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宣
籃下對抗已經(jīng)成為籃球比賽中雙方寸土必爭的主戰(zhàn)場,是籃球比賽區(qū)域戰(zhàn)中爭奪最為激烈的地方,大部分的身體對抗都集中于此[1]。這些都是由籃球的運動規(guī)律所決定:離籃筐越近命中率越高,給對方造成的威脅越大?;@下對抗的情況大多發(fā)生在突破能力強或具有身高優(yōu)勢的內(nèi)線隊員身上。通過籃下對抗,不但能夠增加本隊的得分機會,同時也給對方的防守造成很大的麻煩。然而在實際的籃球比賽中,由于進攻隊員籃下技術(shù)動作運用的失誤,出現(xiàn)運球?qū)购竽貌蛔∏?,失掉大好的得分機會,比賽也由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守。筆者運用影像資料法、實驗法、靜態(tài)截取法,對進攻隊員籃下運球強攻失誤的現(xiàn)象從靜力學的角度進行相關(guān)性研究,旨在為籃球運動員或籃球教學提供幫助。
通過研究籃球比賽的大量影像資料,發(fā)現(xiàn)進攻隊員在籃下運球?qū)咕置娴男纬纱笾路譃橐韵氯N情況:一是進攻隊員從外線運球直接突破到籃下對抗投籃;二是內(nèi)線高大隊員接外線傳球,在接到球后運球?qū)雇痘@;三是進攻隊員搶到前場籃板球后,二次進攻運球?qū)雇痘@。針對以上三種情況,運用靜態(tài)截取的方法,使動態(tài)的連貫動作變成三個相互隔離和靜止部分:第一,對抗前,大力運球,目的是想通過運球,獲得身體對抗時需要的爆發(fā)力;第二,運球后,利用背部和肩部的力量與防守方進行對抗,目的是在投籃時遠離防守者,以獲得足夠的投籃空間;第三,對抗后,在重心不穩(wěn)的情況下,雙手急于去接球進攻,結(jié)果是拿球不住,籃球脫手而出。從以上進攻隊員每個部分技術(shù)動作的完成來看,都與力學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其中籃球脫手飛出更是在一系列外力的綜合作用下造成的結(jié)果。
圖1 表態(tài)中籃球受力分析
圖2隊員相互對抗作用力分析
進攻隊員運球后一般都會借助下肢的爆發(fā)力用背部或肩部與防守隊員發(fā)生對抗。此時進攻隊員發(fā)力共有兩個方向(見圖2):一個是向上站起的作用力F3;一個是向后靠防守者的發(fā)力F4。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F(xiàn)3和F4的合力為作用于防守隊員身上斜向上的力F5。這時,防守隊員也會對進攻隊員施加反作用力F′5,方向與力F5相反,即當防守隊員在接受進攻隊員的撞擊時,也會對進攻隊員施加自己的推力。當F5′>F5>0,這時進攻隊員的重心就會向前傾斜或移動,裁判一般會判防守隊員推人犯規(guī);當F5′=0時,就會發(fā)生進攻隊員向防守隊員后靠發(fā)力時,防守隊員突然后撤躲開,使進攻隊員借不上力,致使重心失去依靠,上體失去平衡身體向后倒,造成帶球違例而失去球權(quán);當F5′和F5大致相等時,就會出現(xiàn)對抗均等的局面。由此可見,攻守雙方隊員相互之間的作用力的大小對進攻隊員重心平衡的影響最大,而進攻隊員身體重心的平衡直接會影響下一個進攻動作的完成。
當進攻隊員F3和F4的發(fā)力不是同時發(fā)生,在進攻動作的完成上不是一氣呵成時,在實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是先向后撞擊防守隊員,然后再持球投籃,裁判就會判罰進攻隊員進攻犯規(guī)在先而失去球權(quán)。進攻隊員在籃下進攻動作的完成上一定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比賽中應(yīng)根據(jù)防守隊員的實際情況,做到真假動作結(jié)合使用,提高進攻動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如果進攻隊員在對抗后重心前移不穩(wěn),在手接觸籃球的一瞬間,籃球就會受到手臂施加的斜向下壓力。假設(shè)這個壓力為F7, F7可以理解成為反作用力F5′的分力(見圖3),即F5′≥F7>0。這時籃球就受到F7和G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設(shè)F7和F2的合力為F6,合力F6就是籃球脫手飛出的直接作用力。由于G為恒量,F(xiàn)6的大小不僅與F7有關(guān),還與持球部位發(fā)力方向和重力G之間的夾角θ密切相關(guān)。在F7和G一定的情況下,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共點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運用三角形余弦定理來求F6的大小[2],即:F6= F72+ G2-2G F7COS(180-θ)。從公式中可以看出,夾角θ越小,合力F6越大,兩者是反比關(guān)系。當θ=0,COS180=-1,F(xiàn)6最大。這時,進攻隊員的雙手在籃球的底部,籃球就會從進攻隊員的手上向上飛出;當θ=180時,COS180=1,F(xiàn)6最小。這時進攻隊員的雙手在籃球的頂部,籃球就會直接朝地面下落。一般情況下,進攻隊員持球部位都是在籃球的頂部靠下方一些,籃球飛出的方向為進攻隊員的斜下方。在手剛接觸球的進攻隊員來不及做出第二反應(yīng)動作時,籃球就已脫手飛出。大多情況下是飛出界外,造成強攻失誤。
