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嘉靖朝江南匠籍進士考錄

      2015-02-28 09:28:32
      文化學(xué)刊 2015年8期
      關(guān)鍵詞:直隸進士

      黃 健

      (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上海 200433)

      明嘉靖朝江南匠籍進士考錄

      黃 健

      (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上海 200433)

      明代的戶籍制度自洪武年間確立起直至明朝滅亡也未曾消亡,清朝因襲損益,結(jié)合少數(shù)民族特點建立自己的制度。關(guān)于匠籍制度本身的研究成果頗夥。本文以江南為考察核心,詳細考錄了嘉靖朝匠籍進士,分析江南匠籍士人在嘉靖一朝的科考情況、籍貫分布等,對具體人物依據(jù)材料進行考索。

      嘉靖朝;科舉;匠籍進士

      據(jù)錢茂偉先生統(tǒng)計,有明一代276年間共開科89次,取進士二萬余名,題名碑錄中有戶籍記載者77科,共取中進士24184名,其中包括匠籍進士854人,[1]約占總數(shù)3. 5%。[2]明襲元舊,將工匠編入“匠籍”。從明早期開始,工匠便已開始逃亡,但直至清朝順治年間匠籍制度才真正被廢除。①《皇朝文獻通考》卷二一《職役》載:“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軍籍,醫(yī)、匠、驛、灶籍,皆世其業(yè),以應(yīng)差役。至是(順治二年)除之。其后民籍之外,惟灶丁為世業(yè)?!鼻叭擞懻撁鞔鷳艏闆r論著頗多,但本文只單論匠籍,故不牽涉具體“戶”“籍”之含義,②相關(guān)研究有:王毓銓:《籍·貫·籍貫》,《文史知識》,1988年第2期;《明朝的配戶當(dāng)差制》,《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1期;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373頁;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第156~170頁等。從科舉材料可以看出,明代各戶籍之間關(guān)系是平行的,故不論匠戶在明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境況如何,本文擬就嘉靖朝題名碑錄與登科錄所載之匠籍進士,結(jié)合其他材料對嘉靖朝江地區(qū)匠籍進士進行分析、考察。

      一、嘉靖朝匠籍進士之概況

      嘉靖一朝在明代對工匠生活有重要的改革措施,即準許班匠以銀代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工部題準:“行各司府:自本年春季為始,將該年班匠通行征價類解,不許私自赴部投當(dāng)。仍備將各司府人匠總數(shù)查出:某州縣額設(shè)若干名,以舊規(guī)四年一班,每班征銀一兩八錢,分為四年,每名每年征銀四錢五分……”[3]嘉靖以后,占全國工匠百分之八十的班匠已基本上得到可以工作的自由。[4]

      嘉靖一朝共開設(shè)科舉15次,取匠籍進士225名,平均每科15名,其他朝代有戶籍記載科數(shù)52次,匠籍進士數(shù)576名,平均數(shù)僅為11,可以看出嘉靖朝較其他時期所取匠籍進士比例更大。嘉靖一朝進士數(shù)統(tǒng)計如表1所示,且可根據(jù)表1繪制出圖1。

      表1 嘉靖朝進士數(shù)統(tǒng)計

      圖1 嘉靖朝匠籍進士變化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嘉靖朝所取之匠籍進士圍繞著15這個數(shù)上下小幅度波動。若將匠籍進士數(shù)與錄取進士總數(shù)進行比較,可得出圖2。

      圖2 匠籍進士數(shù)與總進士數(shù)

      由上圖可知,匠籍進士數(shù)與錄取總數(shù)呈正比關(guān)系,縱使嘉靖皇帝常年輟朝,然而有賴于制度的完備,科考并未因皇帝的怠政而受到太大影響。

      二、江南地區(qū)匠籍進士分布

      在對嘉靖朝匠籍進士總體分析的基礎(chǔ)上,后文將著重對江南地區(qū)匠籍進士進行分析。關(guān)于“江南”的概念,學(xué)者已多有論及,本文所論之“江南”以馮賢亮老師《明清江南地區(qū)的環(huán)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一書中關(guān)于“江南”的定義,即“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及其周邊地區(qū),包括明清時期的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與太倉直隸州的全部,以及鎮(zhèn)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余杭、海寧二縣”[5]為依據(jù),根據(jù)上文統(tǒng)計整理,嘉靖朝江南匠籍進士共48人,其籍貫分布如表2。

