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雄
摘 要: 地方院校承擔著國培計劃等教師教育項目實施的重任,使我國基礎師資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這對在校師范生的師范教育中是否存在缺陷提出了質疑。本文從地方師范院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入手,探討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相結合的可能性,同時倡導師范教育教育模式要進行改革。
關鍵詞: 地方院校 師范教育 教師教育 國培計劃
教師教育主要分為職前教育(即師范教育)和職后教育(即教師教育)兩類。如何有效整合這兩大教育,實現其有機結合和優(yōu)勢互補呢?國家近年來加大投入力度,由師范類院校承擔國培計劃的教師教育項目的實施主任,使師范院校成為連接中小學骨干教師、中小學知名教育專家與高校教師的紐帶,無形中對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進行了有效結合。以此為出發(fā)點,我就原來的地方師范院校中師范教育的不足進行探討,認為它應該與教師教育有效結合。
一、地方院校師范教育的不足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全國各地新建了數百所“專升本”的本科層次的地方院校,其中70%以上是由原來的師專升格而來。這些地方院校普遍以師范教育為主體,以“師范性”為辦學特色。這批學校的崛起,一方面優(yōu)化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成為促進我國高教大眾化的重要生力軍,在為地方基礎教育輸送師資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另一方面因其簡單照搬、模仿、攀比重點、老牌師范大學的辦學理念而出現目標錯位、模式單一、人才雷同、特色缺失等問題,在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受到更多的挑戰(zhàn)和批評。近年來,師范生學習動力不足,就業(yè)前景不樂觀,真正進入有編制的中小學擔任教師的人數比例相對較小。針對此種現狀,我認為地方院校師范教育面臨幾大問題。
1.政策的支持性不足。對于教育部直屬的六大師范類本科院校而言,就業(yè)基本上不是問題。對于教育部直屬的六大師范類本科院校的師范畢業(yè)生,只需要在招聘會上直接簽約就將進入中小學工作。而對于地方師范院校的師范畢業(yè)生,在經濟發(fā)展較好的地區(qū)則往往面臨百十里挑一的各類選拔考試,由于師資編制缺口、就業(yè)量十分有限,要進入當地中小學就業(yè)很不容易;而在較偏遠的欠發(fā)達地區(qū),雖然教師需求量較大,但師范畢業(yè)生就業(yè)動力普遍不足。當然,對于這兩類師范生,固然有綜合素質方面的差異,但存在政府在制定就業(yè)政策方面或者就業(yè)指導方面的缺失現象。
2.地方院校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不足。大多地方院校的師范教育是由原來的師專升本而來,要么沿襲原來的師專時期的課程設置而沒有較大改進,要么盲目照搬名牌師范大學的課程體系而冒進。我認為,師范類課程體系的制定應該建立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特點,又要符合社會需求。如大部分地方師范院校在開設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時往往面向全校所有師范類專業(yè),沒有結合專業(yè)特點進行案例分析,也不太可能結合相關專業(yè)的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的滲透性教學,這就導致專業(yè)教育學、專業(yè)心理學的課程缺失。又如大部分師范生對中小學教材比較陌生,對學生分析處理教材和教學策略等較欠缺,可能是地方院校師范類教育中實踐教學時間較短、指導欠到位所致,也可能是對中小學教材解讀類課程設置的缺失所致。教育部1980年頒布規(guī)定,教育實習的最短時間為本科8周、???周,這與發(fā)達國家12-18周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
3.地方院校實踐類師范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師范生希望增加的實踐課程和認為最實用的課程都是應用性較強的且與中小學教學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教育實踐類課程。當然,某些地方院校的師范類專業(yè)都開設了教育實踐類課程如教育實習、教育見習等,但是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指導不到位所致,實際上也是地方院校師范教育實踐指導教師師資不足所致。某些地方高校老師由于職稱評定和獎勵制度等而重學術輕實踐,更不用談對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指導。當然,教育實習期間將這類教學搬到中小學實習基地,能有效地彌補一些方面的不足。但是建立長期的將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補充到日常的教育理論類課程的師資庫中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是有必要的。
二、師范教育應該與教師教育有機結合
20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學家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思想,認為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學習。這種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好評如潮,由此提出“教師教育”這一新觀念,原有的師范教育的概念將被打破,并為“教師教育”所取代[3,4]。但是,高校承擔的師范教育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我國師范教育存在著諸多的不足,這嚴重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使我國教育質量的提高受到限制。針對我國師范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師教育應運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師范教育存在的不足,但是教師教育的改革現狀與教師教育產生時所設想的美好愿景相比,遠遠沒有實現其產生最初的目標。