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全球化背景下的組織模式變革

      2015-02-02 21:10:47張康之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組織模式恐怖主義全球化

      張康之

      摘 要:我們正處在全球化、后工業(yè)化進程中,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運動,作為人類集體行動基本形式的組織,也正處在變革之中。20世紀后期以來,人類進入了風險社會,危機事件的頻發(fā)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nèi),都正以恐怖主義這一典型的“非典型”反人類罪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人類現(xiàn)在所要面對的是不同于傳統(tǒng)的非常規(guī)問題,必須以新的組織形式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從實踐中也確實看到,官僚制組織正在失去既往的魅力,顯得行動遲緩,不能適應這樣一個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構想了一種全新的人類集體行動模式——合作制組織。這一新的組織形式將以其靈活性而在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事件中表現(xiàn)出優(yōu)勢。

      關鍵詞:全球化;組織模式;變革;恐怖主義;合作制組織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5)01-0030-07

      近代社會在工業(yè)化、城市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組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就是工業(yè)文明的一項重大成就。在某種意義上,工業(yè)社會是一個充分實現(xiàn)了組織化的社會,不僅社會化的大生產(chǎn)是建立在組織的基礎上,而且廣泛的市場活動、政治活動和社會治理活動,都是依據(jù)組織開展的??梢哉f,人們一切目標的達成,都幾乎需要通過組織的途徑,更不用說人的一切社會生活都是借助于組織展開的。無論是政治的領域還是經(jīng)濟的領域,組織無所不在。離開了組織,人的任何一項活動都無法開展,人的任何目標都無法實現(xiàn)。即便是個人生活,也需要借助于組織去獲得生活資料,通過組織去詮釋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對組織的高度依賴。但在近代社會組織化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所有組織都是一種協(xié)作系統(tǒng),是以官僚制組織形式出現(xiàn)的。盡管組織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但作為協(xié)作系統(tǒng)的性質基本上是一致的,組織間的差別僅僅體現(xiàn)在協(xié)作的科學化、技術化程度上,或者說,不同的組織僅僅在形式合理性的程度上存在著差別,在差異巨大的具體的組織背后,都隱藏著官僚制組織模型。

      然而,在全球化、后工業(yè)化進程中,作為協(xié)作系統(tǒng)的組織遇到了“協(xié)作失靈”的問題,這意味著人類賴以開展社會活動的組織正在面臨著根本性的變革壓力。從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看,任何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是與特定的歷史條件聯(lián)系在一起的,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要么面臨著消失的命運,要么在形式上和性質上通過一場根本性的變革而獲得新生。組織亦如此。作為協(xié)作系統(tǒng)的組織是與工業(yè)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一組織形式需要被提升或改造成合作系統(tǒng)——合作制組織。

      一、全球化對集體行動的新要求

      在宏觀視野中,當民族國家主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后,盡管它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nèi)依然會成為專業(yè)的政治活動家們用以支持自己活動的資源,普通民眾卻開始把利益的增減作為其關注的重心了。比如,當巴黎的零售業(yè)出現(xiàn)萎縮跡象時,迎來了中國的購物團,有些人因此而欣喜若狂。然而,也有這樣一種可能:隨著中國購物人數(shù)的增長,作為這一地區(qū)市民必需品的奶粉變得貨源緊張,從而對當?shù)氐南M者形成了壓力,引發(fā)了某種緊張。這些問題看似與主權扯不上邊,但都是因為主權的淡化而引發(fā)的新現(xiàn)象。換言之,民族國家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是因為維護主權的需要而采取了封閉的措施。然而,當人們的關注重心從主權轉向了經(jīng)濟利益,就會主動地開門迎客,希望更多的客人帶來經(jīng)濟利益的增長。當然,在經(jīng)濟利益的增長中也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卻沒有理由因為這些負面的影響而關門歇業(yè),重新把客人拒之門外。更不應當把此類事情提升到主權的爭論和思考中去,而要圍繞著利益的得失去謀求對策。所以,全球化中不斷增長的人的流動,所造成的實質性的影響就是對國家主權的消解。一個事實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來:“伴隨著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自我管理很快變成了過去的事情,并日益成為想象或空洞的假說,國家傾向于退化為一個擴大的和受尊敬的警察管區(qū)。它被期望執(zhí)行的功能就是維持當?shù)氐姆珊椭刃?,并因此防止這片土地變成流動資本的‘禁區(qū)。”[1](p.63)如果購買奶粉是法律所允許的,警察也就沒有權力去控制,政府更不應當因為此事而大驚小怪。對于政府而言,當市場中一時出現(xiàn)了某種物品的匱乏或貨源緊缺,這是一個需要通過市場手段去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濫用權力的理由。

