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紅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039—01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成敗。在多次參加的研討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語文老師的課堂提問隨意性大,缺乏問題設計,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性差,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觀念先行,打好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必須以確立教師有效教學觀念為導向。有效教學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和學兩方面的正確認識上: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不僅涉及到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關系到教學對象的塑造、師生情感的交流、教學思想的凸顯等諸多方面;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活動的主人,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力,教師樂于“傾聽”,學生敢于提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教學中師生雙方共享知識、共享經(jīng)驗、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尋找有效提問的支點
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靈與肉的統(tǒng)一,只有在這種統(tǒng)一中,才有語文的生命、語文的精彩。因此,在進行語言積累、語感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教師在語文課堂提問中,就是要努力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尋求一個“支點”,以這個“支點”支撐我們的課堂,這樣,課堂提問才會有效,課堂才會真正為學生服務。
三、重視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
在教學實踐中,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教師文本價值引導之間,就要尋求一種平衡,精心設計提問,既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又要注意適時引導,讓獨特體驗與價值引導在有效提問中協(xié)調發(fā)展。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做到二者有機結合。如,在教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時,讓全班學生評價他喜歡的人物,很多孩子說喜歡孫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說喜歡白骨精,筆者首先尊重了學生的多元解讀,繼而引導糾正,讓學生懂得“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實現(xiàn)了“潛在文本”向“現(xiàn)實文本”的轉化,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目標。
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有效提問的時機
每節(jié)課都有它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點難點逐一突破,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提問的時機很多:強化新知識時提問,思維訓練時提問,突破疑難點時提問等。啟發(fā)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性,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fā)掘出來。只要教師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選擇好提問的最佳時機,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五、變換提問方式,追尋有效提問的立體式
講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是要改變以往的串問式的提問方式,改變以往的線性提問為立體提問。線性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指向某個唯一答案的提問,線性問題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學時顯得多而雜亂。何謂立體性問題?相對于線性問題而言,立體性問題思路寬、跨度大、答案多種多樣。問題的提出,不是以一個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時空與機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問題本身具有巨大的求異性與包容性。
總之,課堂提問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則,才能產(chǎn)生最大的效益。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潛下心來研究學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用全新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才能真正建構起視野開闊、底蘊深厚、生動活潑、充滿人文性的和諧課堂。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