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鋒
摘 要:為探討經篩查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有針對性地為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本文探討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南通大學本科新生進行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所得數據使用Stata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調查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占總數的8.87%,該群體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及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具有顯著負相關,表現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適應能力就越好。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是該群體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對適應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為此應在入學初及時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開展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大學校園生活。
關鍵詞:心理健康 適應 大學新生 相關性 CCSMHS CCSAS
課 題:2011年度江蘇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規(guī)劃課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研究”(編號11JSGQTGH81)和2012年度南通大學人文社科項目“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及其相關性研究”(編號12W08)成果。
新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剛剛步入大學時間,面臨著對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了解和適應。新生入校初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對他們能否順利地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具有一定影響。為全面了解大學新生進校初期的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筆者所在學校對全體本科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并對經篩查認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南通大學本科新生7660人,年齡在16~23歲之間,共發(fā)放問卷7660份,收回有效問卷6868份,有效率89.66%。
2.方法
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作為測量工具進行自填式調查,由學校心理咨詢員組織集體填寫,采取答題卡答題,當場回收。測試嚴格按照量表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進校一個月的實際感受如實回答。CCSMHS測試內容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zhí)、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等12個維度。量表共有104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薄?=總是”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則越高。量表的篩查標準有三個:標準一,抑郁得分≥26分;或焦慮得分>26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9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70分。標準二,不在標準一之內,第26題(懷疑自己有不治之癥)得分≥4分;或第30題(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看到旁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得分≥4分;或第82題(感到有人在監(jiān)視自己,談論自己)得分≥4分;或第84題(感到別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得分≥4分;或第103題(感到有人要迫害自己)得分≥4分。標準三,不在標準一和標準二內,抑郁得分≥23分;或焦慮得分>24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7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66分。其中符合標準一或標準二的被試者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符合標準三的被試者為需要一般關注的對象。CCSAS由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等7個分量表構成。量表共有60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確定”“4=比較同意”“5=同意”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適應能力越好;得分越低,適應能力則越差。
3.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測試結果通過讀卡機錄入計算機,采用Stata10.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據分別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ANOVA)進行處理,顯著性差異的標準為P﹤0.05。有關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量表間評分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用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指標間的相關。
二、結果
1.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中各項篩查指標的分布情況
2.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的相關性
3.適應高分組與低分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異
4.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回歸分析
為得到穩(wěn)定的回歸模型,繼續(xù)以適應總分作為應變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采用P選入≤0.10、P剔除≤0.11作為篩選標準,分別進行多因素逐步后退和逐步向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得到相同的模型,均有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進入回歸模型。此時模型趨于穩(wěn)定(決定系數R2=0.4455)
三、討論
經篩查需要關注的新生共有609人,占新生總數的8.87%,低于薛紅麗等人的報道結果,說明南通大學本科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相對較少。研究結果顯示,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和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適應高分組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高于適應低分組,說明新生的適應狀況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這與司秀玲等人的報道一致。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表明,CCSMHS量表中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是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適應的影響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抑郁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2.47分;依賴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1.83分;社交退縮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0.55分;而強迫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則平均增加0.42分。研究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對其適應有著直接影響,四者能夠共同預測適應總分44.55%的變異量。
因此,學校應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給予高度關注,并將該群體新生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人群。本研究結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對需要關注的新生群體重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時,可以通過針對性地改善其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等不良個性特征和情緒狀態(tài),幫助新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歸因和認知,主動改善人際關系,正確看待自己在大學適應階段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調適能力,盡快熟悉校園新環(huán)境,順利適應大學新生活。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華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2]方曉義,沃建中等.《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3]薛紅麗,王建勛,李翔等.蘭州大學2005年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
[4]李曉波,謝鋼,沈雪妹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
[5]馬建華.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1).
[6]司秀玲.大學新生角色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校園心理,2011(32).
