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軍
摘 要: 諺語是各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民間文學藝術寶庫的一朵奇葩。本文分析了英漢諺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研究了英語諺語在翻譯時的一些技巧,最后著重指出了英漢諺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滲透與融合。
關鍵詞: 諺語 英漢對比 跨文化交際
諺語是各國文化寶庫中的串串明珠,是整個民族中千百萬人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諺語是人民大眾和文學作家在自身的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錘煉出來的最通俗、最簡練、最實用的大眾化語言。諺語一般都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結構緊湊、風格鮮明、寓意深刻,使人回味無窮。
英漢兩個民族雖然語言各不相同,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相去甚遠,但由于人類心理活動過程和個性心理特點的某些共性,英漢諺語所表達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都有很多共同之處。它體現(xiàn)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由于人類的普遍社會活動和心理思維過程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英漢諺語也存在相同之處。由于各國具體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英漢諺語又存在差異。英漢諺語有相同的起源和語言特點,都來自民間生活、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和外來語。英漢諺語的語言具有簡練和生動形象的特點。英漢諺語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價值觀差異
價值價值觀是支撐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它決定人類行為的取向,決定人們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旨意開創(chuàng)新生活。一定的價值觀念孕育于一定的歷史土壤之中,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與思想標記。中、西傳統(tǒng)價值觀念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總的看來,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念以個人主義為基點,以幸福主義為目標。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以整體主義為基點,以禁欲主義為目標的英美價值觀念的主線是個人主義,崇尚個人相對社會的獨立自主性。諺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體現(xiàn)的就是英美社會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英美價值觀還體現(xiàn)在時間觀念上的守時,追求效率和樂觀態(tài)度。諺語“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形似漢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它更側重時間和財富的關系。受個人本位價值觀念的影響,英美人士十分重視個人的隱私,故年齡、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個人隱私范圍。英諺“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是獨立王國)即為一例。從傳統(tǒng)上講,中國人的隱私觀念不強,生活中沒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與個體主義相對而言,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或稱人倫本位)價值觀,它是中國文化的主線。受其影響,漢語諺語中有極其濃厚的人倫本位色彩,它體現(xiàn)為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和團結合作關系,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結構所形成的產物。漢語諺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獨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縷”的功能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典型的集體力量。人倫本位還體現(xiàn)在親情和友情上的密切關系,人們比較注重對濃濃親情和友情的回報,強調彼此之間的情義和義務。
二、審美習慣差異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個性的影響,就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習慣與審美情緒。在這一基礎上,中西方對周圍的事物價值認識不同。特別明顯的是在英漢諺語中,雖然都常常借用動物喻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但不同國家的人民對一些動物的感情色彩和認識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別值得說的是“dog”一詞。應該說西方國家特別是說英語的國家比我們更愛狗。因此常以Dog自稱或互稱,卻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國家還有“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之美稱,故英語中有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軟),“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個幸運兒)”等說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貶義;在中國,狗往往使人聯(lián)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如“狗娘養(yǎng)的”,“狗東西”,“狗改不了吃屎”,等等,人們在對狗好像沒有好感。在對待年齡問題上,英美人與中國人的態(tài)度可謂大相徑庭。在英美國家,年齡成為極具代表性的隱私之一,人們對于年齡諱莫如深。英語諺語“You cantan o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就帶有對年老的悲觀和無奈色彩。在中國傳統(tǒng)的排資論輩觀念上,老年人常與老資格、老經驗聯(lián)系在一起,稱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漢語中就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說法。英中審美習慣的不同還體現(xiàn)在諺語比喻修辭格中喻體選擇的差異上。例如,英諺“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與漢諺“掛羊頭,賣狗肉”,英諺“Love me,love my dog”與漢諺“愛屋及烏”,英諺“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與漢諺“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等等,其喻體的選擇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漢民族的不同審美習慣。
三、歷史文化差異
英漢諺語中,有些詞匯或說法與起歷史文化北京息息相關。因此,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正確把握諺語的意義顯得十分重要。英諺“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漢諺“說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英諺“Love is blind ”其對應的漢諺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帶有明顯的漢族歷史文化的痕跡。英諺“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類似于漢諺“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習慣。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漢諺“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前者來源于生活,后者來源于神話。再如,英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類似于漢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前者是從實際生活出發(fā),而后者是來源于歷史傳說。
了解了英漢諺語不同后,本文擬就英語諺語的翻譯技巧作初步探討。英語諺語漢譯法常見的有五種:套用法、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加注釋和對聯(lián)法。其中套用法乃翻譯英語諺語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段。采用這種翻譯法,既保持大不列顛諺語的風采,又符合漢語諺語的結構與習慣?!癆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豐年。)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willing heart.”(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Barking dogs donot bite.”(吠犬不咬人。)
在當今全球化的大潮流下,肩負著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雙重任務的譯者,不僅要向本國讀者介紹異域的語言文化,豐富本國文化的內容,而且要把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弘揚本國的文化,最后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中的滲透與融合。
參考文獻:
[1]陳克.中國語言民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王福祥,吳漢櫻.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陳文郁.英語格言警句在教學中的運用.基礎教育研究,1999(5).
[5]陳錫麟.翻譯教學法與翻譯練習.外語界,1990(4).
[6]崔玉芬.淺談英語典故的翻譯.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5).