,確保學習的知識與環(huán)境、目的與任務保持一致性。為此,在口語交流和書面交往中,學習者通過對語言知識進行熟練的運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強化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才是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通過大量的輸出,可以幫助學習者培養(yǎng)知識技能,同時可以提高英語的學習效果。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這是組織開展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通過英語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今后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中,英語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依據(jù)輸入輸出理論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效果?!?/p>
(一)適當增加英語課堂教學中可理解輸入部分所占的比重。在進行語言學習時,無論處于自然環(huán)境下,還是課堂環(huán)境下,語言學習需要投入大量所謂精力,并且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英語學習與母語學習類似,學習者的語法能力只有在豐富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下才能被充分激發(fā),對于學習者來說,輸入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英語學習效果。為此,在英語教學中,需要適當增加二語輸入量所占的比重,在組織學習時,增加二語的使用數(shù)量。在設置課程時,必須對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對選擇的輸入教學方式進行綜合考量。
(二)適當增加英語課外輸入量。在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增加英語課外輸入量,可以激發(fā)英語學習者的積極性。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需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語言輸入模式,通過豐富輸入渠道,積極營造活躍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大量課外輸入的條件。為此,需要積極開發(fā)課本教程,依托校園網(wǎng)絡平臺,為學生建立視頻資料庫、閱讀文庫等,為學生選擇推薦優(yōu)質(zhì)的課外讀物、網(wǎng)路有聲讀物等,在增加課外英語學習輸入量方面,為學生提供硬件環(huán)境。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的輸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思維方式,豐富英語知識,這是輸入假設的意義所在。反之,對于輸出假設來說,其意義在于,通過另外一種途徑揭示語言習得??梢哉f,輸入、輸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無論在設置課程方面,還是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將輸入和輸出進行結合,進一步提升英語教學質(zhì)量。
[1]管艷紅.輸入輸出理論與大學英語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D].延邊大學,2004
[2]肖亮.輸入輸出理論在高中英語互動課堂教學的應用探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1
[3]叢璐.基于輸入輸出理論的大學英語互動教學模式[D].黑龍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