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敏
(壽光市圖書館,山東 濰坊 370783)
安致遠(1628—1701),字靜子,別號拙石老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鄉(xiāng)安家莊人。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博通經史,鄉(xiāng)里間頗負才名。他18 歲中秀才,初露鋒芒;27 歲拔為貢生,躋身太學。然而,才子安致遠卻一生磨難,命運多舛。他9 歲失怙,11 歲喪母。明末農民起義、甲申之變,清兵入關,生靈涂炭,這些安致遠都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但人禍與天災都不曾讓安致遠放棄學業(yè)。自順治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46 年—1684 年)間,應舉十五次,屢試未酬,遂放棄科舉,在家鄉(xiāng)辟“自鉏園”,建“晚讀堂”,與其子讀書著作其中,以研討文詞自娛。
安致遠才華橫溢,敘事吟詠,提筆輒就。他自稱“文宗廬陵,詩喜摩詰”[1]。他的詩文也確有歐、王兩大家的遺風流韻,其文章更是深受當時著名學者交口贊譽。王漁洋親自向主考官施愚山推薦他;戶部侍郎周櫟園寫信給他說:“子之文排宕有奇氣,但勤為之,古人不難至也?!睍r稱:“自山以東,無不知有靜子先生者?!盵2]他的文章“奇聳健拔,脫凡化腐,敘事寫物,間見層出,偉然成一家”[3]。
屢試不中的經歷,使他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病,他在《丹泉勸學記》里說:“今之學者則不然,日役役焉從事于帖括祿利之途,父以是勉其子,師以是訓其弟,其幸而得者奉臭腐為珍寶,其不得者則亦終身于臭腐之中?!?/p>
1698 年(康熙三十七年),安致遠主持編纂《壽光縣志》,父子聯手,秉燭修志。他提出應有“不敢枉古人以從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而且在整個修志期間沒有動用公款,“炙硯燃柴,不費官家之燭”。寫成之后,被評為“不惑于聞見,不背于是非”,“思精而體要,文贍而旨潔,居然一時停史矣!”
安致遠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所不能;他嗜書勤讀,筆耕不輟,著述頗豐,被世稱譽。安致遠在生前就為自己撰寫了碑文《生壙銘》,后世鐫刻成碑,被人稱為“才子碑”?!渡鷫裤憽烦筛逵谒ナ狼耙荒?,即公元1700 年的重陽日。正文每句4 字,共有250 句,全文恰有1000 字。雖經三百年風雨,字跡猶存?!按宋氖撬x書為文、俯仰進退、艱苦坎坷、飽經憂患一生的高度概括。它真實、系統(tǒng)、全面、深刻地總結了他一生大半個世紀艱難曲折、顛沛游離、搏擊文場而最后懷文抱質的生活歷程?!盵4]此碑現立于壽光市紀臺鎮(zhèn)安家村東一高嶺上,為省級保護文物。
安致遠著有《靜子集》十三卷,《凡為》文集九卷。他的著作除《壽光縣志》外,尚有《玉磑集》、《紀城文稿》、《紀城詩稿》、《吳江旅嘯》等,均被收入《四庫全書》。
《青社遺聞》也是安致遠最負盛名的作品集之一,采用明清時期盛行的筆記小說體裁,共四卷一百一十一則,記錄明末清初的青州府壽光及周邊各縣的一些軼事、傳聞、見聞、掌故等。書中或鞭撻姿戾貪虐,或實錄街談巷議,或敘寫淡泊襟懷,或吟詠即興詩句,皆信手拈來,曲盡其妙,別具特色。不僅形象地保存了一些史料,且具相當的文學價值。
《青社遺聞》未見有刻本傳世,上世紀八十年代,壽光縣史志辦在征集地方史料時,訪知山東省博物館藏有梁成元“敬業(yè)書屋”抄本一冊,便轉抄了原文,加標點后復印存留。
