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命史視域下的女性主義新范例——辛波斯卡的詩境探微

    2015-02-20 16:01:23尤呈呈
    長春大學學報 2015年9期
    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他者女性主義

    生命史視域下的女性主義新范例
    ——辛波斯卡的詩境探微

    尤呈呈

    (澳門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澳門 999078)

    摘要:波蘭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于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詩歌以細膩感性、見微知著、舉重若輕的語言風格著稱??v然在國際詩壇名聞遐邇,對于辛波斯卡別具一格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和特色,國內學者卻鮮為提及。文章試對辛波斯卡的詩歌進行細讀,評析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輕盈美學、他者視野和女性主義新范式,進而論證辛波斯卡對主客體關系、人類中心主義、性別等主流價值傾向的顛覆及意義。

    關鍵詞: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輕盈;他者;女性主義;人類中心主義

    收稿日期:2015-07-23

    作者簡介:尤呈呈 (1983-), 女,福建南安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513.072文獻標志碼:A

    1996年冬天,年已古稀的波蘭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自1952年出版首部詩集《存活的理由》至2009年的最后一部《這里》,辛波斯卡生前出版過12部個人詩集,共計近300首詩歌。這對堅持創(chuàng)作40余年的詩人而言,并不算多產,但辛波斯卡獨樹一幟的詩歌題材、語言風格和感性模式仍為她贏得頗多贊譽,“詩界莫扎特”便是其中之一。這位早已享譽國際詩壇的詩人卻直到近幾年才與中國的讀者結緣,隨著《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2012)、《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詩選2》(2014)的出版,辛波斯卡的詩歌才真正被中國讀者廣為閱讀。與多數意象艱澀、主題宏大、語言復雜的詩歌相比,她的詩著眼于日常生活的微小事物、細節(jié)和人物,簡練的言語里蘊含深刻的思考,從容的觀察中亦不乏幽默的見解。正是因為這種平易近人并且精辟入里的風格使得辛波斯卡的詩歌也迅速得到中國讀者的認可和喜愛。

    現居瑞典的學者傅正明曾在研究辛波斯卡的專著《在波蘭的廢墟上》(1998)中旁征博引,論證辛波斯卡的詩歌特色(如反諷藝術、悲喜劇色彩)及其包涵的文化傳統(tǒng)(如懷疑主義、存在主義、進化論),這是迄今為止闡釋最全面的論著。此后,評論文章并不多見,散布于譯者序、報紙、詩歌朗誦會和網絡專欄里。有人認為,她的詩歌蘊含一種抵抗主流文化的“古老敵意”[1],也有人指出其中的“否定美學”[2]和“日常之美”[3]。隨著批評的聲音漸趨同質化,本文試在細讀詩歌的基礎上,論證辛波斯卡詩中所折射出的輕盈美學、他者角度和女性主義新特質,為國內評論提供新路徑。

    1游弋于事實之上的輕盈美學

    卡爾維諾在遺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里暢想未來文學的特征,他極力主張生命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姿態(tài)來承擔:“我們所選擇并珍視的生命中的每一樣輕盈事物,不久就會顯現出它真實的重量,令人無法承受,或許只有智慧的活潑靈動,才得以躲避這種判決?!盵4]10輕盈,是卡爾維諾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的關鍵詞,體現在對細微事物的體察和虛實關系的拿捏。無獨有偶,辛波斯卡的詩歌立足于日常生活的迷人之處,采取了輕松活潑的詩歌策略來重寫生命史、歷史政治等沉重議題。她的詩歌題材涉及云朵、石頭、植物、沙礫、安眠藥、履歷表、無人公寓里的貓、家族相簿,常通過凝視靜物及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來檢視人類的種種關系,對所謂的客觀事實和絕對真理進行抽絲剝繭般的質詢和反詰。卡爾維諾曾指出輕盈的奧秘在于揚棄“許多人視為時代活力的東西——噪音、侵略、加速、咆哮”,并非墨守單一維度的成規(guī)表達,而是游移于“感官的靈性和理智的靈性之間”“心境與心思之間”“視覺與聽覺之間”[4]26。對照之下,辛波斯卡的詩歌具備這種特質,每一詩篇堪稱是一項輕盈而寧靜的運動。

