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琴
(安徽經(jīng)濟管理學院 社會與公共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信息與文化·
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的“二律背反”
王雅琴
(安徽經(jīng)濟管理學院 社會與公共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是伴隨大眾文化的興起而產(chǎn)生的文化心理反應。一方面,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語境中,表面上看大眾成為文化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的主體,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呈現(xiàn)出大眾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眾文化自身的特性:資本的運作、商品化和現(xiàn)代技術的力量,使得大眾文化心理在不斷地重復和規(guī)范之中形成了漸趨相同的單一化模式,最終形成了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領域的“二律背反”。這種現(xiàn)象從實質來看是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中個體自由導向和社會強制之間的結構性沖突,是不同“場域”的爭奪。
文化心理;二律背反;大眾文化;求異;求同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列舉并論證了四對同樣正確的“純理性”的相互矛盾的思辨綜合判斷,他稱為四個“二律背反”。 在此基礎上黑格爾指出了二律背反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雖然康德和黑格爾對“二律背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人類的認識層面,但“二律背反”的理論具有哲學思辨性和指導性。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社會實踐以及文化、藝術等領域存在著既沖突又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它們按照各自的存在規(guī)律和原則客觀存在著,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這種具有沖突性質而又同時存在并相互影響的“二律背反”現(xiàn)象并不少見,特別是在文化領域中。在現(xiàn)代世界文化漸趨融合的發(fā)展進程中,多元文化的輸入和交融不僅豐富了現(xiàn)代文化的內(nèi)容和層次,而且在文化的主體——“人”的身上呈現(xiàn)出變化。特別是在大眾文化興起之后,處于社會文化最深層次的文化心理也呈現(xiàn)出“二律背反”的現(xiàn)象?,F(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的“二律背反”表現(xiàn)為:文化個性的“異化”和文化個性的“同化”,具體來說就是指一方面大眾追求文化多元化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在不斷追求個性中卻又形成了漸趨相同的單一化文化心理。從邏輯層面上看,這是一個相互背離甚至相互抵牾的對立關系。它們之間本不應該同時存在,更不會相互影響,但在文化心理領域中,這種看似對立沖突的關系卻成為一種“二律背反”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大眾文化心理中個體自由導向和社會強制之間的結構性沖突。
文化心理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人”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對一定文化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和相應的行為模式,在這其中有三個重要元素:文化的主體(人)、文化語境和文化行為。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中大眾、大眾文化和文化行為三個部分對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中的“二律背反”也是圍繞這三個元素來展開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根深蒂固,人的生命本能和個性追求也受到壓抑和禁錮。文化心理學認為中西方的文化心理有諸多差異,往往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兩種維度。當民族文化中將集體的目標和利益凌駕于個人的目標和利益之上,這就是集體主義;相反,如果個人利益被認為比集體利益更重要,則為個體主義??缥幕睦韺W家特里安迪斯認為,集體主義文化多見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個體主義多見于北美和西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中集體主義顯然要高于個體主義,這意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要求人們更加注重自律,更注重外在的和諧和自我的犧牲,個人價值屈從于社會標準。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文人所產(chǎn)生的抑郁和不得志表面上看是個人理想的無從施展,事實上卻是自我對社會、對國家的奉獻沒有得到認可,而并不是真正的個性舒展和表達,曹植也好、徐渭也好,中國歷史文化中這種個人政治理想未能得到認可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然而進入大眾文化領域之后,文化語境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也開始被顛覆,個性和自我的表現(xiàn)逐漸沖越傳統(tǒng)文化的藩籬,成為現(xiàn)代文化的主流。
