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嚴冬降臨,亞速海結冰無法通航,導致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亞速海補給線無法使用。作為烏克蘭東部鋼鐵工業(yè)中心以及重要交通樞紐的馬里烏波爾,戰(zhàn)略價值就陡然上升。
南方周末記者 吳夢啟 發(fā)自北京
從2014年9月5日簽署《明斯克協議》以來在烏克蘭東南部保持相對平靜的局面,在近期被打破了。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意味著戰(zhàn)火很有可能在冰消雪融的春天到來之前蔓延開來。
其一,是1月24日烏克蘭東南部亞速海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遭到突然炮擊,造成30名平民死亡,95人受傷。官方的“烏克蘭危機媒體中心”稱,炮擊一方是來自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州的“恐怖分子”。他們使用的是俄制“冰雹”122毫米口徑火箭炮。其二,是在1月中旬,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民兵武裝攻占了頓涅茨克機場,機場周邊長達四個月的拉鋸戰(zhàn)以烏克蘭軍隊的失敗告終。
“《明斯克協議》簽署兩周后,由烏克蘭、俄羅斯和所謂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以及歐安組織共同簽署了一個備忘錄,規(guī)定戰(zhàn)斗的雙方應該停止交火,將雙方的重武器——指口徑在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從前線向后撤15公里。所以雙方的緩沖區(qū)應該有30公里寬?!?/p>
烏克蘭國防委員會發(fā)言人李森科上校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冰雹”BM-21火箭炮最大射程是20公里。炮彈落到緩沖區(qū)外烏克蘭一方的馬里烏波爾,這意味著《明斯克協議》規(guī)定的緩沖區(qū)已經失效。
一切為了補給
炮彈究竟來自哪一方,在1月26日舉行的聯合國安理會上產生了激烈的辯論。西方以及烏克蘭認為,“俄羅斯對暴力負有重要責任”。俄方則一方面譴責任何針對平民的襲擊,另一方面稱“基輔當局必須與頓涅茨克直接對話”。由于雙方立場爭執(zhí)不下,計劃在上周六安理會發(fā)表對馬里烏波爾炮擊事件的譴責未能通過。
事實上,自從《明斯克協議》簽署以來,烏克蘭軍方和頓涅茨克以及盧甘斯克民兵武裝之間的小規(guī)模沖突并未停止。烏克蘭國防軍原副總參謀長羅曼年科中將在采訪中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饏f議簽署后,主要交戰(zhàn)的地方有三處:頓涅茨克機場;迪巴伊茨維爾(音譯,一處重要的鐵路會讓站,位于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之間)以及馬里烏波爾。其中頓涅茨克機場非常重要,因為烏克蘭軍隊已經丟失盧甘斯克機場,“如果再丟失頓涅茨克機場,那么將會導致戰(zhàn)略局面非常被動。俄羅斯就會用飛機直接把軍隊投放到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機場。”羅曼年科中將說。
從羅曼年科中將的信息判斷,頓涅茨克機場可能失守和馬里烏波爾局勢的緊張,在2014年年底的時候已經在烏克蘭軍方的預判當中。李森科上校認為,從克里米亞半島的彼列科普地峽通往烏克蘭內陸的主要道路有兩條。其中向東的公路經過馬里烏波爾通往烏俄邊境。目前,由于嚴冬降臨,亞速海結冰無法通航,導致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亞速海補給線無法使用。作為烏克蘭東部鋼鐵工業(yè)中心以及重要交通樞紐的馬里烏波爾,戰(zhàn)略價值則陡然上升?!拔覀円阉刈 !崩钌粕闲Uf。