      表2 嘉靖朝江南匠籍進士籍貫分布

      從表2可以看出,江南的匠籍進士主要集中在嘉興、蘇州兩府,共34人,所占比例較大。這一地區(qū)自唐宋時期起手工業(yè)發(fā)展就優(yōu)先于其他地區(qū),明朝立國,確定匠籍制度,江南許多工匠即入匠籍,盡管后代不一定從事工匠勞作,但這一戶籍制度卻保留下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許多地方走向手工業(yè)、農(nóng)業(yè)相結(jié)合的生產(chǎn)道路,反過來也促進商品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

      三、江南地區(qū)匠籍進士分年錄考

      嘉靖朝42位江南匠籍進士,第一位即是嘉靖二年登第的鄭曉,之后進士及第有卜大同、卜大有、卜大順,戚元輔、戚元佐,戈九章、戈九籌等,現(xiàn)將名錄列為表3。

      表3 嘉靖朝江南匠籍進士名錄

      年份 姓名 籍貫嘉靖十一年(1532)錢亮 直隸鎮(zhèn)江府丹徒縣嚴寬 直隸鎮(zhèn)江府丹徒縣朱懷干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嘉靖十七年(1538)吳崑直隸蘇州府吳江縣陳鎏 直隸蘇州府吳江縣嘉靖二十年(1541)謝應(yīng)徵 直隸松江府華亭縣卜大同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郭惟清 武功中衛(wèi)匠籍直隸昆山縣人張情 直隸蘇州府昆山縣嘉靖二十三年(1544)吳崑直隸蘇州府吳江縣陳鎏 直隸蘇州府吳江縣卜大同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郭惟清 武功中衛(wèi)匠籍直隸昆山縣人張情 直隸蘇州府昆山縣嘉靖二十六年(1547)顧柄 直隸蘇州府常熟縣張勉學(xué) 直隸蘇州府長洲縣彭輅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卜大有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嘉靖二十九年(1550)欽拱極 直隸蘇州吳縣匠籍,太倉州人湯日新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呂焯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錢鑄 順天府大興縣匠籍,直隸吳縣人王杰 浙江湖州府烏程縣

      年份 姓名 籍貫嘉靖三十二年(1553)吳邦楨 直隸蘇州府吳江縣祝世廉 浙江杭州府海寧縣吳承燾 直隸蘇州府吳江縣戚元輔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卜大順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盛周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燕仲義 直隸蘇州府吳縣張書紳 直隸蘇州府常熟縣嘉靖三十五年(1556)陳所學(xué) 浙江嘉興府海鹽縣夏時 直隸松江府華亭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顧名世 直隸松江府上??h戈九籌 錦衣衛(wèi)籍蘇州府吳縣人張士純 浙江湖州府安吉州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元佐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嘉靖四十四年(1566)葉朝陽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