    對待一些細碎得毫不起眼的物品,詩人的筆端流露出深度思考和一絲歡愉的同情(mirthfulpity)。以程式化、嚴苛得幾近冰冷的履歷表為例,詩人讀到的是缺場的愛情、旅行經歷、內涵、“狗,貓,鳥,/灰塵滿布的紀念品,朋友,和夢”[5]121。《寫履歷表》一詩以近乎揶揄的語氣或反諷結尾,“露出單耳的照片”襯托的只是形貌,與聽力無關,詩人自問自答:“還有什么好聽的?碎紙機嘈雜的聲音”[5]121。通過一系列正反命題,如人生之長與履歷表之短、可量化的事實(日期、價格、頭銜、婚姻狀態(tài))與不可測度的感性(愛情記憶、旅行風景、白日夢、其他官能)之陳列和對比,詩人調侃了客觀事實的狹隘功利性。相對于知識論者所崇尚的客觀主義,詩人更傾向于追溯事物的本體特征。如《云朵》一詩,她結合了存在主義的哲思,對時間、歷史及物質世界進行質詢。詩人將云的氣象知識(形狀、色澤、姿態(tài)、結構)和人生命題(困難、關系、生死、權利與義務)結合起來,營造出含糊的悖論感,給予讀者想象和思考人生另一種可能性的空間?!对谝活w顆小星星下》,作者亦戲謔自己對見微知著、化除語言沉重感的文法的偏愛:“言語,不要怪罪我借用了莊嚴的詞句,又竭盡全力讓它們變得輕盈?!盵6]238

    辛波斯卡見端知末、由淺及深的洞察力正是輕盈美學的一種體現。她在詩中反復對快慢、輕重、大小、長短、寬窄等約定俗成的度量方式進行解構和重釋,達到類似數學公式般的平衡。邏輯縝密之余,她又以精準的韻律為每首詩奠定不同的音樂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通篇可見毫不故弄玄虛的真實具象,又仿佛是秉承了極簡主義風格的拼貼畫。安伯托·艾柯在《無盡的清單》曾輯錄辛波斯卡的名詩《種種可能》,歸類于“列舉的修辭學”。在這首包容萬象的詩中,詩人以排比、對比的修辭格一一呈現出紛繁有趣的意象:電影,貓,橡樹,綠,狄更斯,針線,老式插畫,格林童話,被征服的國家,抽屜,尾巴沒被截短的狗,昆蟲,星辰,黑眼珠,等等。她著墨于駁雜萬物,并非只是詩人單純對原生態(tài)景象的無選擇性呈現,而是融入了多重思考和美學原則下的去粗取精,致力于極力消融單一體系、單一層級秩序堆砌起來的堅實感,不為任何哲學信條所縛。而她筆下的每一件物品都摻雜直覺、回憶與情緒,無法以形而上學的考量方式去權衡。

    辛波斯卡詩歌集趣味性、樸素性、可視性、音樂性于一體。可以說,她的輕盈美學既源自她對細微事物的持久興趣,也源于詩人對既定事實和固有角度的懷疑精神。在《一見鐘情》一詩中,詩人表露出對事物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情有獨鐘:“這樣的確定是美麗的,但變幻無常更為美麗”[7]2。這令人聯(lián)想起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否定能力” 概念(negativecapability)。濟慈認為,美感經驗源自事實與理性浮現前所處的“不確定、神秘、疑惑”的狀態(tài)[8]。這與卡爾維諾所推舉的輕盈美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對客觀事實與絕對真理窮追不舍,而是極力利用美感的臨界狀態(tài)激起的思考和想象。對輕盈美學和不確定性的推崇造就了辛波斯卡獨具一格的詩境。正因為對萬物本質的懷疑,詩人并不羞于大聲說“我不知道”。在諾貝爾致辭《詩人與世界》中,她反復提及“我不知道”的重要性:“這句話雖然短小,卻具有堅實的翅膀。它拓展我們的生活,使之容納于我們的內在空間,以及渺小地球懸浮其中的浩瀚外空”[6]242。在她看來,“我不知道”頌揚的是善于發(fā)現的眼光、邊緣地帶的文學行旅,乃至貶抑的自我。

