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霞 王 瑩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4)
?
ESP在國內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吳艷霞 王 瑩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4)
Nunan ( 2001)[1]把課程設置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分析學習需求, 確定教學目標, 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測評方式。本文將依據Nunan(2001)對課程設置過程的劃分,從需求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評方式五個方面對ESP在國內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回顧和分析,以期推動我國ESP教學向縱深發(fā)展。
需求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評方式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并根據學習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財經英語、醫(yī)學英語、工程英語等。國外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Barber(1962)、Halliday(1964)、Herbert(1965),以及Ewer & Latorre(1969)等人可以說是60年代國外ESP研究的典型代表。經過近50年的發(fā)展,國外的ESP研究范圍較最初有了顯著擴展,研究領域涉及到ESP分類(Hutchinson,1957)、需求分析(Stapa,2005)、教材設計(Rahman,2008)、師資培訓(Kone,2007)、教學方法(Arani,2005)、評估測試(Noordin,2005)和語料庫研究(Milizia,2007)等多個方面。ESP教學研究經歷語域分析、修辭或篇章分析、目標情景分析、技能分析,進入以需求分析為中心的階段。目前國外的ESP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因此研究國外尤其是英美ESP教學現狀對我國正在進行的ESP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ESP教學引入我國,國內的ESP教學歷經了30多年的發(fā)展。80年代介紹ESP教學的文章只有寥寥幾篇(伍謙光,1980;張義斌,1985)。進人90年代以后,國內探討ESP理論和教學的文章才日漸增多(范誼,1995;程世祿等,1995;趙雪愛,1999),但這些文章也大多局限于對國外ESP的起源、概念、分類的介紹,很少論及理論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困難,實證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到21世紀ESP研究在國內蓬勃興起,研究領域和范圍涉及ESP的性質和范疇(秦秀白,2003)、ESP與大學英語的關系(蔡基剛,2004)、教學方法(曾雄,2002)、教材建設(劉慧莉,2003)、師資培訓(陳冰,2005)、ESP語料庫構想(陳明瑤,2000)、ESP最新發(fā)展的介紹(嚴明等,2007)、以及實證性研究(羅毅等,2008)等多個方面,ESP的研究領域和范圍更為廣泛和多元,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國內ESP發(fā)展過程的不足(秦秀白,2003;羅毅等,2008)。為了推進ESP發(fā)展的進程,2010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外研社聯合創(chuàng)辦了學術期刊:《中國ESP研究》,致力于ESP理論與教學研究。
本文將以CNKI文獻總庫里的14種外國語類核心期刊以及《中國ESP研究》上的文章為研究對象,討論1979-2014三十多年間國內ESP的研究狀況,下面我們將依據Nunan(2001)對課程設置過程的劃分,從需求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評方式五個方面對我國ESP研究的發(fā)展和現狀進行回顧和分析。為獲得較全面的檢索結果,筆者分別檢索了“ESP”、“專門用途英語”、“特殊用途英語”3個關鍵詞,剔除重復的和不相關的,共得到相關文章75篇。關鍵詞檢索結果統(tǒng)計如下(見表1)。
表1 關鍵詞檢索結果統(tǒng)計表
從表可以看出:(1)30年間,ESP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2)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國外理論的引介階段,研究主要采用“ESP”的提法,2000年后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投身這一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專門用途英語”提法逐漸增多,“ESP”和“專門用途英語”兩種提法并行存在。下面筆者根據研究主題,分別對其特點進行簡要評析。
表2 不同研究主題文章數量統(tǒng)計表
從表2可以看出,在研究主題中,綜合研究類文章所占比例最高(41%),而教學目標文章所占份額最小(0%),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近30年來國內ESP研究的概況:1)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論述較多,研究相對成熟;2)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作為單獨的研究對象涉及較少,往往被放在綜合研究中進行論述。其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測試作為獨立的對象,開始引起學者的關注;3)其他主要涉及教材建設、師資培訓以及語料庫在ESP中的應用研究。下面我們將分別對五個研究主題展開介紹。
(一)需求分析