經(jīng)濟是社會發(fā)展的永動力,探求任何文化現(xiàn)象的變化都必須認清經(jīng)濟的作用。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形成文化心理追求個性表達的本質原因。在物質貧乏、政治高壓的年代,大眾是無法成為文化接受的主體的,更不會擁有文化行為的主動權。大眾文化的興起首先就是與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在其《社會學》中提出:“文化是國家、民族或群體所共同的符號、價值觀和規(guī)范,以及相應的物質形式。”[1]87
在當前文化研究中,大眾文化的概念并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這不僅表現(xiàn)在對大眾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提法,而且表現(xiàn)在對“大眾文化”這一說法是否合理的爭論上,比如姚文放就提出以“審美文化”代替“大眾文化”更為合理,并提出“審美文化學”。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的文化研究中,“大眾文化”的提法更合乎人們對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的“鄙棄”,對“大眾”一詞的青睞。精英文化、主導文化和大眾文化成為當下文化的三足。大眾文化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主導文化霸占文化領域的壁壘,“大眾”一詞被青睞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人們對文化個性和文化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豐富時代的一種文化自由的心理表征。就如在廣告領域,“Nothing is Impossible (沒有什么不可能)”“Just Do It (想做就做)”“一切皆有可能”等這些宣揚個性和自由的廣告詞要遠比“源自500年的傳統(tǒng)工藝”這樣的廣告詞更容易被青年大眾(大眾文化的主體)所接收和追捧。對個性的表達和自我欲望的釋放是消費文化時代普遍被社會接受并認同的一種現(xiàn)象,大眾文化的興起使得這種個性追求走向極致,人們甚至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說法,大眾文化不斷地顛覆陽春白雪式的精英文化。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第二代領導人,斯圖亞特·霍爾則將信息的傳播分成四個環(huán)節(jié):生產(chǎn)、流通、分配/消費和再生產(chǎn)。“傳播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主客體對立意義上的單一面,而是一種主體間性。傳播過程還要考慮傳播者和受眾者雙方的社會關系、差異性和多元性”[2]。在其著名的編碼/解碼模式中,他將“意識形態(tài)編碼的文化形式和受眾的解碼戰(zhàn)略聯(lián)系了起來”[2]。大眾接受信息的過程并不是一個被動地接受過程,而是多樣甚至是積極建構的一個信息再生產(chǎn)過程。正因為如此,信息包括文化(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一種信息的傳達)才具有了獲得個性的可能,而這也正符合了現(xiàn)代大眾文化“求異”的心理追求。這也就能合理解釋當下文化傳播中各種網(wǎng)絡上興起的評論。這些評論往往不合乎傳統(tǒng)評論的規(guī)則,對同一個文化現(xiàn)象可以有不同甚至是相異的理解和闡發(fā),而這種在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不容存在的“個性化”表達在大眾文化中不僅被寬容對待,而且是被鼓勵和強調。如在新聞評論中出現(xiàn)的“社論批評”是社論專版刊發(fā)的對本報社論進行質疑、批評、補充的稿件。這類評論往往刊登就某一特定新聞現(xiàn)象意見不同甚至是相異的觀點,如2004年7月11日《新京報》上發(fā)表社論《建議中小學為外來子女預留學位》,7月15日則發(fā)表《預留學位不如“另辟蹊徑”》提出不同意見;7月19日發(fā)表《公民參與式公共管理的基礎》,認為北京房山區(qū)成立低保評議小組,對低保的相關標準、政策和結果進行公示,是讓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有益嘗試,20日則發(fā)表《“低保公示”合適嗎?》的質疑文章。這種形式不只是引起爭鳴、探索真理,更在于打破了傳媒與大眾之間的單向傳播模式,傳媒主動放棄了觀點的壟斷地位和絕對話語權,主動與大眾碰撞交流、平等對話??梢哉f,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領域中,人們追求個性和自我表達的取向不僅被社會所接受,而且是在被大力鼓吹。
在經(jīng)濟的推動、大眾走向文化主體的文化語境中,文化個性的“異化”心理追求被無限放大和鼓吹,大眾文化似乎成為文化個性的代名詞,而在大眾文化中產(chǎn)生的文化心理也被譽為是自由和個性化的,甚至被認為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心理。但大眾文化的這種“異化”心理卻不時被研究者們質疑。在被認為是個性化的大眾文化中,這種文化心理是否是真正的個性心理表現(xiàn),是否真正展現(xiàn)了不同的心理追求和審美旨趣?事實上,表面上看似乎善于表達自我的大眾文化在心理層面上并未真正做到個性和自由的追求,相反,卻形成了文化個性的“同化”心理追求,最終形成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的“二律背反”。
