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學期初,一位老師進行學部公開教學,評課時,一位領導問:“你為什么一上課就范讀?我們在課堂上,要盡量多地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生自己會讀,老師就不要讀。另外,你給你的范讀打幾分?要讀就要讀出100分?!敝蟮膸状谓萄姓n上,語文老師再也不敢范讀了。
其實,在語文課堂上,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知道“讀”的重要性,很多語文老師也很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當然是課堂的主人,但既然是課堂,就不能忽略老師的作用。那么,為什么語文課堂上不能少了老師的范讀呢?
首先,我們觀察“聽說讀寫”四大素養(yǎng)的排列順序就能發(fā)現(xiàn),“聽”在首位,因為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從聆聽母親愛的呼喚開始人世之旅的,幼時也是在父母柔和的故事聲中入睡的。孩子走進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就是從“聽”開始的。因此,老師范讀不是因為學生不會讀,而是要用自己的聲音把文本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很多學生來說,聽一遍比讀一遍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梁實秋《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里,就寫了他的國文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范讀:“徐先生介紹完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很有意思。他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地大聲讀一遍,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已經(jīng)理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笨?,即使是“打著江北的官腔”,即使是“咬牙切齒地”,徐先生讀完一遍后,學生也能“好像已經(jīng)理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那么,如果新一代的語文老師們能做到像徐先生那樣“一字不茍”,那樣“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就一定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收獲。
一位老師在教學《軍神》一課時,對描寫劉伯承手術中堅強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進行了范讀。前一句,老師讀得急而高,后一句,老師讀得低而緩,同時還加上了富于變化的表情和稍顯夸張的動作,聽完后,好幾個學生居然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而試想,如果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導,哪里該讀快一點,哪里要讀慢一點,甚至只是一句“有感情地讀”,學生如何能有如此精彩的視聽體驗呢?
其次,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課文時,還需要老師的指導、示范。雖然教師的范讀體現(xiàn)的是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我們也不用擔心照著模仿會左右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在課堂上,老師的很多話語體現(xiàn)的都是老師個人的思想,而學生也正是在不斷地模仿中慢慢突破、超越的。
教學《狐假虎威》一課,學生讀“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中的“扯著嗓子”時,就會把脖子伸得長長的,恨不得真把脖子“扯”長來讀。而我只是給學生范讀了一遍。學生立刻就理解了,原來“扯著嗓子”只是把聲音拉長就行了,他們馬上模仿著讀,并把狐貍的狡猾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次,在課堂上,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在學生有疑時適時的指導、點撥,而范讀,常常是對學生最好的、最直觀的點撥。
如《金子》一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部分學生理解不了“不無驕傲”一詞的意思,我就用了比較歡快的語調,給學生范讀了一遍,學生很快明白了:用辛勤的勞動從土地中找到“真金”,實現(xiàn)了夢想的彼得,內(nèi)心是驕傲的,只是這份驕傲不是淘金者的那種張揚的驕傲。
至于不少老師擔心的,自己普通話不夠標準,語感也不是很好等問題,我認為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們只要向徐錦澄先生學習,“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地表現(xiàn)作者當時的心情,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睂W生就一定會用心聆聽,并陶醉其中。而從老師的角度講,為了給學生最好的影響,范讀,也許還能給老師一個自我提高的動力,會迫使教師不斷地去練習、探索,從而自然而然地提高朗讀水平。
范讀,于老師,于學生都是如此美好的事情。老師們,為什么不范讀呢?
(作者單位:江蘇阜寧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