      全球化、后工業(yè)化意味著集體行動的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不僅組織框架而且規(guī)范集體行動的因素,都正在發(fā)生變化。我們看到,不僅在農(nóng)業(yè)社會而且在工業(yè)社會,慣例亦發(fā)揮著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慣例構成了一種支配模式,“這種支配模式為尋找系統(tǒng)矛盾的個體解決方案創(chuàng)造了條件

      ”[1](p.53),因而使社會治理的成本得到了節(jié)約?;蛘哒f,社會治理活動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慣例而不是破壞慣例的話,可以花較小的力氣而達成較優(yōu)的治理效果。然而,在全球化、后工業(yè)化時代,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扒闆r現(xiàn)在突然改變了,進而挑戰(zhàn)了合理預測的各種力量,因為情況的變化并沒有遵循穩(wěn)定的邏輯或清晰的模式。由一個個非預期的片斷組成的經(jīng)歷削弱了‘人們把他們的角色轉換成連貫的故事的能力?!盵1](p.53)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使一切都變得斷斷續(xù)續(xù),以至于人的行為不得不隨時做出調整,即表現(xiàn)為間斷式的隨機行為。慣例失靈了,甚至沒有慣例可以遵循了,每一項行為的發(fā)生,所面對的都是新環(huán)境,以至于必須做出新的判斷和在新的起點上做出行為選擇。也就是說,在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必須做出每前進一步都是新的開端的準備,過去取得的成功和業(yè)績,并不是新的行動的“本錢”。每一個人都沒有什么“老本”可吃。我們也可以將此命名為“零點行動”,以便于我們在“零點行動”所指示的某種意義上確立起新的行動理念。

      20世紀后期,在社會的組織化已經(jīng)變得非常充分的時候,在一切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都需要通過組織進行的時候,組織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誠如鮑曼所指出的,“全球化把速度提高到極限,把距離甚至縮短為行動計算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它不可能是昔日的地域擴張”

      [1](p.13)。在今天的世界中,“速度不再是手段,而是環(huán)境……速度是一種融入世界的永恒的物質,而正是在這樣的世界中,越來越多的行動被作出,并在這種進程中獲得了只有這種物質才能使之成為可能(和不可避免)的特性……由接近域限速度的行動帶來的最根本的變化,與其說是突然的到達出現(xiàn),不如說是迅速的消失(甚至是行動者在行動舞臺上的缺失。行動者的在場不存在了,出現(xiàn)與消失融為一體)。新的速度不僅使行動成為臨時的,實際上是不可阻止的,而且也使行動在本質上是不受懲罰的。行動的不受懲罰性表明,它的對象在本質上是極其容易受到攻擊的” [1](p.13)。鮑曼在這里描述的是基于美國“9·11事件”經(jīng)驗的思考,實際上所要表達的是,發(fā)生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恐怖襲擊不同于傳統(tǒng)上的任何一種暴力攻擊,雖然人們能夠證明這類暴力事件是可以防止的,罪犯能夠得到其應得的懲罰,但那只是在具體的某一件事上能夠得到證明的,至多也只是在某個時期能夠得到證明的。