      現(xiàn)據(jù)有史料者,考其事跡,史無文載則從缺。

      鄭曉,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六十八歲。字窒甫,海鹽武原鎮(zhèn)人。明嘉靖元年鄉(xiāng)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兵部職方主事,著《九邊圖志》,名噪一時,以爭“大禮”遭廷杖。張孚敬執(zhí)政,欲改置翰林及言路,曉皆不應(yīng),父憂歸里,久之不起。許贊為吏部尚書時,調(diào)之吏部,任考功郎中。因去嚴嵩所重之喬佑等十三人,且嚴嵩欲以趙文華為考功郎中,又嚴嵩欲其子世藩為尚寶丞,曉曰:“治中遷知府,例也。遷尚寶丞,無故事?!彼煲酝浦喗倒僦鼙^等,貶曉和州同知。其后調(diào)任太仆丞,歷任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倭寇進犯江淮,漕運受阻,通州人顧表通倭為奸,鄭曉懸重賞捕戮之。又募鹽民為兵,在泰州、瓜州等口岸設(shè)防,在通州、如皋、海門等地連敗倭寇,最后圍殲于狼山前后,斬倭寇九百余人。以功召為吏部左侍郎,后升為南京吏部尚書。因其通曉軍事,改任右都御史,協(xié)理軍機大事。尋拜刑部尚書。俺答圍大同右衛(wèi)急,帝命兵部尚書楊博往督大師,乃以曉攝兵部。曉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簡聽征京軍三萬五千人,乃令執(zhí)役赴工,何以備戰(zhàn)守?乞歸之營伍?!钡哿闹?。

      尋還視刑部事。嚴嵩勢益熾。曉素不善嵩。而其時大獄如總督王忬以失律,中允郭希顏以言事,曉并予輕比,嵩則置重典。南都叛卒周山等殺侍郎黃懋官,??芡糁蓖ㄙ翞閬y,曉置重典,嵩故寬假之。惟巡撫阮鶚、總督楊順、御史路楷,以嵩曲庇,曉不能盡法,議者譏其失出云。故事,在京軍民訟,俱投牒通政司送法司問斷。諸司有應(yīng)鞫者,亦參送法司,無自決遣者。后諸司不復(fù)遵守,獄訟紛拿。曉奏循故事,帝報許,于是刑部間捕囚畿府。而巡按御史鄭存仁謂訟當(dāng)自下而上,檄州縣,法司有追取,毋輒發(fā)。曉聞,率侍郎趙大祐、傅頤守故事爭,存仁亦據(jù)律執(zhí)奏。章俱下都察院會刑科平議。議未上,曉疏辨。嵩激帝怒切讓,遂落曉職,兩侍郎亦貶二秩。

      曉通經(jīng)術(shù),習(xí)國家典故,時望蔚然。為權(quán)貴所扼,志不盡行。既歸,角巾布衣與鄉(xiāng)里父老游處,見者不知其貴人也。既卒,子履淳等訟曉御倭功于朝,詔復(fù)職。隆慶初,贈太子少保,謚端簡。[6][7]

      祝繼皋(1486-1542),字師謨,別號龍山。嘉靖癸未(1523年)進士。授江西南豐(今江西南豐縣)知縣。《建昌府志·名宦傳》稱其“居官廉潔,行火筋法,派征簡便,永為江右令。則南豐民世祠之。”祝繼皋在任縣令期間,“稽所費若干金,所灌若干田,隨田多寡而出費”,采取按田畝攤派、另雇民夫的方法,興修了九陂等水利工程。[8][9]

      張意,字誠之,號余峰,江蘇昆山人,嘉靖八年進士,歷官南京職方郎中,仕終山東副使,著有《日涉園稿》。

      朱懷干,字守正,嘉靖十一年(1532)三甲一百七十七名進士。浙江歸安人,初授刑部主事,以議皇親張延齡獄,謫泰州同知。歷知揚州,郡稱大治。因拒不受賄,被誣詔獄,謫韶州同知,進思南知府,復(fù)以直忤監(jiān)司,罷歸。性孝友,尤儉素,屢遭貶黜,不易所守,士林重之。[10]

      陳鎏(1506-1575),字子兼,號雨泉,吳縣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工詩善書,書法尤精絕,有天然趣,著有《己寬堂集》。[11]

      卜大同(1509-1555),浙江秀水人,字吉夫,號監(jiān)泉,嘉靖十七年進士,由刑部主事官至湖廣按察使。弭蘄黃盜、平苗均有功,倭亂時任福建巡海副使,邊備多所興革,使倭寇三年不敢犯,卒年四十七。著有《征苗圖記》《備倭圖記》及《監(jiān)泉集》。[12][13]

      謝應(yīng)徵,明直隸華亭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刻印過王恕的《王公奏稿》九卷。[14]