在ESP教學領域,研究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需求分析是確保ESP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雖然對于“需求”的定義人們還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仔細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標情景分析”(Robinson,1991)[2]?!澳壳扒榫啊奔粗笇W習者開始ESP課程學習前,原有的語言程度和對下一階段學習的要求和期待?!澳繕饲榫啊笔侵笇W習者未來工作的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要求以及學習者對待這種需求所持的態(tài)度。完善的需求分析應該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筆者分別以①“ESP”+“需求(分析)”、②“專門用途英語”或者“特殊用途英語”+“需求(分析)”和③“行業(yè)英語”+“需求(分析)”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得到12篇和需求(分析)相關的文章。仔細研讀文獻可以發(fā)現,大多數研究側重論述需求分析的意義(管春林,2005)、介紹需求分析存在的理據(范誼,1995)、列舉需求分析的分類(束定芳,2004)以及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課程模式研究(蔡基剛,2012)。近幾年開始出現少數需求分析的實證研究,其中關注學習者的個人需求的有劉延秀、姚孝軍(2004)、潘之欣(2006)、趙慶紅等(2009);關注社會或專業(yè)的客觀需求的有李萌濤、龔立(1994)、傅政等(2001)、黃萍、郭峰(2011)。下面對需求分析中研究比較成熟的幾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根據Hutchinson & 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式,ESP學習者的需求可以劃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任榮政、丁年青(2012)[3]認為前者指ESP學習者通過學習最終要達到的狀態(tài)或水平,因此這一需求與ESP教學的目標相對應;后者則指學習者為實現目標需求所需學習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與其相對應的是ESP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具有導向性作用,決定了教學過程的其他要素。ESP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能力(蔡基剛,2012)[4]。國內外知名高校的ESP教學基本都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日本四所高校的ESP教學目標: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各自專業(yè)領域內的英語研究和交流能力(張文友,2001)[5]。復旦大學的學術英語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術英語能力,以便使他們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研究。清華大學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旨在為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國際交流提供支撐”(蔡基剛,2012)。
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訓練學生聽英語專業(yè)課程、閱讀專業(yè)文獻的能力,撰寫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和摘要的能力,進行科研成果匯報的能力,以及參加學術討論的能力等等(Alexander,Argent & Spencer,2008)[6]。ESP的教學內容可以從低到高劃分為3個層次:詞匯與語法、語篇與體裁、策略與技能(任榮政、丁年青,2012)。
第一個層次:詞匯與語法。ESP詞匯教學的重點是專業(yè)術語。這是因為,專業(yè)術語本身復雜、生僻,在專業(yè)領域內具有特定意義,單純掌握其一般含義是遠遠不夠的。語法方面,專門用途英語有大量使用被動句和名詞性短語、句式結構相對復雜等特點。因此,在ESP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對ESP的語法特點進行一定的剖析。第二個層次:語篇與體裁。分析句子之間的銜接、段落結構以及整個語篇,能幫助學習者理解ESP語篇是如何傳遞特定意義的。同時,將體裁分析理論引入ESP教學領域,能夠幫助學習者充分理解語篇的建構與組織模式,從而進行有效的交流(任榮政、丁年青,2012)。第三個層次:策略與技能。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僅靠單純的語言知識教學不足以幫助學習者完成實際的語言任務,只有切實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應用技能與策略,才能最終改善其在語言應用上的表現。因此,ESP教學還應該從語言的表層形式向深層形式過渡,有意識地加強學習者語言技能的鍛煉與培養(yǎng)。
關于ESP的具體教學內容又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語言共核理論和專業(yè)針對性理論。前者主張打破專業(yè)界限,以ESP交際的一般規(guī)則和通用技巧為主要授課內容。另外一派學者則提倡開展更有專業(yè)針對性的ESP教學(Flowerdew & Peacock,2001)[7]。陳冬純(2001)[8]又將有針對性的ESP教學的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關于專業(yè)理論知識的語言訓練和關于專業(yè)實踐知識的語言訓練。
(三)教學方法
據上所述,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專門性,所以我們必須采用特定的教學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目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語法翻譯法。受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目前國內的ESP教學大多采用學生閱讀外文原版專業(yè)教材、教師通過分析語法及翻譯等進行講解的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長處是,學生語法概念比較清楚,有利于培養(yǎng)閱讀和理解能力。但因為過于強調語言輸入的作用,忽視了學習者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輸出訓練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意義(任榮政、丁年青,2012)。導致學生缺乏語言交際能力。第二個階段是交際教學法(功能意念法),即建立在功能語法和社會語言學理論基礎上的交際法。在交際法的基礎還上產生了任務型教學法、內容教學法和合作教學法。汪家麗(1995)[9]總結了交際法的精神:交際優(yōu)先于其它語言行為方式;用功能意念大綱代替語法結構大綱;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在交際過程中進行教學,學員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強調學員應積極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第三個階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Hutchinson和Waters,1987)[10]。這種教學法使語言表層結構不再是語言教學的重點,人作為一種具有認知能力的動物在使用語言時的思維活動過程得到了更多關注。在這種方法中,“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孫秋丹等,2003)[11]。同時,Tim Johns & Florence Davies(1983)[12]根據閱讀文章的目的,提出了兩種對比鮮明的方法:語言點閱讀法和信息閱讀法。前者閱讀為了獲取語言知識,而后在閱讀為了獲取信息。在ESP教學實踐中,我們應針對ESP學科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綜合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四)測評方式
