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面子”是一種理性行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chǔ)上的面子理論就在教學應用上給中國教師深刻的影響。教學離不開交際互動,交際互動離不開面子。大學英語是對語言工具的學習,而語言的掌握離不開使用與交際,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是孤立、封閉的,而是互動的、應用的。那么,告別“講座”模式,開展小班化教學活動則更適合課程自身的特性,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學生群體的需要。
關(guān)鍵詞:面子;大學英語;小班化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22-02
當今社會人們身處各種紛亂復雜的關(guān)系中,不可避免地會為“面子”問題而傷神,如何顧及面子?怎樣不傷面子?做點什么來挽救面子?“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簡稱為FST)則從理論的高度給困擾的人們做出了指示。西方語言學家Brown和Levinson將面子具體劃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1]。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實際是從社會個體主觀感受的兩個方面對同一個問題做出了闡釋。
Brown和Levinson認為,“愛面子”是一種理性行為,社會集團中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都有意欲為自己掙得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而社會成員中的年輕群體則更是處于“面子”的敏感期,是需要全社會予以關(guān)注的。在我們年輕的一代所生活的大學校園里,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chǔ)上的面子理論就在教學應用上給中國教師深刻的影響。
當前中國大學英語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學容量大,課時短,學生多,教師很難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課堂上存在重知輕情,知情脫離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一味地向?qū)W生灌輸語言知識,忽視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語言知識成為連接師生關(guān)系的唯一紐帶[2]。
顯然,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建立融洽的課堂關(guān)系。而從學生的單方面感受來看,情況可能更為糟糕,課堂交際的缺失必然導致師生、生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了解,從而降低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鑒于中國國情,中國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整個家庭的關(guān)愛中成長。課堂上,他們往往一方面想極力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即得到教師和同學的稱贊;另一方面又想保護自己的消極面子,即享有不被別人干涉的自由。對于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來說,怎樣既避免課堂上所出現(xiàn)的面子威脅行為,又完成好教學工作就成為教學中的難點。
一、縮小課堂中的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是課堂中面子威脅行為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小班化教學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關(guān)系,縮小師生間的社會距離。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必須具備3個要素:(1)真誠;(2)接受或認可;(3)移情性理解[3]。這就要求師生之間應坦誠相待,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其實,社會距離不僅存在師生之間,同樣也存在于生生之間。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課堂氛圍不應是教師對學生單一放射性結(jié)構(gòu),而應是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以及學生對學生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因此,生生之間也同樣存在真誠、認可和彼此之間的理解,同伴間的影響力在一定意義上絕不遜色于教師的影響。
教師要盡可能地多了解學生。課堂交流應努力做到知情合一,不僅僅是進行知識上的交流,同時還應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從而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筆者曾經(jīng)在班級人數(shù)為19人的本科班進行過教學,因為學生人數(shù)少,教師能夠熟知每位學生的姓名、籍貫、性格、愛好和英語水平,而在學生心中,這種熟悉就是愛的表現(xiàn)。試問一下有過大學經(jīng)歷的人,有誰不為某位老師記住自己的名字而開心?以關(guān)愛為前提,教學就邁向了成功的一步。
在開學的第一次授課中,教師就請學生公開自己英語學習中最大的弱項和最急迫的需求,并為此制定一個學習上的目標。誠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不足,或是語法基礎(chǔ)差,或是詞匯量少,或是聽力水平弱,即便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習中的缺憾。那么,對待不足不應當遮掩,而是應當勇敢地面對。因為逃避只會讓人更加畏縮,暴露問題才會給學生進步的機會,而知曉彼此弱點的學生們在此時自然而然會結(jié)成同盟,既然大家處在有著共同方向的團體中,面子問題所導致的課堂障礙就有可能慢慢的瓦解。
二、降低教師的相對權(quán)勢
在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盡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已逐漸得到重視,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法仍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教師話語時間在英語課堂時間中的比例仍然比較大,課堂上依舊存在著教師的話語霸權(quán)現(xiàn)象[4]。盡管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已逐漸平等,但是中國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學生的潛意識里仍存在著“師道尊嚴”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
“中國以家族為本體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因而總是強調(diào)個人在群體中的責任和義務,而忽略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quán)利”[5],而西方國家的文化是個體主義文化,它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比如說,中國學生就很少像西方國家學生一樣意識到上課發(fā)言也是自己的一項權(quán)利。
