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軒
【摘要】教育家蔡元培說:“美育的任務之一,就是正確認識美的各種形態(tài)。而語文課文,可以說是集各種形態(tài)之大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系統(tǒng)。” 語文教學文本是重要的美育資源,數(shù)百篇課文,包羅萬象,涉及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美的各種風姿,而美能啟真,美能導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所以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美育教學功能。
【關鍵詞】語文;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激發(fā)學生鐘愛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美
恩格斯認為:“人們陶醉于自然時會忘記人間的一切憂思,會溶化在自由的無限的精神的驕傲意識中?!边@說明自然美有著提升心智、凈化心靈的神奇魅力。教材中寫景狀物的文章往往表現(xiàn)出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飾”的情趣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性情,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和體驗。
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描繪了三峽山勢綿延重疊、巍峨高聳的峻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xiàn)了沙漠浩瀚、雄渾的壯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摹寫了邊塞八月飄雪,雪壓枝干的奇美;“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勾勒了瑯琊山春夏幽深、靜謐的秀美;“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繪出了岳陽樓陰天風吼浪掀的凄美……大自然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美不勝收,讓學生徜徉在自然美中流連忘返,享受那份令人陶醉的喜悅,不由自主地激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自然景物還寓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生活內容。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自然界的美是使我們想起人(或者預示人格)的某種東 ?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傳達了他超脫塵世,恬淡閑適,熱愛自然,完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趣;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用蓮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孤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毛澤東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借梅表達了革命家堅強的意志和坦蕩的胸懷……總之在對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美的欣賞中可以激起學生純潔無瑕的情感,凈化心靈,使性格、氣質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和奮礪,從而鐘愛自然,敬畏自然。
二、培養(yǎng)學生追慕高尚輝煌的社會美
社會美所涵蓋的內容有:人的心靈美、形體美,人際之間的語言美、服裝美,群體活動的協(xié)調美、人情美。語文課本中的各類課文,可稱得上是博覽社會美的園囿。
讀朱自清的《背影》,我們會體會到父愛的深沉,增加對父母養(yǎng)育的感恩之情;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我們會增加對家鄉(xiāng)的思戀之情,祈盼寶島早日回到祖國懷抱;讀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鳥》,我們會加深對祖國母親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決心以實際行動來強盛祖國。在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聞一多高風亮節(jié)拍案而起,可以崇仰愛國詩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jié),可以觸摸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心聲……教材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美,以其健康的內容、感性的形式加深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充實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們辨別美丑的能力和文明修養(yǎng)的程度,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追慕其中體現(xiàn)高尚輝煌的社會美范例的心向。
三、引領學生欣賞各具特色的藝術美
語言文本中的藝術美是一種文學的美,它也集中體現(xiàn)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更能激起讀者的美感。中學語文教材體裁多樣,風格各具,處處蘊涵著藝術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進審美的境界中,引領學生欣賞各具特色的藝術美。
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中,蕭條的環(huán)境氛圍,善變的人物語言,脫穿大衣的細節(jié)描寫,活畫出一個19世紀末典型的沙俄警官見風使舵的形象,學生從中感受到結構美、語言美、環(huán)境美等;“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因而文學美又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雪地捕鳥,作者用了“掃”“露”“支”“撒”“牽”“拉” “罩”等動詞,有準確、凝練之美;《岳陽樓記》駢散交錯、語言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意趣無窮;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運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比喻、擬人、對比、通感等修辭方法,蘊涵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生哲理,學生從中體會到手法美、意蘊美、情感美;李白詩歌的奔放飄逸;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蘇軾詩文的豪放曠達,李清照詞作的纏綿凄清,辛棄疾詞作的激越悲壯……這些都需要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有趣的講習,啟發(fā)聯(lián)想,激發(fā)想象,導入情境,引領學生從中感受文本所體現(xiàn)的人格美、節(jié)律美、音調美、意境美等藝術之美。
四、鼓勵學生探索神秘奇特的科學美
科普類作品中蘊含豐富的科學美。譬如科學現(xiàn)象的奧秘、科學理論的和諧、科學思維的嚴謹、科學創(chuàng)造的新奇、科學探索的激情、科學精神的崇高等等都給人美的享受和體驗。教師在教學科普作品時,要指導學生感受科學美,增強科學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如《蘇州園林》一文先介紹整體特點,讀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接著生動形象地介紹局部:假山池沼的配合、亭臺軒榭的布局、近景遠景的層次、花草樹木的映襯等都凸顯出我國江南園林建筑的風貌,從而使讀者得到美的享受,并深深地體會到匠師們的精湛技藝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趣,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堆劬εc仿生學》主要說明人和動物的眼睛的不同結構和功能,揭示了研究各種不同構造和功能的眼睛,學生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科學知識,理解了科學基本概念和原理,還因文本特有的科學之美激起了濃厚的科學探索的興趣。
高爾基曾說過:“未來的教育學是美的教育學。”語文教師應該“立美于教”,并且“施教于美”,成為美的傳播者、創(chuàng)造者,反過來,美育又使語文教學意趣橫生。我們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讓語文教學承載著美育的甘泉,去綻開學生心靈美之花朵,結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美之碩果吧。
(編輯:董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