利用《明斯克協議》?;鹬圃斓木彌_,雙方武裝在進一步備戰(zhàn)當中。
按照羅曼年科中將提供的信息,2014年沖突爆發(fā)前,烏克蘭國防軍總兵員只有16萬。1月初,烏克蘭國防部長波爾托拉克稱,政府決定在2015年征召5萬名士兵。2015年1月20日,今年首批征兵工作開始。如果2015年擴軍順利的話,烏克蘭軍隊總人數將會增加30%。從2014年底開始,烏克蘭軍隊開始集結在馬里烏波爾一帶,應對可能遭遇到的沖突。李森科上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彼列科普地峽,當地的烏克蘭居民也已經“動員起來修筑堡壘和工事”,以防止克里米亞方面的武裝發(fā)動進攻,從背后打通克里米亞到馬里烏波爾的道路。在另一方面,東部民兵武裝也沒有停止備戰(zhàn)。綜合外國媒體的信息證明,東部武裝已經擁有了更加先進的重型火炮。烏克蘭政府則指責俄軍在俄烏東部邊境“陳兵5萬”,并派遣摘掉軍銜和國籍標志的俄軍士兵進入烏克蘭境內裝扮成“志愿武裝人員”加入沖突。
隨著嚴冬的持續(xù),克里米亞是否已經進入到物資緊缺狀態(tài),目前尚未有定論。在南方周末記者去年10月前往克里米亞采訪的時候,發(fā)現雖然通往烏克蘭本土的道路已經被切斷,但是能源供應和食品供應充足,物價略有上升但是仍舊在可接受范圍內。當地海軍學校教員奧爾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烏克蘭方面切斷了對農業(yè)用水的供應,影響了當地主要以葡萄種植為主的農業(yè)。對于最終如何解決物資供應,使之避免對烏克蘭物資供應的依賴,俄羅斯相關的戰(zhàn)略構想是在克里米亞東部刻赤海峽上建立一座大橋,將本土與克里米亞半島聯系起來。不過,俄總統(tǒng)普京責成政府最遲在2018年之前完成大橋建設??雌饋碓谶@個時限來臨之前,克里米亞240萬人口的物資補給仍舊需要通過海路運送,并受到季節(jié)變化的嚴重影響。
沖突正演變成民族主義廝殺?
馬里烏波爾炮擊除了引發(fā)烏克蘭對民兵武裝“企圖打通與克里米亞陸地聯系”的擔憂之外,還有更嚴重的擔心?!盀蹩颂m危機媒體中心”網站上列舉了另外三種戰(zhàn)略企圖:打擊烏克蘭的鋼鐵工業(yè);構建一個持續(xù)沖突的地帶以便控制黑海地帶;控制烏克蘭南部以便與摩爾多瓦有爭議的親俄地區(q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連成一片,最終使烏克蘭喪失所有出??诔蔀閮汝憞?。
烏克蘭官方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烏東部和南部沿海土地在歷史上被稱為“新俄羅斯”。至今在頓涅茨克民兵武裝當中的某派別名字就叫做“新俄羅斯軍”?!靶露砹_斯”一詞再度浮出水面,跟烏克蘭目前的身份認同有關系。法國諾歐商學院國際事務系教授、地緣政治學家保羅·桑德斯對南方周末記者稱,烏克蘭的民族認同“是多個維度的混合”,其中包括哥薩克和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哥薩克區(qū)域正好包括東部的扎波羅熱、頓涅茨克兩州。尼古拉耶夫州和烏克蘭面積最大、親俄勢力影響較大的敖德薩州則是烏克蘭的造船工業(yè)、進出口中心和海軍主要艦艇基地。它們都在殖民主義色彩濃厚的“新俄羅斯”概念中,并都爆發(fā)過親俄示威和與之相關的暴力行為。
保羅·桑德斯認為,在2014年前烏克蘭倒向歐盟,絕大部分原因來自經濟上的考量,即歐盟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市場,而俄羅斯與之相比,體量以及活力相差甚多。與俄羅斯的身份認同差異并不構成沖突的主要原因。但隨著局面惡化,以烏西部加利西亞地區(qū)城市利沃夫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擴張。烏克蘭危機當中雙方的民族主義色彩越來越強烈。馬里烏波爾只是這場逐漸異化的沖突當中開辟的新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