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今社會雖未出現(xiàn)“禮崩樂壞”的現(xiàn)象,但在教育界卻出現(xiàn)了個別不和諧的音符,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重拾孔子“禮樂”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迫在眉睫。
關鍵詞:禮;師德建設;感悟
“六藝”產(chǎn)生于西周時期,是當時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到了春秋時期,“禮樂之邦”走向“禮崩樂壞”。社會等級進行了重新組合,士和國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他們受教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形勢下,孔子廣收門徒,“有教無類”,以“六藝”為課程,“因材施教”,使教育普及到民間?!岸Y、樂、射、御、書、數(shù)”,以德育為首,智體美勞相結(jié)合,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zhì)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在“六藝”中,以“禮”居首,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本褪钦f不學會禮儀不懂禮貌,就難以做人,禮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反映了孔子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基本規(guī)范,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認識到德育在教育中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即使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思想品德不高尚,那還稱不上是“君子”。一定要受仁、義、禮、智、信道德的約束?!肮Ф鵁o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奔础肮А薄吧鳌薄坝隆薄爸薄钡让赖虏皇枪铝⒋嬖诘模仨氁浴岸Y”作指導,才能符合道德規(guī)范,否則就會出現(xiàn)“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的目的??追蜃诱J為一個人成才必須“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提倡禮樂治國,禮樂成才,用禮來規(guī)范等級倫理,用樂來調(diào)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君臣相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相親的和諧的目的。懂得了禮的人未必懂得樂,但懂得了樂的人同時也懂得禮,所以禮樂結(jié)合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F(xiàn)在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就是孔子禮樂教育的繼承和延伸,過去那種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蠹已徹底走進了歷史的舞臺。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而是言傳身教。因為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yǎng)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精英。只要教育者注意道德修養(yǎng),端正自己,那么就像春日沐浴大地,萬物都能感受?!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鳛橐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身正,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睂嶋H上應該是“身正”更重于“學高”。他主張“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要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影響學生,做好學生的表率。還有“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直道而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教育思想歷經(jīng)兩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輝。
可惜的是在當代教育界一些教師非但沒有遵行儒家教育理念,反而跨出了道德的底線,做出了令人發(fā)指的事。犯罪事實在近年來舉不勝舉,雖然犯罪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可受害的兒童不僅僅是身體的殘害,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傷害,精神的創(chuàng)傷。要制止悲劇的再一次發(fā)生,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改變整個社會風氣,增強人們的法律自我保護意識。還有教師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學生的事,體罰學生可能有許多人認為是正確的,因為“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某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好像老師懲罰學生是不需要那么多理由的。好在我國《教師法》和各地《教師管理條例》都提出了“教師必須為人師表,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學生享有人身權(quán)利不受侵害”等規(guī)定,相信在將來這種體罰學生的事會銷聲匿跡。
從我個人的看法,想要成為一名合格教師應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學為人師,行為標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弊鳛榻處煟紫纫龅綖槿藥煴?,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鬃犹岢觯骸肮院穸∝熡谌??!苯逃姨招兄岢觯骸耙獙W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泵课唤處熞鞔_嚴于律己就是嚴于律人,做學生的榜樣標桿,要從自我一言一行做起,老師是學生生活的向?qū)?,思想的引路人。用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用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用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樂其道”。教育的目的才會達到。
二、敬業(yè)愛業(yè),愛生愛教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始終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教師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即使在現(xiàn)今物欲橫流、私欲膨脹的社會,也應在三尺講臺方寸空間中堅守清貧,學生是天,教育是一方凈土。別讓蔚藍的天空充滿烏云,不要讓那方凈土沾染污穢。希望在這片天地中永遠充滿愛,充滿陽光。象牙塔就是孩子的,那里可以構(gòu)畫他們的夢想,可以尋找他們生活的坐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心中最最神圣的老師給予他們的。我衷心希望每位老師再品味“春蠶”“蠟炬”的精神,不要嫌棄它老掉牙了,不要說它俗氣了。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待教育,面對學生,要有職業(yè)道德。時時刻刻按照社會道德規(guī)范來衡量自己,以“禮”作為自己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對學生既要授業(yè)解惑,更要傳道?!敖讨允露髦T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04.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12.
作者簡介:石穎,男,197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莊浪縣南湖小學,研究方向:禮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