[7]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8]姜峰,張淑媛,郭秀麗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endprint
摘 要:為探討經篩查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有針對性地為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本文探討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南通大學本科新生進行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所得數據使用Stata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調查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占總數的8.87%,該群體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及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具有顯著負相關,表現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適應能力就越好。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是該群體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對適應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為此應在入學初及時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開展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大學校園生活。
關鍵詞:心理健康 適應 大學新生 相關性 CCSMHS CCSAS
課 題:2011年度江蘇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規(guī)劃課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研究”(編號11JSGQTGH81)和2012年度南通大學人文社科項目“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及其相關性研究”(編號12W08)成果。
新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剛剛步入大學時間,面臨著對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了解和適應。新生入校初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對他們能否順利地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具有一定影響。為全面了解大學新生進校初期的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筆者所在學校對全體本科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并對經篩查認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南通大學本科新生7660人,年齡在16~23歲之間,共發(fā)放問卷7660份,收回有效問卷6868份,有效率89.66%。
2.方法
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作為測量工具進行自填式調查,由學校心理咨詢員組織集體填寫,采取答題卡答題,當場回收。測試嚴格按照量表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進校一個月的實際感受如實回答。CCSMHS測試內容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zhí)、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等12個維度。量表共有104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常”“5=總是”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則越高。量表的篩查標準有三個:標準一,抑郁得分≥26分;或焦慮得分>26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9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70分。標準二,不在標準一之內,第26題(懷疑自己有不治之癥)得分≥4分;或第30題(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看到旁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得分≥4分;或第82題(感到有人在監(jiān)視自己,談論自己)得分≥4分;或第84題(感到別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得分≥4分;或第103題(感到有人要迫害自己)得分≥4分。標準三,不在標準一和標準二內,抑郁得分≥23分;或焦慮得分>24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7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66分。其中符合標準一或標準二的被試者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符合標準三的被試者為需要一般關注的對象。CCSAS由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等7個分量表構成。量表共有60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確定”“4=比較同意”“5=同意”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適應能力越好;得分越低,適應能力則越差。
3.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測試結果通過讀卡機錄入計算機,采用Stata10.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據分別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ANOVA)進行處理,顯著性差異的標準為P﹤0.05。有關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量表間評分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用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指標間的相關。
二、結果
1.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中各項篩查指標的分布情況
2.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的相關性
3.適應高分組與低分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異
4.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回歸分析
為得到穩(wěn)定的回歸模型,繼續(xù)以適應總分作為應變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采用P選入≤0.10、P剔除≤0.11作為篩選標準,分別進行多因素逐步后退和逐步向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得到相同的模型,均有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進入回歸模型。此時模型趨于穩(wěn)定(決定系數R2=0.4455)
三、討論
經篩查需要關注的新生共有609人,占新生總數的8.87%,低于薛紅麗等人的報道結果,說明南通大學本科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相對較少。研究結果顯示,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和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適應高分組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高于適應低分組,說明新生的適應狀況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這與司秀玲等人的報道一致。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表明,CCSMHS量表中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是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適應的影響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抑郁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2.47分;依賴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1.83分;社交退縮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0.55分;而強迫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則平均增加0.42分。研究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對其適應有著直接影響,四者能夠共同預測適應總分44.55%的變異量。
因此,學校應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給予高度關注,并將該群體新生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人群。本研究結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對需要關注的新生群體重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時,可以通過針對性地改善其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等不良個性特征和情緒狀態(tài),幫助新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歸因和認知,主動改善人際關系,正確看待自己在大學適應階段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調適能力,盡快熟悉校園新環(huán)境,順利適應大學新生活。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華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2]方曉義,沃建中等.《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3]薛紅麗,王建勛,李翔等.蘭州大學2005年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
[4]李曉波,謝鋼,沈雪妹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
[5]馬建華.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1).
[6]司秀玲.大學新生角色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校園心理,2011(32).
