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 于建鋒
格式塔整體性原則認為,對于某一具體事物,人們總是先留下整體印象,然后才去觀察、探究其構成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新課程背景下,過分肢解文章,繁雜瑣碎的教學模式固然會影響教材文本的美感,但粗枝大葉、囫圇吞棗又難免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教學《魯迅作品選讀》選修課時,筆者以“整體性”思路為指導,注重內容的“整體性”,采取“整體性”教學方式,刪繁就簡,讓高中生“愛”上了魯迅,解決了多年來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
誠如教材開篇“致同學們”所說,魯迅是與我們最貼近的,讀魯迅的文章,總能讓我們聯(lián)想到身邊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但又不同于伙伴間的絮絮而談,它似乎能揭開我們心靈中的某塊傷疤,讓人覺得疼,但又給我們以警醒。一般而言,教學魯迅的文章,它的難點在于領悟作者深邃的思想,體驗他所具有的歷史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在組織課堂活動時設計了“整體性”教學思路,融會貫通,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利用教室里的班班通電教設備,我給學生播放了中央電視臺10套節(jié)目播出的電視散文《魯迅先生》的視頻資料。播放之前,我要求學生留意節(jié)目中滲透的關于魯迅先生的生平、經(jīng)歷、思想、成就等信息,并做好記錄。課堂上,學生收看得非常認真,并寫下了下面這些感言:
1.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從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中可見一斑。紹興街頭不停叫賣的小販,還有白墻灰瓦的房子,腳下的石板路,潮濕處無限生機的苔蘚,都能讓我們回憶起兒時的文學夢想,依稀瞥見那個孤獨、矍鑠的身影。
2.從王樹增、張同吾等獲獎者的感言來看,魯迅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筆文學財富,還有豐厚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如同兩萬五千里長征一般,無時無刻不在鼓舞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為實現(xiàn)自己的中國夢而奮力前行。
3.我對初中課文《故鄉(xiāng)》中的閏土這一人物有著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能看到章運水先生——閏土的人物原型——的孫子章貴出現(xiàn)在視頻當中,他給我以無盡的思考,思考今后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這堂課上,盡管筆者做了精心剪輯,但還是花費了不少的課堂時間,但它卻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魯迅先生,對《魯迅作品選讀》這本教材有了一個整體的認知,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這是值得的。
在播放視頻的基礎上,筆者接下來設計的是揣摩目錄、文本閱讀、選擇選題這樣的“整體性”思路。根據(jù)“感受魯迅”“閱讀魯迅”“研究與言說魯迅”為線索,根據(jù)文章題目,學生先預測文本內容,然后在“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加以驗證,最后根據(jù)自己個性化的閱讀解讀,選擇選題進行論證,并整理成字數(shù)不等的小論文。
簡而言之,“整體性”設計思路最大程度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高中生的個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品質,而這應該與魯迅先生的精神內核、與課程改革的初衷一脈相承。
《魯迅作品選讀》以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代序,撲面而來的就是他超群的智慧,廣闊的胸襟,還有可親可敬的個性品質,在“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之外,粗略勾勒,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有血有肉、喜怒哀樂俱全的立體式魯迅。閱讀這本教材,無論是“父親與兒子”“兒時故鄉(xiāng)的蠱惑”,還是“睜了眼看”“生命的路”,每一組文章都是一個整體,都于某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了魯迅先生的藝術成就,抑或思想發(fā)展。教學時,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體性”安排,在以單元主題為“整體”集中閱讀之余,還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措施,引導學生迅速地領悟了文本主題。
閱讀《夏三蟲》,我們不僅僅了解了幾種昆蟲,更認識了當權者、政治家、資產(chǎn)階級幫閑、他國帝國主義分子、反動文人與官紳等多個人物形象。鑒于魯迅先生的行文風格、語言特點,還有那個年代的政治形勢,部分想象力較差的學生會覺得空洞、晦澀,有些不夠一針見血、酣暢淋漓。這時,我們可以將這篇文章和《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的第一個師父》,甚至是《祝?!贰斗稅坜r(nóng)》《故鄉(xiāng)》等小說整合在一起,以一個“整體性”人物群像集中擺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在饕餮式閱讀中深入理解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雪》創(chuàng)作于1925年,此時正值南方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一派喜人景象之際,作者以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未來中國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北方的革命斗爭也能如火如荼地展開。聯(lián)系這一時期《孤獨者》《野草》中的許多作品,尤其是那篇《論他媽的》,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閱讀難度,讓學生“愛”上魯迅。
另外,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以體裁、表達方式、地點、筆名、身份等不同角度“整體性”設計閱讀內容,引導學生迅速領悟文本主題,激活他們閱讀魯迅文章的積極主動性。
新課程背景下,群文閱讀課堂模式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肯定與贊譽,它在拓展閱讀廣度,提升閱讀速度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也是有效實施“整體性”閱讀理念的不二選擇。群文閱讀,即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以一“關聯(lián)點”為基本,連綴多篇文章集中閱讀,多元比較,觸類旁通,對培養(yǎng)高中生的思維意識、自學能力大有裨益。教學《魯迅作品選讀》時,筆者就以群文閱讀為基礎,主要采取比較感悟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升華了學生們的閱讀意識。下面,筆者就以教材第一版塊“父親與兒子”為例,闡述一下自己的整體性教學方式。
教學中,筆者將《我家的海嬰》《五猖會》《父親的病》和《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等幾篇文章一并交給學生,沒有具體的要求,只是讓他們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恣意遨游,捕捉心靈深處最真實的陣陣漣漪,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記錄下來。
生1:在我們日常的印象中,魯迅先生始終以冷峻、堅強和無畏示人,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戰(zhàn)士形象已經(jīng)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里。但讀過這幾篇文章以后,我的眼前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魯迅”,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父親、兒子,盡管在父親即將病逝的床前還在考慮著反抗封建禮教,盡管他當前對海嬰流露著無限的慈愛,背后卻點燃一支煙,思考著“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么嚴肅、永恒的課題……
生2:讀了《五猖會》,我似乎明白了《我家的海嬰》一文中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夠蹲下身來稱呼兒子“海嬰氏”“海嬰男士”了,因為念念不忘五猖會前“背書”這件事造成的創(chuàng)傷與痛苦,所以他對海嬰更多的是慈愛,希望“在將來之教育,國無常經(jīng)”,并洋洋灑灑寫下《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對于向來惜字如金的魯迅來說是非常罕見的。我也由此深刻地體會到,任何文學作品的誕生都有其一定的時代特點、作者個性、生平經(jīng)歷的影響,都不會憑空而來……
生3:這幾篇文章有一個相同的話題,那就是“父親與兒子”,這是一個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們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從體裁來看,《我家的海嬰》屬于語錄體,這種體裁除了《論語》之外,我很少看到;從表達方式來看,《五猖會》《父親的病》以記敘為主,而《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以議論為主;從主題上來考慮,《父親的病》這篇文章的主題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父親與兒子”的范疇,更多地將視角伸向人道的衰落、人心的死寂,賦予了“病”更深刻的含義……
從學生們的閱讀筆記就可以看出,“整體性”閱讀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激發(fā)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升華了閱讀意識,達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單元整合的基礎上,“整體性”閱讀方式的范圍還可以再廣一些,比如教學《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將必修教材中的《祝?!?,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故鄉(xiāng)》《孔乙己》,還有課外閱讀之《狂人日記》《藥》等魯迅作品整合在一起,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比較感悟中深化閱讀意識,提升自己的解讀能力和思維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