壽光市博物館現存古籍版片257 片,所屬內容皆為安致遠文集。原版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左右,是由其子安 組織實施所刻。后于同治二年,由安致遠第五代嫡孫安玉恒、開明鄉(xiāng)紳馮琴堂(音)和安邱鄉(xiāng)紳三人共同付梓,在安致遠的書齋“晚讀堂”后“自鋤園”內補刻重刊,因此,現存雕版有“同治二年自鋤園重刊”牌記。重刊雕版材質為硬質木板,依史推斷,刻版應為棗木。壽光境內自古種棗,可謂家家有樹,戶戶有林,取其“多子早(棗)紅”諧音。又引其文稿《自鋤園記》中可知,“亭之西,筑一土臺,高僅及肩,棗桑林泊,野望無際。臺成而雨足,因名之曰‘新雨臺’?!必浂嘁兹?,用之無礙。藏版為凸雕,版式《玉磑集》、《紀城文稿》、《吳江旅嘯》為9 行18 字,黑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紀城詩稿》為10 行21 字,白口,四周單邊,單白魚尾。原有版片數量不詳,現存257 片。原修版為雙面雕刻,后補正文有單面雕刻?,F存版片大小整齊,厚薄均勻,墨漬透潤,字跡雋美,形若烏金,重如玄鐵,遠觀賞心悅目,近視愛不釋手。極少有殘損、斷裂、漫漶現象,據有關專家推論,所有館藏版片皆具有印刷功能。
這些雕版的發(fā)現過程頗具傳奇性,因為安致遠的家鄉(xiāng)紀臺鎮(zhèn)安家莊地處大汶口、龍山、西周、東周等多層文化遺址帶中,上世紀七十年代七、八月份,縣里的文博人員去此地調研遺址發(fā)掘進展情況,在與村民的閑聊中得知村民手中尚存一些安致遠文集雕版,遂與村干部及時溝通,取得了村干部的支持和理解,幫助征收和搶救這一寶貴的歷史文物。然而。征收調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當這批珍貴的雕版?zhèn)鞯桨仓逻h第十代嫡孫安建華手中時,“破四舊”的風潮已是風聲漸緊,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祖?zhèn)鞯膶氊悾步ㄈA將自己家中的祖物分給了自家直系兄弟幾人,分別收藏,以期避難。文革過后,時過境遷,當年的藏寶人漸次離世,后代多不再視其珍要,隨意丟放,任意他用,村民有的用來堵雞窩,有的用來墊家具,有的用來蓋豬圈,有的用來劈柴燒火,流失遺散,不可復制??脊湃藛T多方努力,最終收集到了如今這些版片。但是,因為最初收藏者安建華已經離世,我們無從考查當初他是如何進行分送的,按文集冊數還是按文集頁碼,還是按版片塊數,這些都成了永久之迷。
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現存的版片,壽光博物館古籍專業(yè)人員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妥善有效的保護措施,即,三層包裝法進行版片保護:1、用上好的宣紙對版片進行單獨包裹;2、用食品級文件袋對已經包裹了宣紙的版片進行真空獨立封存;3、單層單片平面置于樟木密封櫥內。另外,古籍專用庫房內常年設有恒溫恒濕、防蟲、防鼠專用設備,專業(yè)人員定時定期對其進行清理、檢查,這些措施對古籍版片的保護都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博物館藏現存版片257 片,大部分為雙面雕刻,而《紀城文稿》等現存文集共計257 頁。在采訪中,我們又得到了幾個重要信息:1、康熙二十三(1684)年,安致遠第十五次落榜,失意回鄉(xiāng),路上心緒難平,書寫一部《東歸草》,一并收錄在《紀城文稿》中付印。然而,現在館藏的版本中卻沒有《東歸草》集。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東歸草》的手抄孤本,和《青社遺聞》一樣,也未見有刻本傳世。2、據安致遠的第九代世孫安濤介紹,曾見過《紀城詩稿》單冊四卷的版本,這與現存館藏版本也有不同。下一步,我們將對所有的版片與古籍文集進行逐頁對照,以確定現有版片的內容及缺失的版片頁碼。并繼續(xù)多方征集社會上殘存的版片,爭取在國慶節(jié)期間舉辦一個古籍版片、古籍印刷、古籍裝幀等方面的藝術展覽,并趁此機會對廣大市民進行有關古籍保護方面的知識普及,讓市民都能感受和發(fā)現古籍的無窮魅力。
注:圖片出自壽光市博物館古籍書庫
[1](清)安致遠.紀城文稿.
[2](清)張貞.杞田集.
[3](清)張貞.青州鄉(xiāng)賢傳.
[4]魏道揆.安靜子文選譯注[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