[7]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8]姜峰,張淑媛,郭秀麗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endprint
摘 要:為探討經篩查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有針對性地為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本文探討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南通大學本科新生進行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所得數據使用Stata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調查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占總數的8.87%,該群體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及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具有顯著負相關,表現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適應能力就越好。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是該群體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對適應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為此應在入學初及時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開展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大學校園生活。
關鍵詞:心理健康 適應 大學新生 相關性 CCSMHS CCSAS
課 題:2011年度江蘇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規(guī)劃課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研究”(編號11JSGQTGH81)和2012年度南通大學人文社科項目“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及其相關性研究”(編號12W08)成果。
新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剛剛步入大學時間,面臨著對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了解和適應。新生入校初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對他們能否順利地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具有一定影響。為全面了解大學新生進校初期的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筆者所在學校對全體本科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和適應狀況調查,并對經篩查認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和適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南通大學本科新生7660人,年齡在16~23歲之間,共發(fā)放問卷7660份,收回有效問卷6868份,有效率89.66%。
2.方法
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作為測量工具進行自填式調查,由學校心理咨詢員組織集體填寫,采取答題卡答題,當場回收。測試嚴格按照量表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進校一個月的實際感受如實回答。CCSMHS測試內容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zhí)、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等12個維度。量表共有104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薄?=總是”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則越高。量表的篩查標準有三個:標準一,抑郁得分≥26分;或焦慮得分>26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9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70分。標準二,不在標準一之內,第26題(懷疑自己有不治之癥)得分≥4分;或第30題(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看到旁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得分≥4分;或第82題(感到有人在監(jiān)視自己,談論自己)得分≥4分;或第84題(感到別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得分≥4分;或第103題(感到有人要迫害自己)得分≥4分。標準三,不在標準一和標準二內,抑郁得分≥23分;或焦慮得分>24分;或精神病傾向得分>17分;或偏執(zhí)+攻擊+沖動得分>66分。其中符合標準一或標準二的被試者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符合標準三的被試者為需要一般關注的對象。CCSAS由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等7個分量表構成。量表共有60條題目,每條題目按照“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確定”“4=比較同意”“5=同意”5個等級進行作答。所測結果得分越高,適應能力越好;得分越低,適應能力則越差。
3.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測試結果通過讀卡機錄入計算機,采用Stata10.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據分別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ANOVA)進行處理,顯著性差異的標準為P﹤0.05。有關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量表間評分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用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指標間的相關。
二、結果
1.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中各項篩查指標的分布情況
2.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和適應的相關性
3.適應高分組與低分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異
4.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回歸分析
為得到穩(wěn)定的回歸模型,繼續(xù)以適應總分作為應變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采用P選入≤0.10、P剔除≤0.11作為篩選標準,分別進行多因素逐步后退和逐步向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得到相同的模型,均有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進入回歸模型。此時模型趨于穩(wěn)定(決定系數R2=0.4455)
三、討論
經篩查需要關注的新生共有609人,占新生總數的8.87%,低于薛紅麗等人的報道結果,說明南通大學本科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相對較少。研究結果顯示,需要關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與適應各分量表和總適應得分之間多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適應高分組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高于適應低分組,說明新生的適應狀況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這與司秀玲等人的報道一致。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表明,CCSMHS量表中抑郁、依賴、社交退縮以及強迫四個因子是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適應的影響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抑郁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2.47分;依賴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1.83分;社交退縮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平均降低0.55分;而強迫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適應總分則平均增加0.42分。研究顯示,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四個因子對其適應有著直接影響,四者能夠共同預測適應總分44.55%的變異量。
因此,學校應對需要關注的大學新生給予高度關注,并將該群體新生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人群。本研究結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對需要關注的新生群體重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時,可以通過針對性地改善其抑郁、依賴、社交退縮、強迫等不良個性特征和情緒狀態(tài),幫助新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歸因和認知,主動改善人際關系,正確看待自己在大學適應階段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調適能力,盡快熟悉校園新環(huán)境,順利適應大學新生活。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華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2]方曉義,沃建中等.《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
[3]薛紅麗,王建勛,李翔等.蘭州大學2005年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
[4]李曉波,謝鋼,沈雪妹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
[5]馬建華.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1).
[6]司秀玲.大學新生角色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校園心理,2011(32).
[7]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8]姜峰,張淑媛,郭秀麗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