      瞿景淳,字師道,常熟人。八歲能屬文。久困諸生間,教授里中自給。嘉靖二十三年,舉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授編修。鄭王厚烷以言事廢,徙鳳陽。景淳奉敕封其子載癱為世子,攝國事。世子內(nèi)懼,贐重幣,景淳卻之。時恭順侯吳繼爵為正使,已受幣,慚景淳,亦謝不納。既而語景淳曰:“上遣使密诇狀,微公,吾幾中法。”滿九載,遷侍讀,請急歸。江南久苦倭,總督胡宗憲師未捷。景淳還京,謁大學(xué)士嚴嵩。嵩語之曰:“倭旦夕且平。胡總督才足辦,南中人短之,何也?”景淳正色曰:“相公遙度之耳。景淳自南來,目睹倭患。胡君坐擁十萬師,南中人不得一安枕臥。相公不欲聞,誰為言者?”嵩愕然謝之。歷侍讀學(xué)士,掌院事。改太常卿,領(lǐng)南京祭酒事,就遷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召為禮部左侍郎。用總?!队罉反蟮洹穭?,兼翰林院學(xué)士,支二品俸,侍經(jīng)筵,修《嘉靖實錄》。疾作,累疏乞骸骨歸。逾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懿。[15]

      戈九章,東吳人。錦衣衛(wèi)、直隸吳縣。明嘉靖二十三年,第二甲、第三十二名。賜進士出身,經(jīng)歷考、授中憲大夫(正四品)。在官職中任過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曾任陜西苑馬寺少卿、南陽知府,喜愛書法,并篆文張爵墓志等石刻文字。[16][17]

      馮覲,字晉叔,別號小海。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前后在世。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工詩文,有《小海存稿》八卷傳世。[18]

      楊允繩,字翼少,松江華亭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給事中。嚴嵩獨相,有詔廷推閣員。允繩偕同官王德、沈束、陳慎簡輔臣、收錄遺佚二事。未幾,奉命會英國公張溶、撫寧侯硃岳、定西侯蔣傳等簡應(yīng)襲子弟于閱武場。指揮鄭璽忽傳寇至,溶等皆懼走,允繩獨不動,因奏之。褫璽職,奪溶、岳營務(wù),罰傳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罷兵部尚書趙廷瑞。古居諫居諫垣未幾,疏屢上。言提學(xué)憲臣宜簡行誼,府州縣職宜量地?zé)┖啚槿?,皆報可?/p>

      俺答入犯,朝議急兵事。允繩請令五軍都督府、府軍前衛(wèi)及錦衣衛(wèi)堂上官,每遇考選軍政之歲,各具疏自陳,聽科道官拾遺;騰驤四衛(wèi)及錦衣衛(wèi)指揮以下,聽兵部考察。詔皆從之,著為令。已,又陳御邊四事,報可。再遷戶科左給事中。謝病歸。久之,起故官。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謂:“近者督撫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權(quán)不重也。督撫蒞任,例賂權(quán)要,名‘謝禮’。有所奏請,佐以苞苴,名‘候禮’。及俸滿營遷,避難求去,犯罪欲彌縫,失事希芘覆,輸賄載道,為數(shù)不貲。督撫取諸有司,有司取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撫瞷顏以接下。上下相蒙,風(fēng)俗莫振。不肖吏又乾沒其間,指一科十。孑遺待盡之民必將挺而為盜,陷憂不止海島間也?!敝涠涠惨暪獾摗9獾撠┖鄠卧鑫镏?,允繩與同事御史張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驗。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數(shù)。允繩憎臣簡別太精,斥言醮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擇?其欺謗玄修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繩及膏詔獄。刑部尚書何鰲當(dāng)允繩儀仗內(nèi)訴事不實律絞,帝命仍與巽言杖于廷。巽言奪三官。膏調(diào)外任。居五年,允繩竟死西市。先是,有馬從謙者,以謗醮齋杖死。穆宗即位,贈允繩光祿少卿,予一子官。天啟初,謚忠恪。膏尋以貪墨被劾,誅。[19]