      實際情況則是在舊的民族國家框架下,預防或阻止此類事件的成本投入之巨大,有可能讓一個社會無法承擔。當然,在既有的世界體系中心—邊緣結構中,中心國(如美國)可以將“反恐”的巨大成本轉移給那些依附于它的邊緣國,但是,隨著中心—邊緣結構的松動,隨著依附性的減弱,這種成本轉移的做法變得困難起來,而且會呈現(xiàn)出越來越困難的趨勢。即便是為了“反恐”這一共同目的結成國家聯(lián)盟,運行起來也會顯得沒有效率,根本無法應付那種忽而出現(xiàn)轉瞬又消失的恐怖襲擊。所以,面對包括恐怖主義在內(nèi)的所有新問題,傳統(tǒng)的解決問題思路已經(jīng)不可行了。因為,諸如恐怖襲擊等有害于社會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成員發(fā)起的。雖然它在表現(xiàn)上會擁有組織者和領導者,但這種組織者和領導者不具有傳統(tǒng)的領袖特征,而是臨時性的。即使消滅了組織者和領導者,而對那個組織即行動體來說,似乎也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會使更多的人去努力修煉出作為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能力。更為恐怖的是,似乎隨時隨地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人,都可能突然實施恐怖襲擊。這些新問題所具有的新特征都表明,行動者心中的不滿和怨恨是引發(fā)反社會、反人類行動的根源,只有從根本上消除了這一根源,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出路?,F(xiàn)實情況是,無論在國際社會還是在一國內(nèi)部的社會治理過程中,都存在著廣泛的制造不滿和怨恨的根源,然后等待著不滿和怨恨發(fā)泄到無辜者身上。

      這種情況需要優(yōu)先考慮的依然是如何把人們組織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說,社會生活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一個如何把人們組織起來的問題。在組織意識很弱的條件下,地域隔離使弱組織狀態(tài)中的社會依然可以獲得社會秩序。隨著地域范圍的擴大化,組織化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由于社會的分化,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也提出了不盡相同的組織要求,從而使組織模式多樣化。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脫域化”是一條基本線索,全球化甚至會給人以民族國家邊界消失的想象。這樣一來,地理上無主權邊界的世界也許就是人類的未來,它對如何組織人們開展社會生活的問題也會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關注??v觀人類歷史,雖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描繪出不同的進化圖譜,如文化的演進、科技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治理的文明化、民主對集權的替代、理性的持續(xù)增強……然而,所有這些方面,如果離開了社會的組織化,都是不可思議的,組織才是人類進步的奧秘所在。當我們把視線放在組織的問題上,立即就發(fā)現(xiàn),官僚制組織代表了工業(yè)文明。事實上,工業(yè)文明也可以被認為是由官僚制組織所創(chuàng)造的。而合作制組織將是后工業(yè)文明的標志,我們關于合作制組織的構想以及實踐建構,也就是建構后工業(yè)社會的行動。在我們走向后工業(yè)社會的征程中,

      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全球風險社會,面對危機事件頻發(fā),需要首先解決的是如何把人們組織起來開展共同行動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謀求一種不同于官僚制組織的新型組織形式——合作組織。這說明,我們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重心放置在對合作制組織的建構上來,即通過合作制組織的建構去解決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通過合作制組織的建構去尋求破解困擾我們的那些癥結,并把人類順利地引進后工業(yè)社會。比如,在反恐的問題上,官僚制組織的僵化,行動上的蠢笨,決定了它無法承擔所應承擔的任務,我們不可能運用官僚制組織去收獲我們所期望的解決問題的效果。相反,在關于合作制組織建構的構想中,則可以發(fā)現(xiàn)解決當前重大的、急迫的社會問題的出路。

      二、官僚制組織面臨著挑戰(zhàn)

      法默爾認為,在全球化、后工業(yè)化的歷史背景下,“新的情境已經(jīng)出現(xiàn),公共行政領域也處在其中。組織理論和經(jīng)濟學的某些發(fā)展暗示了在理解非層級的和消解官僚化的安排方面的問題。作為不受控制的藝術的批判的深刻意義則是另一個例子”[2](p.303)。工業(yè)社會商品征服了世界,破壞了一切不能實現(xiàn)商品化的因素得以存在的基礎。然而,全球化、后工業(yè)化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打破了一切領域的限制,呈現(xiàn)出一場非領域化的運動。這種非領域化意味著:“圍墻已成為過去;商品已成為過去。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官僚制也已成為過去。在文本的世界中,有的只是多樣化的書寫,但思維方式是根莖的、非線性的和游牧式的。這是非地域化的世界。我們沒有一個專屬公共行政理論的獨特語言?!盵2](p.300)法默爾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思考對象的結構變化將推進非地域化的過程。我們必須對地域化手法的局限有所認識。后現(xiàn)代主義的交叉學科研究和跨學科研究力圖恢復已失去的知識統(tǒng)一性的企圖受到了誤解。然而,隨著人為的學術邊界時代的完結,后現(xiàn)代性也鼓吹學科自足性的終結。公共行政的結構隨著學科與分支專業(yè)之間的圍墻的倒塌而倒塌?!??[2](p.302)其實,不僅學科的圍墻倒塌了,行動的邊界也被踏平了或者說正被踏平。不僅公共行政必須接納正在迅速生成的廣泛的社會治理力量的介入,而且整個社會的領域邊界都正在消融,領域融合的時代呼之欲出。