在“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過渡的過程中,轉變的不僅僅是概念,本質也發(fā)生一定變化,從“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變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但是這種上升基本上停留在理論和政策層面,在實踐層面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事實上,由高校組織的教師教育項目相對較少,某些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項目被地方性缺乏師資又到處網羅培訓專家的教育學院所占有。而沒有師范類本科學生的地方性教育學院雖然在培訓地方教師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無法將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有機結合。當然,近年來,國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地方師范院校為主辦地點實施中小學短期集中培訓和脫產置換培訓等“國培計劃”項目。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它既整合了現有的師范院校的理論師資又融合了國內知名專家的授課資源。只是,師范院校教師,如何利用這一優(yōu)勢資源,將教師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引入師范類本科教學課堂。國培計劃項目的實施是改革現有師范教育體系的一個契機。我們可以改革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模式,有效融入國培計劃項目開展的教學內容,將它們作為選修課程并給出一定的學分,將師范本科教育與教師教育實行全面貫通、整體融合,這樣既能關照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又能培養(yǎng)通曉整個基礎教育基本原理與方法的高素質新型基礎教育師資。將國培項目實施期間的國內知名專家及一線名師的授課引入課堂并給予一定的本科生學分認可,改變高師院校教師的傳統(tǒng)教育觀,實現專業(yè)基礎知識與實踐理論知識及現代教育新理念的大融合,使廣大師范生具有基礎教育一線的實際經驗和知識,改革師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使師范生形成整體、連貫的基礎教育整體觀、實踐觀。構建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實踐與訓練環(huán)境,有效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就是著力提倡的“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的有機結合。當然,這其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國培專家現場授課時間與學生選修課程時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沖突,而我們的學生選修某門課程講究時間的連續(xù)性。其二是國培計劃每年都要申報,并不是每個有師范專業(yè)的高校都有相關專業(yè)的國培計劃項目。這需要各地方高校間加強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我們可以將國培教學資源整合上網發(fā)布,實現網絡教學。當然,國培計劃的遠程培訓已經實現全國性的網上教學活動。我認為,國家教師教育政策有待支持地方師范類本科院校的師范教育,國培計劃遠程培訓可以向師范類本科生開放。
三、幾點參考意見
師范院校教師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研究與實踐。
1.結合國培計劃項目的實施,通過分析、研究地方院校的師范類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基本情況,以及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特點等問題,構建師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模式,思考國培計劃項目的開展在“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扮演何種角色,探究如何真正實現“師范教育”與“教師教育”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師范類課程體系的改革方案。
2.師范教育應該貫徹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思想;師范類本科教育應該將學科專業(yè)類課程、教師專業(yè)類課程及國培項目實施中的關于先進的現代教育新理念相結合。改變過去通識類課程、學科專業(yè)類課程、教師專業(yè)類課程各負其責、相互割裂的局面,整體規(guī)劃幾類課程的建設。
3.在師范教育要與時俱進。國培計劃實施期間,對來自全省各地的培訓學員(教師)開展調查研究,開展差異性研究,并根據不同地域的教師所需知識開展調研和整合,對師范生教育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革。
4.日常教學中將理論課、訓練課、實踐課、活動課有機結合。課程體系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要求師范生在理論課程教學期間,分別到小學和中學見習,通過見習反觀理論課程的學習,提升理論應用能力。師范生教育中教師職業(yè)類教育要注重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思想,完善課程知識體系。選取合適教材內,引進國培計劃中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緊密結合基礎教育改革與實踐,體現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心理、課程與教學的特征與方法,強調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原理與方法的結合,立足整個基礎教育的特點重構培養(yǎng)體系。
參考文獻:
[1]梁婉倩.地方本科院校師范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問題[J].肇慶學院學報,2007,28(3):80-83.
[2]何百通,汪文賢.地方院校數學師范生專業(yè)化成長的實施途徑[J].大學教育,2013,6:8-10.
[3]王奕驕.我國“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5.
[4]趙丁玲.“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期大學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4,7:94.
本課題受邵陽學院教改項目(2013JG0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