圖3隊員對抗中籃球受力分析
如果進攻隊員很好地緩沖了防守隊員的反作用力,即F7=0時,同樣也會有籃球脫手而出的情況。這時籃球受力有兩個力(見圖4):一個是重力G;一個是雙手向胸前引球的牽引力F8。
圖4隊員對抗中籃球受力分析
設(shè)G和F8作為合力為F9,同樣可以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計算出F9的大小,即F9=G2+F82-2 GF8COS(180-θ)。F9與夾角θ也是反比關(guān)系,θ的角度越小,F(xiàn)9脫手的力越大。籃球由向外飛改為向內(nèi)飛,與(見圖3)飛出的方向相反,籃球會從進攻隊員兩腿之間或碰到腿飛出。因此,持球部位是影響籃球脫手的關(guān)鍵因素。
根據(jù)對進攻隊員籃下運球強攻失誤的靜力學分析,得出進攻隊員失誤的三個條件:一是運球用力過猛,籃球獲得很大的動能;二是進攻隊員整個注意力都放在與防守隊員的對抗上,重心控制不穩(wěn),失去平衡;三是在持球的部位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球隊員可以根據(jù)以上三點,在平時的訓練中采取以下有針對性的措施,減少此類現(xiàn)象在比賽中的出現(xiàn)。
由于進攻隊員在對抗前會對籃球施加很大的作用力,使得籃球在碰到地面時反彈的高度和速度較大,不利于進攻隊員拿住球。正確的運球方法是進攻隊員在對抗時對籃球向下的作用力一定要適中,使籃球在反彈過程中和手接觸時作用力較小,便于控制球;在運球的部位上,進攻隊員也一定要注意,由于拍球的部位不同,籃球的入射角和反彈起來的反射角也不同[3];進攻隊員在運球時,球的落點應(yīng)在體前20cm左右。這樣在進攻隊員對抗重心向后移動時,籃球的落點和反射角度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nèi)。運球過遠則不易拿球,過近則容易碰到腿和腳。
進攻隊員在籃下與防守隊員相對抗時,應(yīng)避免向后用力過猛,以防防守隊員突然躲開或者是順勢倒下,就會造成進攻隊員重心失控,出現(xiàn)帶球違例或者是進攻犯規(guī);如果防守者在身體素質(zhì)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那么進攻隊員在用力向后“坐”時,就會遭遇更強的反作用力,在對抗中也占不到任何便宜。合理的對抗就是進攻隊員在對抗時控制好身體重心的平衡和動作的連貫。只有重心平衡了,才能減少進攻失誤,才能在對抗時順勢貼身跳起投籃,造成防守者犯規(guī),增加本隊的進攻機會和次數(shù)。
進攻隊員在與防守隊員對抗后,雙手迎接從地面反彈的球,其整個動作完成包括迎球、觸球、引球三個步驟[4]。迎球:應(yīng)曲臂迎球,而不能手臂伸直去迎球,這樣會緩沖由于對抗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通過手臂作用于籃球上;觸球:從以上分析已經(jīng)知道,持球的部位與籃球重心的夾角是決定籃球脫手的關(guān)鍵因素,因此在雙手持球時,應(yīng)掌心相對,五指分開持球的中部或中部稍微靠上,這樣更有利于拿穩(wěn)住球;引球:當雙手指觸球后,應(yīng)迅速向胸前引球,以緩沖來球的力量和速度,持球于胸前,便于與下一個進攻技術(shù)動作相銜接。
進攻隊員籃下進攻,控制好球是關(guān)鍵。只有在控制好球的前提下,才能增加本隊的進攻機會,才能夠在籃下對對方形成強大的威脅,因此,進攻隊員籃下對抗首先是對球的保護,然后才是對抗;對抗時要注意重心的平衡,而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對抗上。即使發(fā)生對抗,進攻隊員頭腦要保持冷靜,不能頭腦發(fā)熱,應(yīng)沉著應(yīng)對,注重動作的連貫性;進攻隊員在技術(shù)動作完成上一定要注意兩個力和一個角度:即對籃球的作用力、與防守隊員的對抗力和持球的角度,避免無謂的失誤。
[1] 劉剛,張志謙.對籃球運動內(nèi)線與外線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1(6):145.
[2] 福建省高等教育廳成人教育處.物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3]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籃球運動高級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4] 王巖,楊頌,胡淑娟.籃球教學與訓練[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