      在現(xiàn)代化取得了長足進展的時代,韋伯從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中概括出了官僚制。那時,盡管文官制度已經(jīng)建立,但官僚制還只是作為一種理論存

      在的,是對現(xiàn)實中多樣化組織的一種共同特征的抽象。隨著官僚制理論的傳播和得到專家們的接受,對現(xiàn)實中的組織進化產(chǎn)生了影響,或者說組織的自然進化開始受到了官僚制理論的強力干預。因而,呈現(xiàn)出同形化的趨勢,經(jīng)過幾十年的時間,組織的同形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對于20世紀的組織發(fā)展而言,官僚制理論構成了一種先驗模式,使組織將獲得這一模式的理想特性作為變革的目標。在每一個組織都走向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則實現(xiàn)了更高程度的同形化。就此而言,官僚制理論也可以看作是造成組織同形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今天,官僚制組織正面臨著挑戰(zhàn),

      當前,“解構官僚制的第一個候選對象就是把好的公共行政理論等同于客觀性這一‘宏大敘事;根據(jù)這一敘事,理論越是優(yōu)秀,客觀性就越

      大” [2](p.254)。 “解構官僚制的第二個候選對象,要記住,就是這樣一個敘事:效率是公共行政實踐可行的目標?,F(xiàn)在我們的討論目標就是要說明如何運用這一解構策略,而不是讓這一策略自行其是。這也意味著類似的概念,如效率,將被納入類似的解構分析?!?[2](p.259)

      20世紀,所謂“后官僚制”的時代斷斷續(xù)續(xù)地被人們反復提及,但由于工業(y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通過官僚制組織去實施管理,一直缺乏尋求替代性組織形式的認真探討。只是到了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長到令官僚制失靈的地步,尋求替代性組織形式的追求才成為一項嚴肅的任務。即便如此,由于工業(yè)社會管理行為的慣性,這項嚴肅的工作也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比如,面對危機事件頻發(fā)的局面,面對信息技術迅速成長和廣泛應用的現(xiàn)實,人們并沒有在組織的結構性變革方面去進行負責任的探討,反而是在官僚制組織框架下去謀求所謂的應急預案,甚至把信息技術作為強化官僚制組織結構的手段。對于正在發(fā)生的社會變革而言,這些做法都是非常消極的。在這個運行速度迅速加快的社會,在這個呈現(xiàn)出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社會,需要有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組織來集結人們的共同行動。合作制組織的構想就是因應這種要求而提出的。當然,就官僚制組織而言,它也是出于解決復雜問題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但官僚制組織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所遵循的是一種“化簡原則”,所采用的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方式。在社會處于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的狀態(tài)中,這樣做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當社會進入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狀態(tài)之后,官僚制組織的這些已經(jīng)成為慣性的做法則使其表現(xiàn)出了功能缺失的狀況。