現(xiàn)代大眾文化個性的“同化”心理追求表現(xiàn)為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語境中,人們看似不同的心理指向,卻形成了較為一致,甚至是雷同的心理追求,從某種程度上看,人們關注和評論文化的方式和標準,甚至得出的結論在不斷地趨向一致。從宏觀文化心理層面上看,這種一致性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它不僅作為現(xiàn)有的文化心理的結果出現(xiàn),而且以文化心理形態(tài)成為新的文化心理的背景和傳統(tǒng)。
文化心理結構是人們在一定社會物質和文化條件下形成的表現(xiàn)共同文化的思維、行為模式。大眾文化最初產(chǎn)生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以及費克斯等人都對大眾文化有過較為深入的探討,但觀點卻不盡相同。法蘭克福學派將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的伴隨生產(chǎn)的商品化和媒介的技術化而形成的“大眾文化”稱為“文化工業(yè)”?;艨撕D桶⒍嘀Z在“文化工業(yè):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1947年)一文中提出“文化工業(yè)”的說法,認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具有大工業(yè)的特征。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文化工業(yè)時代的文化消費是建立在物質消費基礎上的藝術消費,馬爾庫塞則認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是對人的“消費控制”。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眼中, “文化工業(yè)”就像是一個過濾器,在資本的力量下,文化成為一種機械生產(chǎn)的結果,具有復制性、商品化,其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了形式雷同、風格一律的藝術品。法蘭克福學派從藝術和哲學價值評判的雙重角度提出大眾文化中的“大眾”并不是真實的“大眾”,而是被商業(yè)力量操控的受眾,他們并沒有自主權和創(chuàng)造力,缺乏情感和藝術價值,只是文化工業(yè)操縱和欺騙的一種手段,是穩(wěn)定現(xiàn)行秩序的“社會水泥”。
金元浦給大眾文化下的定義充分體現(xiàn)大眾文化特性:“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yè)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xiàn)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chǎn)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tài)來籌劃、引導大眾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tài)?!盵3]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闡述是針對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文化產(chǎn)品,但同樣適合以現(xiàn)代傳媒為介質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和現(xiàn)代工業(yè)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狀。在大眾文化中,商品化和現(xiàn)代技術力量的融合并形成勢力是大眾文化單一、復制、缺乏個性的主要原因,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即是現(xiàn)代媒介的格式化作用[4]。大眾文化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大規(guī)模復制文化產(chǎn)品,以鼓吹大眾消費為目標,以標準化、格式化、商品化的文化形態(tài),以工業(yè)的制作方式形成文化產(chǎn)品,完全忽視,甚至壓抑和抹殺大眾的個性化表達,從大眾情感角度來說形成的是“快感高于一切”,從文化工業(yè)角度看是赤裸裸的商業(yè)價值追求。費克斯積極發(fā)掘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認為大眾文化在產(chǎn)生中也并非完全失去力量,仍有接受者即大眾的積極參與和制造。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所提出的“解碼”的積極創(chuàng)造。費克斯則認為大眾“對文化工業(yè)的產(chǎn)品加以辨識,選取其中一部分而淘汰另一部分”[5]154。
如果說在大眾文化中,這種單一和復制的特性并不完全被接受,還存在一定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那么在大眾文化心理中,這種“求同”的心理趨向則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一方面面對大眾文化的文化現(xiàn)狀,文化心理必定深受文化工業(yè)的影響,在不斷強化和標準化模式的運作下形成相對單一的文化心理,因為文化心理面對的是文化現(xiàn)實,是在一定文化語境中形成的相應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文化心理更為主觀,更加根深蒂固,在拜物教盛行的當下,大眾文化宣揚和鼓吹個性,卻將個性扼殺,大眾文化心理在這種宣揚之中完全被欺騙和麻痹,不僅失去了辨別標準和自我價值判斷,而且積淀成潛意識,被不斷地“洗腦”。正因為如此,法蘭克福學派借助心理分析的方法認為,“大眾文化對人們的控制并非僅限于表面的謊言欺騙和道德灌輸,而是深入到心理的層面,甚至無意識的深層,因而其控制不但是全面徹底的,而且也是非常隱蔽的”[6]。在長期的重復和復制之下,大眾的審美素質和鑒賞能力逐漸萎縮,對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停留于口唇期的單純“吮吸”。在這種文化心理背景下,大眾文化心理逐漸形成較為單一和模式化的觀念傾向、審美標準、價值判斷,甚至情感情緒。
