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岱鈞
(浙江交通技師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5)
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研究
章岱鈞
(浙江交通技師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不斷拓展,這給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眾多挑戰(zhàn),其中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的原因,具體從貨幣需求的穩(wěn)定性以及貨幣供求的可測性下降兩方面展開,進而提出完善貨幣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以及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來改善貨幣供求動態(tài)非均衡的建議性措施。
貨幣;供給;需求;動態(tài);非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不斷拓展,這給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眾多挑戰(zhàn),其中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在對貨幣供求動態(tài)非均衡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建議性措施,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貨幣供求的平衡發(fā)展,從而維護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
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指的是貨幣在流通過程中,供給偏離需求,從而使得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不平衡的一種貨幣流通狀態(tài)。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的程度可以通過偏離率來衡量,偏離率等于貨幣需求減去貨幣供給的差除以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和,然后在乘以100%。因為偏離率一定是大于-1小于1的,所以,當偏離率大于-1小于0時,貨幣的供給大于貨幣的需求,而當偏離率大于0小于1時,貨幣的供給就小于貨幣的需求。
我國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主要表現(xiàn)在貨幣供求的總量失衡和貨幣供求的結構性失衡。其中貨幣供求的總量失衡指的是,貨幣需求小于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大于貨幣供給這兩種貨幣供求失衡的狀態(tài)。而貨幣供求的結構性失衡主要是指,貨幣的需求和供給在總量上保持大概均衡的狀態(tài),但是貨幣的供給結構和貨幣的需求結構卻不匹配,導致貨幣短缺或是局部貨幣供給過剩的現(xiàn)象,而貨幣供給的結構性失衡表現(xiàn)在商品市場上就是商品和生產要素之間供過于求或求過于供的情況。
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主要是由貨幣需求的穩(wěn)定性以及貨幣供求的可測性下降造成的,這就增加了貨幣供給與需求的不確定性,而貨幣供求動態(tài)的非均衡也就成了一種經濟常態(tài)。這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2.1貨幣需求穩(wěn)定性以及可測性下降導致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
貨幣的需求指的是人們愿意以貨幣形式保存的財富的數量,而貨幣的需求受人們的實際收入、商品的價格水平、價格指數以及利息率等因素的影響,比如說人們的收入越高、支出水平也就越高,從而需要的貨幣數量也就越多,可見貨幣需求與實際收入呈同方向變化。而對于利率來說,利率越高,人們越不愿把大量貨幣放在手中,對貨幣的需求量就越小,所以貨幣的需求與利率是呈反向變化的。而在我國,政府的調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貨幣供求的自我調整,這主要體現(xiàn)在政府的價格控制和匯率定制以及對價格浮動范圍和交易幣種的限制等方面。這些都直接降低了貨幣需求的穩(wěn)定性和可測性,進而導致貨幣需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
2.2貨幣供給的可測性下降導致貨幣供求的動態(tài)非均衡
在我國,市場經濟處于轉型的新時期,在國際市場金融不斷深化和創(chuàng)新的影響下,我國的商業(yè)銀行對央行資金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出現(xiàn)庫存現(xiàn)金被其他資產所代替的現(xiàn)象。同時,貨幣供給的主體不斷擴大,這些經濟主體對央行進行基礎貨幣供給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大大降低了貨幣供給的可測性。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我國對外經濟不斷拓展,國際資本流動性增強,使我國的貨幣供給受到外國相關政策的影響。比如,我國在進出口貿易中,由于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tài),使得人民幣不斷升值,我國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的貨幣供給受貨幣供給內在性的影響,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的出現(xiàn),收益率的提高,使銀行或居民降低儲蓄和存款,從而導致現(xiàn)金存款比率、超額存款準備金以及定期存款比例都相對降低,這嚴重影響貨幣供給的可測性。比如,我國銀行體系把貸款投入到貨幣流通中去,不少銀行出現(xiàn)不良貸款等問題,造成商業(yè)銀行內部出現(xiàn)虛增貨幣的現(xiàn)象。
3.1完善貨幣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
完善貨幣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是一個長期的挑戰(zhàn),需要結合國家的基本國情,把握當前經濟發(fā)展的大方向。對我國來說,實行匯率的管制是由我國的基本經濟結構以及對外經濟的發(fā)展水平所決定的。然而,隨著國際資本市場流通的不斷加大,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為緩解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壓力,國家要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范圍,同時要配合相關的信貸和財政政策來完善貨幣市場的形成機制,三管齊下,循序漸進。
3.2推進貨幣市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推進貨幣市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實際上是降低國家對利率的控制程度,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利率水平,而國家只是控制基準利率,從而間接指導和調控宏觀市場經濟。在我國,利率和資本的基本流動都受國家管制,而國家對利率的管制離不開相關貨幣政策的推行,但貨幣政策的推行受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預見和決策能力的影響,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滯后性,這嚴重制約市場價格對貨幣失衡的調整。
要積極推進利率的市場化進程,通過市場化利率,真實地反應市場的供求狀況,同時為國家進一步調控宏觀市場經濟提供依據,從而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貨幣供求的均衡。
主要參考文獻
[1]范從來.中國貨幣需求的穩(wěn)定性[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6).
[2]袁志剛.中國經濟的非均衡表現(xiàn)[J].學術界,2009(1).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4.118
F832.5
A
1673-0194(2015)14-0152-01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