    2自我貶抑之頌:反人類中心觀語境下的他者視野

    1973年在某訪談中,辛波斯卡表達她想回歸詩歌原始根基的意愿。在西方,詩曾作為宗教禱告、歷史編年體、哲學著述來傳達感覺、信息的媒介。隨著現代科學的發(fā)展,不同話語體系的細分,詩歌的跨界、跨學科成分大為縮減。辛波斯卡渴望“重新體驗詩歌業(yè)已放棄或者被推搡出去的領域”[9]。值得一提的是,她博聞強記,尤其在生物學和人類史方面興趣濃厚;于是,在詩歌中融入生物法則與人類史知識,綜合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成為辛波斯卡詩歌的重要母題。她反對突顯人類優(yōu)越性、利己主義的生物等級觀,尤其是視人類為唯一內在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而對非人類生物懷有深切的敬意和同情。在她眼中,自然和人類社會是平等的,并不分高低主次。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緊張感在《布魯格的兩只猴子》一詩中初露端倪。詩中的“我”夢見正在考人類史。開場的畫面似乎很和諧:“窗外藍天流動,大海濺起浪花”[5]9。但是“被鐵鏈鎖住的猴子”營造出一種違和的焦慮感。當“我”不知如何作答時,猴子用“叮當作響的輕柔鐵鏈聲”提示我。窗內的囚徒無疑是被人類征服的弱勢群體象征,對它們的禁錮實質上是人類至上的表現,由此折射出了雙重諷刺:人類史難道不是以啟蒙的名義征服自然的歷史?而被囚禁的“低等動物”不正指涉人類掠奪大自然的暴力行徑?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哲學家邊沁為動物權利正名時擲地有聲的主張:“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動物有沒有理性,會不會說話,而是他們會不會感到痛苦!”而此時,詩人以猴子的鐵鏈聲回應人類史的難題,在人與自然的矛盾持續(xù)升級的社會,只有柔性的環(huán)境倫理體恤才是明智的回答。

    他者總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人類的欲望和恐懼,引領我們進行自省和反思。詩人渴望以平等之姿與萬物展開交談。《與石頭對談》典型地再現了詩人的他者視野。詩中的“我”敲著石頭的前門,想進入它的世界,體驗石頭內部世界的華美和寧靜;可是經過反復交涉,“我”卻依然被拒之門外。石頭說道:“你缺乏參與感,其他的感官都無法彌補你失去的參與感”[5]36。在此,詩人重塑的美學瞬間實則是充滿缺場的對話。屈尊降貴的“我”和帶著幾分人情味的石頭成鮮明的對比,詩人仿佛喻示人類意在主宰他物的意識形態(tài)割斷物我關系,無法獲得真知灼見。唯有打破人類中心主義觀,以開放謙遜的姿態(tài)參與到生物界,才能實現詩意棲息、良性互動的雙向平衡。波蘭詩人切斯拉夫·米沃什認為,“辛波斯卡的詩歌主體是奉行禁欲主義的大寫的‘我’,這與共享人類處境,為一切他者所言說的‘我’一脈相通。在她筆下,所有他者都值得憐憫和同情。”[10]《植物的沉默》、《俯視》和《頌揚自我貶抑》等作品便反客為主,強調他者的在場眼光和純粹性,處處激發(fā)以他者為主軸、削弱人類權力的美學思考:“黑豹不會懂得良心譴責的含意,食人魚從不懷疑它們攻擊的正當性,響尾蛇毫無保留地認同自己”[5]106。在反人類中心主義觀的視域下推崇萬象秩序,通過換位思考創(chuàng)造移情空間,是辛波斯卡詩作的核心價值。為他者言說之時,自我與感知的對象達到同頻共振,真理的絕對性便受到質疑,刻板的主客體關系也得以解除。正是這種極致關懷和他者的詩意再現造就辛波斯卡詩歌的偉大之處,只有大膽切換視角,方能拓展出不囿于表象的認知方式。

    3親密的反叛:超越人類學與生物法則的女性詩學特質

    閱讀辛波斯卡的詩歌,我們會發(fā)現她常使用第一人稱的稱謂。在西方,詩名“我”不僅具有自傳體性質,還體現出一種面具人格/假面(persona)。故在敘事抒情層面,既能表露出詩人的參與感,又隱含她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和探尋。辛波斯卡筆下的“我”首先是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個體?!对诒娚小?,作者就對“我”的身份進行叩問:“我原本可能成為/不是那么離群的事物,/蟻群、魚群或是嗡嗡作響的蜂群的一份子,/被風吹亂的風景的一小部分?!盵5]172