在小班化英語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學生舉手、起立發(fā)言的形式,改為在座位上直接回答問題,這貌似不起眼的小小舉動,往往容易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那些膽小、易緊張、與教師有距離感的學生。允許學生在座位上回答問題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和畏懼,使他們更能從容面對;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提問,則更有助于學生毫無芥蒂地說出自己的困惑或表達自己的觀點,使教師在第一時間得到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上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面子障礙,學習的氛圍會更加融洽。
同時,教師的協(xié)調(diào)組織能力和話語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剛剛步入大學的年輕一代仍是脆弱的成年人,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剛剛離開父母的懷抱,仍需要來自長輩的關(guān)愛。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對他們應多理解,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少命令,維護學生的積極、消極面子,降低教師的相對權(quán)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師生平等,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交流。
三、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
交際教學法是當前不少教師和學者在努力推廣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最早是由語言學家Wilkins等人提出,它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即運用語言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6]。這種教學方法非常適合語言教學,可是由于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學生習慣于安靜的聆聽,因此交際教學法的推廣常常在大學課堂上受到阻礙,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樣在符合中國學生特點的情況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呢?怎樣使既不愿丟面子、又不想做“出頭鳥”的學生們活躍起來呢?
小組合作不失為有效的方法。在小班化英語課堂上教師更方便以小組合作和小組競爭的形式布置課堂任務。如果說,縮小課堂中的社會距離和降低教師的相對權(quán)勢消除了面子的負面影響,那么在面子的得與失之間還存在著無限的動力和鼓勵。年輕的學生們不怕在鍛煉中失面子,因為他們會努力地向前贏面子。
小組合作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適宜的學習氛圍,討論、磋商、修正、完善,在彼此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而小組間的競賽活動則給學生莫大的興趣和動力,課堂上沒有人瞌睡、沒有人躲在角落里,大家集中精力、充滿激情。
四、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團隊合作的活動中,不要使個體湮滅在小集體里。團隊活動不應抹殺個人的表現(xiàn)機會,也不能助長個體對集體的依賴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關(guān)注個體差異并做到因材施教。
性別差異是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差異之一。根據(jù)Boyle(1987)對香港大學生的調(diào)查,總體上,女生的英語水平要比男生高[7]。中國大陸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那么教師應當更注意調(diào)動沉默的男生群體,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熱情。
即使在語言能力相同的情況下,性格的差異也會導致課堂表現(xiàn)的不均衡。性格外向的學生一般交際能力較強,能較好地利用交際策略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性格敏感內(nèi)斂的學生則較不愿意表達想法和需求。那么,教師就更應當采取主動的姿態(tài)來幫助羞于開口的學生,使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克服羞怯和焦慮的心理,消除抵觸情緒,贏得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
生活環(huán)境差異也是學生課堂參與度差異的主要原因。學生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較大,這種影響在大學生身上仍有體現(xiàn)。Bernstei甚至將語碼,即能夠清楚辨認的說話方式,分為中上層階級使用的精制語碼和下層階級使用的限制語碼[8]。這一劃分盡管有其不妥之處,但足以給語言教師相當?shù)奶崾荆涸诒Wo學生自尊和自我形象的同時,是否可以對來自邊遠偏僻、教育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學生予以更多的關(guān)注,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呢?
關(guān)注個體差異,進行針對性提問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個體化的指導和檢測。了解個體水平和個體需要,坦誠相對,使教師和學生都放下負面偏見有利于教學的開展和質(zhì)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項茂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guān)系[J].外語界,2004(4).
[3]張其志.羅杰斯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簡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0(4).
[4]郝德勇.課程與文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賈陸依.中美高校外語專業(yè)師生定位關(guān)系比較研究[J].外語界,2003(4).
[6]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
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8]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收稿日期:2014-07-23
作者簡介:黃帥(1992-),男,黑龍江鶴崗人,本科,從事外國文學與教法研究。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