相對于ESP教學,ESP測評在國內的研究則剛剛起步。ESP語言考試(testing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TLSP測試)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ESP理論后出現的。根據Douglas(2000)[13],TLSP測試是語言測試的一個分支,其測試內容是基于對專門用途英語使用情況的分析,測試任務真實反映特定專業(yè)中英語的使用情況。因此,制定ESP測評規(guī)范的關鍵問題在于確定測試的內容和任務上。為準確測量考生語言能力,測試內容和任務必須與真實工作中使用的語言一致。這就是TLSP測試的兩個特征:專業(yè)的針對性和任務的真實性。ESP課程的測試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內部評估,二是外部評估。內部評估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的掌握程度;外部評估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在實際交際中運用所學語言技能的能力。內部評估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做試卷,而外部評估的常用手段有問卷、調查表、面試、試卷、參與式討論、跟蹤調查等等(王穎、周平,2006)[14]。具體說,測試他們能否聽懂英語講課,能否用英語汲取專業(yè)信息、寫摘要、綜述和論文、進行學術交流等。任務型語言測試的發(fā)展和完善為更好實現ESP測試的真實性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前景。任務型語言測試主要特點是以類似于真實生活情景的任務作為測試的中心項目,以完成具體任務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使得測試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受試在具體語言情境中使用專門用途英語的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對高等教育提出了今后10年任務:“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明確專門用途英語的需求,有助于ESP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測評方法,悉心研究ESP的歷史和現狀,有利于獲得上述五個方面的最佳平衡。
[1] Nunan,D.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Robins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3]任榮政,丁年青.ESP教學“5W1H”要素分析[J].外語界,2012(2):59-60.
[4]蔡基剛.從日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看我國外語教學目標調整[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1-5.
[5]張文友.日本英語教育的改革動向[J].外語界,2001(5).
[6]Alexander,O.,S.Argent,& J.Spencer,2008,EAP Essentials:A teacher's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Reading:Garnet Publishing Ltd.
[7]Flowerdew J & Peacock M.Issues in EAP:A preliminary perspective[A].In Flowerdew J & Peacock M( eds.).Research Perspective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陳冬純.提高21世紀大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對專業(yè)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1(2):34-35.
[9]汪家麗.運用交際法培養(yǎng)ESP學員的交際能力[J].外語界,1995(3):44-45.
[10]Hutchinson T &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1]孫秋丹,張健,董哲.專業(yè)英語教學探索——計算機與網絡的應用[J].外語界,2003(2):29-33.
[12]Johns,T.and Davies,F.1983,"Text as Vehicle for Information:the Classroom Use of Written Text In Teach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in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Vol 1,No,1.
[13]Douglas,D.Assessing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Theory and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4]王穎,周平.普通用途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異同之比較[J].山東外語教學,2006(5):40-42.
2014-12-19
本文為江西省育廳課題“構建大學生全真聽力語料庫,進行多模態(tài)聽力教學”(JXJG-12-9-16)和江西中醫(yī)藥大學課題“教師知識庫理論指導下的ESP教師跨學科合作教學培養(yǎng)模式實證研究” (2013jzyb-3)的階段性成果。
吳艷霞(1977- ),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研究,中醫(yī)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