    以群居動物自居的“我”和其他生命無異,是生物法則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產物,是社會乃至自然風景的渺小存在。辛波斯卡延續(xù)一貫的詩風,將假面置于他者的視鏡中,用類比的方式襯托個體生命的短暫性和脆弱性。以“我”為言說者的詩大部分應承了辛波斯卡以小我管窺了蕓蕓眾生均具同一性的大我氣度。而細讀《一個女人的畫像》、《魯本斯的女人》、《卡珊德拉的獨白》 和《羅得之妻》,我們又領會到辛波斯卡對女性身份的特殊情感?!拔摇辈粌H是與男性同呼吸共命運的個體存在,也是具備母性、肉欲性和靈性的復雜女性。以《羅得之妻》為例,詩人化身被詛咒的古希臘悲劇女性羅得之妻,賦予她言說的權力?!拔摇钡幕赝粌H僅因為好奇,還有其他可能:或是因為惋惜留在索多瑪城的一個銀碟而回頭,或是因為看倦了丈夫挺直的背而回頭,或是因為“我”內心認定“即使我死了,他也不會放慢腳步”而回頭。亡命途中,“我”幡然醒悟,想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從屬地位,想到“老之將至。精疲力竭。無法成眠……徒勞地走”而產生了絕望感。羅得之妻的命運無法逆轉,但是,辛波斯卡以獨白體的方式,婉轉地道出了女性的堅韌精神及不服從男權的心聲。

    女權主義者海倫·西蘇曾發(fā)現,寫作中存在明顯的二元對立傾向,如:積極/消極,太陽/月亮,文化/自然,日/夜,父親/母親,理解/感知,邏各斯/情感力,進而倡導以尊崇自體的陰性書寫(écritureféminine)對抗父權的象征秩序。而辛波斯卡的女性言說是屬于意志的、情感的還是理性的行為?筆者認為,她在性別題材上嘗試脫離理性中心主義的宰制,以改寫或重寫的獨白策略,烘托了女性尊嚴。這已然超越西蘇的二元分立法,對她而言,互為交織的情感和理性、沖破認知藩籬的書寫方式,才能產生一張無限可能的意義張力網。辛波斯卡詩歌里的女性聲音,并非振聾發(fā)聵的戰(zhàn)斗式吶喊,也不是曲意承歡的溫柔叮嚀。在《烏托邦》《恐怖主義者,他在注視》《被激怒的繆斯》《一百個笑聲》等詩中,我們聽到女性的低語比男性的吶喊更加尖銳有力:“如果我甚至不敢/去觸及帶刺的玫瑰,/我又怎能容忍/雄壯的詩句向我尖叫?”[7]71在這些詩中,辛波斯卡對“他”的無所不能的征服欲和一意孤行的荒謬意識嗤之以鼻。作為與男性平起平坐、從容不迫的獨立個體,她對男權建立起來的秩序如理性、“無可動搖的肯定”及“事物的本質”確是懷疑的,甚至是諷刺的。這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她始終采取與弱小邊緣的事物為伍,把自然科學與人類學的相關知識融入她的詩歌中,勾勒出一幅幅浮世繪般的詩歌場景。

    若援引朱莉亞·克里斯蒂娃的理論詞匯,辛波斯卡正是以潤物細無聲的革命性詩歌語言完成了對拉康式象征秩序的反叛。這種反叛則建立在人類與自然生物“身體-心靈-思想”聯(lián)結的感悟上,是明確自覺的女性行動,又處處濡染著疏離的同情感。波蘭評論家稱,“她的聲音是并不需要擺明政治立場才能改變社會現實的聲音,她通過不參與父權,正如歷史上那些仿佛‘不存在’的女性通過不重述世界的陳腔濫調一樣來改變現狀”[11]。然而,辛波斯卡并非不關心政治,她時刻關注波蘭的局勢,甚至參加過聯(lián)名的抗議活動。辛波斯卡詩歌中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在傅正明的論著中有詳盡的解讀,他認為“辛波斯卡的懷疑主義和存在主義傾向……以熱烈的情感和寬闊的胸懷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同時又以一種智慧的沉思和理性的懷疑保持巧妙的平衡”[12],某種程度上導源于對她對政治時局的憤怒和失望。故她選擇保持不介入的情感距離,轉而聚焦宏大敘事語境下微小暗啞的事物來傾訴她的人文主義情懷,演繹出溫和超驗的女性詩學特質。