      從克羅齊耶和費埃德伯格的一些論述中可以看到構想一種新型組織的追求。他們說,“諸種新的組織得以被建構,對合作與沖突進行規(guī)制的新系統(tǒng)能夠形成,甚至新的市場也能夠建立起來”[3](p.13)。這說明,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一個需要揚棄官僚制組織的時代。即便是那些深受官僚制影響的學者 ,也試圖尋求打破官僚制語境的出路,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地理解我們時代的需求的話,就不能不在對新型組織的構想中去想象人類集體行動擺脫當下困境的出路,而合作制組織恰恰是唯一的選項。在這個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中,“人們可以指望通過滿足一切目的的抑或非常具有彈性的組織,來靈活機動地行事,而且,毋庸置疑,在此方向上會取得極大的進展”[3](p.13)。盡管存在著很多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深切地體察到了現(xiàn)實的要求,就不會躺在前人的理論成就之上貪享片刻安逸,而是需要去積極地開展行動,創(chuàng)造性地構想新型組織,并努力付諸實施。總之,“當現(xiàn)存的結構安排的權變特征,亦即人為的特征,變得越來越顯著,而且由此越來越難于對其加以合法化時,我們的智能工具——而且首要的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種從結果到手段的推論模式——變得越來越不適用于用來解決我們諸種難題” [3](p.13)。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從刷新我們的觀念開始,去清除一切妨礙我們展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進而致力于合作制組織的建構。

      組織是提高生產(chǎn)率的重要途徑,毋寧說組織就是為提高生產(chǎn)率的目的而生的。但“生產(chǎn)”概念在內(nèi)涵上的擴大以及性質上的變化都使組織方式不能再僅僅滿足于提高“生產(chǎn)率”的要求。因此,一些組織類型被淘汰或被擠壓到了邊緣。就官僚制組織而言,無疑最適宜于工業(yè)社會“大生產(chǎn)”的要求,而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又逐漸地使它顯得不適應了。特別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使投入于直接生產(chǎn)的人力大大減少,組織的任務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調動和配置直接投入生產(chǎn)的人力和物力方面,即通過協(xié)調人力和物力而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率”。其中,首先是組織自身的協(xié)調。正是這種組織自身協(xié)調的要求,又提出了突破官僚制組織框架的要求,并以合作制組織取而代之。由此可見,合作制組織的出現(xiàn)是根源于組織自身協(xié)調的追求。也正是這一點,為我們指出了合作制組織建設的又一基本方向,那就是對組織信息溝通的重視。

      三、探討合作制組織的生成

      當工業(yè)社會充分實現(xiàn)了組織化后,官僚制組織就成了形式多樣的組織的基本原型,組織管理模式與民主社會及其文化的離異傾向也愈益顯現(xiàn)了出來,整個社會在實質的意義上產(chǎn)生了分裂。一方面是民主政治不斷受到新理論和新觀點的修繕;另一方面則是從屬于合理性追求的一種不斷刷新效率的組織管理模式一再地得到發(fā)明。這兩個方面盡管在社會的總體運行意義上被捆綁在一起,而它們之間的那種根源于內(nèi)在邏輯的沖突,卻不時地以各種難以臆測的形式暴露出來,并生產(chǎn)出讓人們難以承受的惡果。工業(yè)社會的這種內(nèi)在沖突總是以周期性社會功能障礙的形式出現(xiàn),特別是經(jīng)常性地以犧牲社會公平和正義為代價,隨著工業(yè)社會走到其發(fā)展頂峰,這種內(nèi)在的沖突在每一次反射到表象的層面時,都顯得尤為劇烈。

      所以,最為根本的社會改造方案應當是從解決工業(yè)社會的民主政治和文化與組織管理模式間的這種結構性沖突入手,應當使民主融入組織的管理中,也使組織管理成為政治生活中的最為基本的和更為主要的內(nèi)容。這種政治與組織管理的融合形態(tài)必然是一種全新的形態(tài),在社會的意義上,它是合作的社會;在組織的意義上,它是一種揚棄和超越了官僚制組織的合作制組織。

      在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官僚制組織確實表現(xiàn)出了一種令人贊嘆的優(yōu)勢:“同樣一個行動邏輯,卻能適用于許許多多復雜多變的境遇,并在不同決策中體現(xiàn)出來?!盵3](p.65)這是因為,深深地蘊藏于組織之中的設計理念是成功的,那就是“以不變應萬變”。雖然我們在對組織進行解剖時所看到的是,組織無非是一些要素的機械性組合,甚至并不比一架鐘表復雜多少,如果撇開組織的知識和智能系統(tǒng)的話,其結構可能要比一架鐘表簡單得多。然而,正是這一組織,能夠應對許多復雜情況。當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程度達到某個臨界點的時候,組織所展現(xiàn)出的這種令人贊嘆的能力一下子就全都消失了。也就是說,在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組織所擁有的“以不變應萬變”的終極性設計理念失效了,所以,組織賴以成立的基礎被抽空了,這個被抽空了基礎的大廈又怎能不轟然坍塌呢?這就是官僚制組織的命運。令人惋惜的是,在人類已經(jīng)進入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當官僚制組織命懸一線的時候,人們卻為了挽救生命而搜腸刮肚,不斷地提出修補官僚制的