      彭輅,字子殷,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知新淦縣,歷南京刑部郎。罷歸,閉戶讀書,略無仕宦意,與戚元佐、項元淇、釋正念四人結(jié)詩社。時秀水有范言,文辭與輅頡頏,言宗韓歐有體裁,輅閎肆綺麗,出人《史》《漢》,各負氣不相下。輅年七十余卒。[20]

      卜大有,浙江秀水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曾任無錫、潛山縣令,南京禮部主事,終尋甸知府。曾刻印楊慎輯《選詩》5卷附《外編》三卷、《拾遺》二卷,華察《巖居稿》8卷,自輯《史學(xué)要義》5卷,[21][22]并有《續(xù)皇明資治通紀》三卷。

      欽拱極,字子辰,嘉靖庚戌進士,授工部主事,莞沽頭閘是,連年水災(zāi),寇賊縱橫。拱極安輯有法,筑城以衛(wèi)居民,又疏浚房屯數(shù)十,里利轉(zhuǎn)漕。歷郎中以當(dāng)官廉干聞,楊繼盛劾嚴嵩,嵩大怒,將致之死,拱極慷慨泣涕,因所知司業(yè)王材致書于嵩,極言繼盛清直無私,大臣當(dāng)惜國體,臨公論,且勸嵩宜如宋文恪公待唐介故事。材,嵩門生也。復(fù)如拱極指,力請之,嵩陽許諾而陰中傷,遂議吏部出知高州府,會遭父喪,不之官。服闕,嵩猶柄用,在籍乞休,以知府加從三品服致仕。[23]

      吳邦楨,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甲四十六名進士。江蘇吳江人,字子寧。授刑部主事,累擢湖廣按察使,政績頗著。后改陜西。致仕,卒于家。祖父洪、父山,皆舉進士??逃∷螛歉R《迂齋先生崇古訣文》35卷。[24][25]

      祝世廉(1539-1610),字子隅,號存溪,曾任汝寧知縣,為祝允明曾孫,刻印祝允明《祝子志怪錄》5卷,《祝子罪知錄》十卷。[23]

      吳承燾,字仁甫,蘇州吳江人。癸丑進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壽寧縣事。操行清潔,臨事明敏。摘伏起神明之譽,扶綏興父母之謠。甫而載改令崇安,旋轉(zhuǎn)吏部文選司。民思德政,立去思碑于城南,御史郭文周撰記。[27]

      戚元輔(缺)

      卜大順(1520-1561)字信夫,號簠泉,大同弟。舉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當(dāng)涂知縣,遷刑部主事,累官吏部郎中,卒年四十二,有《簠泉集》。[28]

      盛周,字文郁,號聞湖。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進士,初知江浦縣,清廉強直,補南京刑部云南司郎中,轉(zhuǎn)山東司郎中。四十一年(1562)出知東昌府。東昌為南北交通要道,挽漕乘傳,疲于支應(yīng)供給,盛周請于上憲,多方采取措施,減輕了壓力。[29]

      戚元佐,字希仲,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官至尚寶司卿。著有《槜李往哲列傳》《禮部奏議宗藩事宜》、《儀制司郎中松溪戚府君墓志行實》等。[30]

      葉朝陽,浙江秀水人。嘉靖乙丑進士,守信陽。持體清浚,凜若冰霜。夙夜憂勤,治官如其家事。先是前守鄒察,舉均田之役未竟陟去。朝陽至,詢民疾苦得其狀,遵諸工役胥吏良而奉法者,授以條武??偩硟?nèi)為八隅,隅析之區(qū),區(qū)析之號。井井鱗鱗,軍屯莫得相冒丈者。既前,朝陽聞尾其后覆案之,符則已,不符罪不貸。每丈數(shù)入,朝陽則鑰諸胥吏,晝夜程算,雨親核實焉。予是兼并隱匿之奸,爭先出首,免罪而賠累之。民得以更生.均田時,工役往來村落,無致饅人壹餐者。其籍朝陽自鈐識,上書占籍者姓名,下列其田地數(shù),而中分焉。胥吏布算漫不知為何里,顧安所上下其手也.此朝陽治績之最著者.他善美稱是,詳宗伯何洛文去思碑中。[31]