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傳播過程中,雖然人們對文化做出的反應和接受具有“異化”的特征,但由于面對的是相同的、復制的、單一的文化內(nèi)容,在經(jīng)濟的內(nèi)推中,在商品化的模式中,在市場的運作中,個體的自主性和審美傾向被“不由自主”地推向同一個審美標準和模式,看似異常豐富的個性表達卻傳達出相似的意見、看法,那些真正具有個性的評介和接受卻在不斷的文化選擇行為中被過濾和遺忘。因此,現(xiàn)代大眾文化個性“異化”的心理追求在某種程度上看似具有個體性的、主觀的、過程的,“同化”的心理追求看似具有集體性的、客觀的、結果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心理學上,對立或者排斥的矛盾雙方在對抗中相互融合吸收,甚至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領域中,這兩種看似“二律背反”的現(xiàn)象卻同時存在,并相互影響。布迪厄提出“場域”的概念,認為一個社會被分割成許多不同的場域,在這些不同的場域(已經(jīng)結構化了的一些場所)進行一些為了特定目標的競爭?!拔幕且饬x爭奪的場域,媒體文化是公共空間和斗爭場域,意義在表征系統(tǒng)內(nèi)運轉,民族文化、民族身份在差異破碎的文化中建構”[7]188。由此可見,文化領域包括文化心理的爭端實質上是不同意義場域的斗爭,理解了文化表征和文化心理的深層底蘊也就能理解現(xiàn)代大眾文化心理中這種“二律背反”的心理現(xiàn)象了。
[1] [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雅琴.大眾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斯圖亞特·霍爾的理論視角[J].綏化學院學報,2013,(6):28-32.
[3] 金元浦.定義大眾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1-07-26(01).
[4] 韓大強.大眾文化的狂歡與精英文化身份的焦慮[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6(6):111-115.
[5] 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6] 尤戰(zhàn)生.大眾文化與心理控制———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的心理學維度[J].山東社會科學,2003,(5):79-81.
[7] 武桂杰.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責任編輯:韓大強)
Analysis of Antinom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Modern Mass Culture
WANG Yaqin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Anhui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efei 230031, China)
Psychology of modern mass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caused by the rise of mass culture. In modern popular culture context, it seems that the public is the main cultural creators and recipients, and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larger, showing a popular pursuit of cultural pluralism and rich psychological. But actually mass cultural psychology has formed a single mode of the same cultural psychology gradually by constant repetition in the power of capital oper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modern technique. At last it forms "antinomie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mass culture psychology. This phenomenon is the structural conflicts in modern mass cultur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force between the guide, and a fight in different fields as well.
culture psychology; antinomies; mass culture; for the difference; for the same
2014-12-10
2013—2014安徽經(jīng)濟管理學院青年項目 (YJKT1314Q08);安徽省2014年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王雅琴 (1980-),女,安徽舒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審美文化 。
G02
A
1003-0964(2015)02-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