      新方案。當這些方案在延續(xù)官僚制組織生命中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卻讓社會為之付出代價,那就是承受危機事件的頻繁騷擾。

      根據(jù)達爾文的觀點,進化是以生命的復制為前提的,沒有基本方面的復制,進化也就無從理解。但是,當進化由量變引起質變時,一個新的物種出現(xiàn)了,從而以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組織的發(fā)展也是這樣,它在人類社會進步這樣一個總體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不斷進化的特征。在20世紀后期,雖然組織還在不斷地復制官僚制,但邊緣性意義上的進化也呈現(xiàn)出加速的態(tài)勢。特別是在人類跨入21世紀后,人類社會的各種各樣的新特征都反映到促進組織變革的要求上來了。盡管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官僚制組織還會不斷地被復制下去,而合作制組織的諸多特征呈現(xiàn)出從量的增長到質的變化的趨勢。所以,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組織變遷的時代,合作制組織正在生成的過程中。當然,合作制組織也會復制官僚制組織的那些基本的方面,但在合作制組織的演進中,

      這些復制于官僚制組織的內(nèi)容會變得越來越少,最終會退居到無足輕重的地位。當然,社會的變革促進了組織的變革,向合作制組織進化的歷程是由社會的變革所推動的??墒?,如果正在生成的合作制組織因素不能被復制的話,就很難最終成長出合作制組織這種新的組織類型。就此而言,合作制組織的研究是為了改變官僚制組織的組織記憶,是要把那些新生成因素納入組織記憶中。隨著官僚制組織的組織記憶日益式微,同時,隨著合作制組織的記憶日益增強,組織的進化也就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那樣,合作制組織作為組織的一個“新種”,就能夠被正式確立下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圖景相距我們并不遙遠,甚至是觸手可及的。

      合作制組織是一種具體性的行動系統(tǒng),會因任務和作用對象的差異而具有隨機反應的能力。盡管合作制組織也有著與既有組織所共有的那種把各構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重新組合起來的特征,但與以官僚制組織為原型的所有組織都不同,它不會強調組織結構的意義,不會過分地重視組織結構的作用,而是會更多地把組織結構看作為一種富有彈性的組織整合因素或調節(jié)方式。同樣,合作制組織結構的彈性化,或者說,合作制組織的結構弱,并不意味著人的集合形態(tài)是無序的。也就是說,合作制組織中的人絕不是烏合之眾,如果說它具有“去結構化”的特征,那僅僅意味著結構不是一種一經(jīng)生成就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而是一種具有充分靈活性的結構。合作制組織之所以依然是一個系統(tǒng),是因為組織目標明確,在一定時期——也許是非常短暫的時期內(nèi),也具有明確的任務以及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同時,合作制組織的各構成要素的相互依存度也非常高,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這種高依存度而使穩(wěn)定的結構失去意義。或者說,這種高依存度使合作制組織在沒有穩(wěn)定結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存在。其實,當一個系統(tǒng)需要依靠其結構的支持而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這個系統(tǒng)是一種擁有弱整合力量的系統(tǒng),如果一個系統(tǒng)不需要以穩(wěn)定的結構來加以支撐的話,反而是具有強整合力量的系統(tǒng)。合作制組織正是因為擁有非結構性的整合力量,所以,才是一種有機性更強的行動系統(tǒng)。