      四、結(jié)語

      關(guān)于明代匠戶入仕的問題,羅麗馨先生和余同元先生已經(jīng)有了較為成熟的研究,本文在他們的研究基礎(chǔ)上進行更為深入的加工,使讀者能更為直觀的了解在明代的身份制度下,科舉制度的運作還是較為公平的。有明一代,匠籍士人入仕之后也極少出現(xiàn)除籍現(xiàn)象,隨著以銀代役的產(chǎn)生,更多的匠籍讀書人得以從應(yīng)役中解放,這種身份限制也就越來越削弱了,這也反過來導(dǎo)致了匠籍制度的崩壞,最終消亡。

      [1]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308 -310.

      [2]余同元.明清工匠除籍入仕與江南傳統(tǒng)工匠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A].王衛(wèi)平.明清時期江南社會史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80-114.

      [3]申時行.明會典·工匠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9.952.

      [4]陳詩啟.明代的工匠制度[J].歷史研究,1955,(6).

      [5]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qū)的環(huán)境變動與社會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6]張廷玉.明史·鄭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24.

      [7]樊維城.海鹽縣圖經(jīng)·鄭曉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273.

      [8]海寧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與文史委員會.海寧世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708.

      [9]王教.兵部主事祝繼皋墓志[A].許傅霖.海寧州志稿·明兵部[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2301-2303.

      [10][24]潘榮勝.明清進士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6.387.456.

      [11]邵忠.吳中名賢傳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486.

      [12]鄭天挺,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37.

      [13][28]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65.5.6.

      [14][21][25][26]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599.8. 239.446.

      [15]張廷玉.明史·瞿景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6.

      [1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二輯)[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257.

      [17]張曉剛,李陳廣.南陽歷代郡守知府[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16.

      [18]浙江省海寧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浙江省海寧市文學(xué)藝術(shù)界.邑人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5.

      [19]張廷玉.明史·楊允繩傳[M].中華書局,1974.1574..

      [20]司能任.嘉興縣志·列傳五·文苑[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79.9.

      [22]瞿林東.影印《史學(xué)要義》序[J].文獻,2000,(2):251-258.

      [23]曹允源.吳縣志·列傳三[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1180.

      [27]柳上芝.壽寧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172.

      [29]《聊城人物大辭典》編纂委員會.聊城人物大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15.

      [30]洪煥椿.浙江方志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28.

      [31]陳善同.修信陽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1360.

      【責(zé)任編輯:王 崇】

      K249

      A

      1673-7725(2015)08-0224-07

      2015-06-10

      黃?。?988-),男,福建建甌人,博士,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

      猜你喜歡
      直隸進士
      河下:文風(fēng)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清末直隸地區(qū)中學(xué)教育發(fā)展概況及其借鑒意義
      文教資料(2022年1期)2022-04-08 21:39:53
      清代直隸鑄錢史
      李光地治理直隸水患始末
      文教資料(2020年9期)2020-06-08 09:38:41
      四進士(上)
      《進士or近視》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2
      直隸、山東交界地帶的八卦教研究
      清代石城縣黎正進士考論
      廣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36
      莆田東陽:兩朝“進士村”的前世今生
      清代直隸旗地考述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22:18:45
      余江县| 霸州市| 五大连池市| 丽江市| 布拖县| 湾仔区| 深圳市| 南城县| 文水县| 开封市| 武汉市| 新野县| 南昌市| 新沂市| 南华县| 叙永县| 营山县| 观塘区| 柘城县| 平邑县| 诏安县| 公主岭市| 博客| 贵州省| 平武县| 肃北| 旺苍县| 积石山| 穆棱市| 柯坪县| 孝昌县| 灯塔市| 隆回县| 和龙市| 丁青县| 遂平县| 潼关县| 洱源县| 泰顺县| 宣威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