    克里斯蒂娃曾預言,新時代的女性應該懷有“躋身歷史的決心和堅定拒絕歷史時間所強施的主觀局限性的態(tài)度”[13]。辛波斯卡沖破題材囿限,表面上淺唱低吟,觀照外在物象,起興映情,實際上辯證地探觸了女性詩歌跨界、越位的種種可能。她的女性主義新范例正是在熟諳生物學與人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揉入輕盈美學和他者視野,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詩藝。她的詩歌時而以淡定的微觀美學溫潤人心;時而使用狡黠的修辭學譏諷人類的剛愎自用;時而萃取宇宙的孤獨,感應人類的困境。通過心物相融,私我映照,辛波斯卡譜寫一曲曲日常意義下的奇跡頌歌,她的詩藝成就詩歌更為寬廣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程庸.辛波斯卡的古老敵意[N].新民晚報,2013-04-21(B6).

    [2]許晶.質疑精神:辛波斯卡詩歌的否定美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3-20(4).

    [3]吳萍.日常的,也是迷人的:讀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謎》[J].書城,2012,12 (1):23-24.

    [4]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M].吳潛誠,校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6.

    [5]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M].陳黎,張芬齡,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6]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詩選:2[M].胡桑,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7]辛波絲卡.一見鐘情[M].林洪亮,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03.

    [8]PackRobert.Keats'sLetters:LaughterasAutobiography[J].NewEnglandReviewandBreadLoafQuarterly,1984,7(2):179-80.

    [9]KostkowskaJustyna.ToPersistentlyNotKnowSomethingImportant:FeministScienceandthePoetryofWislawaSzymborska[J].FeministTheory,2004,5(2):189.

    [10]MiloszCzeslaw.Foreword[C]∥JoannaTrzeciak.MiracleFair:SelectedPoemsofWislawaSzymborska.NewYork:W.W.Norton&Co.,2001:1-4.

    [11]KarwowskaBozena.TheFemalePersonainWislawaSzymborska'sPoems[J].CanadianSlavonicPapers,2006,48(3):333.

    [12]傅正明.在波蘭的廢墟上:辛波絲卡的詩歌藝術與文化傳統(tǒng)[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425.

    [13]KristevaJulia.Women’sTime[C]∥BelseyCatherine,MooreJane.TheFeministReader:EssaysinGenderandthePoliticsofLiteraryCriticism.2nded.NewYork:Blackwell,1997:202.

    責任編輯:柳克

    PoeticsoftheMinor:NewFeministParadigminSzymborska’sPoetry

    YOUChengcheng

    (FacultyofArtsandHumanities,UniversityofMacau,Macau999078,China)

    Abstract:Polish poet Wisawa Szymborska is awarded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6.Her poetry is remarkable for its insight to the minor and unimportant things,and its capability to endorse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lightness.Despite the fact that Szymborska is already a world-renowned poet,there has been little critical attention to her poetry in China.Based on a close reading of Szymborska’s poems,this essay studies the principle of lightness,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s and feminist paradigm endorsed in her works.From the textual analysis,the study argues that Szymborska fully and ironically subverts the rigid boundarie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the human and the nonhuman,which further provides new ways of women’s writing.

    Keywords:Wisawa Szymborska;lightness;other;feminism;anthropocentrism

    猜你喜歡
    人類中心主義他者女性主義
    解讀《白鯨》中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主義的對抗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西方環(huán)境倫理思想綜述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9:19:51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環(huán)境倫理問題研究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10:52:18
    20世紀北美漢學家對中國文論的研究與啟示
    戴維?佩珀的生態(tài)批判及現實思考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淺析女性主義翻譯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沈丘县| 建宁县| 呼图壁县| 枝江市| 肥西县| 和平区| 成都市| 张家川| 屏南县| 安阳市| 洛阳市| 荔波县| 日照市| 日土县| 商水县| 永丰县| 定西市| 洛阳市| 清水河县| 勐海县| 惠水县| 巍山| 巫溪县| 长阳| 天门市| 深泽县| 石柱| 佛山市| 阜新市| 通江县| 潼关县| 同德县| 织金县| 阿拉善右旗| 宝山区| 绥阳县| 闸北区| 津南区| 都昌县| 卢氏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