      在全球化、后工業(yè)化的背景下,在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條件下,我們的社會其實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對合作制組織的熱切期望。只不過這種熱情流于經(jīng)驗,沒有達到理論自覺而已。我們今天的一切社會性行動都在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出一種要求,那就是需要用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和既存的組織模式去應對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各類社會問題。雖然我們今天已經(jīng)普遍地意識到新的組織形式應當是集體行動的合作模式,但是,一旦付諸行動,就依然受到官僚制組織慣性所支配,表現(xiàn)出行動上的路徑依賴。這說明合作制組織建構的過程必須是一個自覺行動的過程,需要通過理論自覺去開辟道路。“組織模式可以是為解決集體行為問題而構建的,因而也是人為的?!?[3](p.7)

      我們只有把合作制組織的建構看作是一個人為的過程,才會擁有理論探索的勇氣,才能夠為實踐設計出可鑒運用的合作制組織。所以,合作制組織的理論構想也是一個廣泛的合作過程。學者們有義務在這樣一個共同關注的主題下,用自己的探索去實現(xiàn)合作制組織理論建構的合作行動,把自己的研究匯入合作制組織建構的合作進程中來。

      需要指出的是,在任何時候,我們所強調的都是對官僚制的揚棄或超越,而不是簡單的否定。

      無論官僚制組織在后工業(yè)化進程中表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缺陷,也不管批評官僚制的聲流匯成了多么巨大的毀滅性壓力,都不意味著對官僚制的完全拋棄。我們把官僚制與工業(yè)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是包含著這樣一個判斷的,即官僚制是工業(yè)文明整體上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一項我們必須加以繼承的文明成就,如果簡單地否定它,那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所以,面對官僚制最積極的做法是更加明確地把它放置在工具的地位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把公共官僚制轉變成實現(xiàn)我們共同夢想的更積極的力量”[2] (p.8)。總之,揚棄官僚制決不意味著把它從我們的社會中清除出去。就官僚制是人類組織文明的一種形式而言,它是有生命力的,在處理低度復雜和低度不確定性事務方面,它的效率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只有這樣認識官僚制,才是科學的態(tài)度。因為,組織天然就是集體行動的形式,無論組織規(guī)模的大小,都無非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集體行動而集合到一起的形式。但是,不同的組織在達成集體行動時是有著不同表現(xiàn)的。官僚制組織在集體行動中的表現(xiàn)取決于組織設計的科學性,而合作制組織在集體行動中的表現(xiàn),除需要得到組織設計的科學性支持外,還取決于組織成員的合作意愿以及道德狀況等。在合作制組織得以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組織形式時,官僚制組織依然可以在那些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的領域中發(fā)揮作用。但應當看到,它所發(fā)揮的是補充和輔助的作用。

      就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一個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社會而言,在更廣泛的社會行動中,需要通過合作制組織。恰恰是這種組織,在今天尚未得到研究,甚至尚未被人們意識到。這就決定了合作制組織的研究是關乎人類未來的一項重大的理論探索任務。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郇建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美]戴維·約翰·法默爾.公共行政的語言——官僚制、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M].吳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法]米歇爾·克羅齊耶,埃哈爾·費埃德伯格.行動者與系統(tǒng)——集體行動的政治學[M].張月,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瓊蓮]

      猜你喜歡
      組織模式恐怖主義全球化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防控跨國恐怖主義犯罪的困境及應對
      刑法論叢(2018年3期)2018-10-10 03:35:30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民用飛機項目強矩陣組織模式初步分析與探討
      開放式創(chuàng)新視角下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0:50:19
      略論當代恐怖主義問題的社會根源
      林產(chǎn)品第三方物流組織模式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2期)2016-01-16 09:22:29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讓恐怖主義遠離校園
      留學(2014年20期)2014-04-29 00:44:03
      茶陵县| 汤原县| 株洲县| 临夏市| 秦安县| 五大连池市| 博罗县| 潢川县| 琼中| 郧西县| 西华县| 丰原市| 张家港市| 和田市| 曲松县| 濮阳市| 满洲里市| 承德市| 昭通市| 上饶市| 色达县| 衡东县| 筠连县| 灵台县| 枝江市| 梅河口市| 高密市| 余江县| 株洲市| 公主岭市| 鄯善县| 宜川县| 囊谦县| 白银市| 长治市| 彩票| 吉安县| 二连浩特市| 朝阳县| 太原市|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